重慶:商品混凝土的發展及現狀分析
經歷了2003年和2004年飛速發展的重慶市商品混凝土行業,在2005年和2006年遇到了全國其他地區同樣的發展瓶頸。全行業生產能力嚴重過剩、房地產宏觀政策導致墊資情況愈演愈烈、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并且日益短缺是重慶市商混行業在2006年遇到的嚴峻課題。但重慶市商品混凝土行業整體的生產規模仍然由2005年的1100萬立方增長到2006年的1500萬立方,已由四年前位居全國中下水平躍升至全國第九位,居中西部之首。重慶商混行業的龍頭企業在行業飛速發展的同時,更多的是思考如何在市場上理性的穩步前進。
談起重慶市商品混凝土的發展歷程,重慶人喜歡擺龍門陣的特點顯露無疑,很多行業人士對2003年及2004年的火爆仍然是久久難忘。商品混凝土企業由2002年的21家發展到目前的52家,行業從業人員也從2100多人發展到7000余人,年設計生產能力由495萬立方米提高到3100萬立方米,2006年實際生產達到1500萬立方,相比2002年增長了4倍左右。
2003年和2004年每年都有十幾家新建混凝土攪拌站投入運營,盡管在建成投產初期的運營成本高、業務費用高、市場影響小等困難使得這些新建站面臨重重阻礙,但重慶市商品混凝土行業新加入者的發展速度仍然讓同行業瞠目結舌。重慶華誼混凝土公司2004年9月投產,在2005年生產36萬立方混凝土,2006年生產50萬立方混凝土;同舟房地產集團投資5000多萬建設的商品混凝土公司也在2004年9月建成投產,2005年及2006年全年生產混凝土都在45萬立方以上,2005年的稅后利潤達到了1000多萬元。2004年3月建成的重慶四方混凝土公司,投產當年即實現產量40萬立方,2005年實現產量60多萬立方,2006年更是以100萬立方的總產量穩居重慶市商混行業產量第一。
同時,預拌混凝土市場進一步擴大,從重慶主城八區拓展到萬州、涪陵、永川、長壽等非主城地區。但由于非主城區對商品混凝土推廣使用的力度不夠大,新建房地產項目投資增長不夠強勁等原因,近年來非主城區投產的8家攪拌站在投產初期的兩年內基本上處于虧損的狀態,這種情況在2006年才開始有所好轉。
根據重慶市建委下發的渝建發[2006]242號文件《關于調整重慶市預拌商品混凝土生產企業布點規劃的通知》,對現已基本趨于供求平衡的主城區要嚴格控制設立新的預拌商品混凝土生產企業;對基礎條件較好的六個區域中心城市,可各設置2-3個商品混凝土生產企業;對基礎條件較差的邊遠地區,大力支持建立1-2個預拌商品混凝土企業。《2006—2010年重慶市預拌商品混凝土生產企業布點規劃控制表》中明確指出,重慶市的42個區縣2010年實際規劃商品混凝土攪拌站88家,其中2006年后期規劃投資建設的攪拌站28家,大部分集中在北碚區、長壽區、萬盛區、雙橋區等區縣,只有萬州區和黔江區規劃建設兩家攪拌站,其余區縣規劃混凝土攪拌站建設項目只有一個。主城區的混凝土規劃建設項目為零。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主城區盲目投資建設新站的現象。
行業進入整合期
求大同時更要求穩
水泥,作為商品混凝土攪拌站原材料成本中最大的一塊,直接制約著商品混凝土攪拌站的生產供應,盡管拉法基和香港瑞安集團組成的拉瑞集團進駐重慶,成為了重慶水泥供應的巨頭,但重慶市水泥的價格仍然由260元/噸上漲到280-290元/噸。不僅如此,許多商品混凝土企業還要在提前支付水泥貨款的情況下,派人到水泥廠等候提貨,如果稍有懈怠,攪拌站的水泥就會出現供應短缺,直接影響對建筑工地的混凝土供應,不少商混企業的老板甚至在水泥廠安營扎寨等候水泥供應。
2006年引起全國人民關注的重慶大旱和長江、嘉陵江上建設的大型水電站攔沙效應導致重慶市原本很緊缺的沙子變得更加稀缺,價格也上漲了20多元。這無疑對商品混凝土行業的發展雪上加霜。 2005年初至今,重慶市場上粉煤灰、外加劑、燃油等原輔材料同樣是一路攀升,致使混凝土生產成本越來越高,而混凝土價格則一跌再跌,C30混凝土由270元/立方下降到250元/立方。
隨著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整,特別是對房地產市場連續多項調控政策的出臺,建筑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壓價、墊資、拖欠款現象愈演愈烈,混凝土墊資額度也從幾百萬元抬高到了上千萬元,重慶市商品混凝土高成本、低利潤的時代已經到來。
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律不可違背,重慶市商品混凝土行業整合已經初顯端倪。2006年,重慶市有三家混凝土企業由于行業競爭壓力和自身經營的失誤,不同程度的停產,甚至倒閉。尤其引起行業關注的是,曾經位列重慶市商混行業第二名的重慶渝江建筑工程公司攪拌站也由于搬遷和經營不善等原因,資金鏈斷裂,瀕臨破產邊緣。
對于重慶市商品混凝土行業的領軍企業來說,目前承攬工程、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市場占有率并不是難事,但承攬到資金有保障的優質工程、減少墊資數額,加大拖欠款回收力度、加強自身成本控制是擺在他們面前的首要課題。
重慶同舟混凝土公司在建站時,就規劃設計了兩個大型蓄水沉淀池,不僅將攪拌車殘余的混凝土料進行分離、回收、再利用,而且將攪拌站清洗地面、清洗設備產生的廢水進行回收、沉淀,在達到使用標準后,再利用到混凝土攪拌中,每年都要節約近200萬元的生產成本。重慶中冶建工混凝土公司(原十八冶混凝土公司)發揮企業在設備管理方面的優勢,推行設備和車輛的強制保養、定點維修,將易損件以外的配件費用降至最低,這些措施都為企業降低生產成本、開源節流創造了條件。
但同時也應理性的看到,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已經明確,在“十一五”期間,將投資9000億元打造500個大項目,其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占大多數。隨著重慶城市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逐年加大,商品混凝土市場也將隨之擴大,這勢必推動重慶商品混凝土行業的進一步發展。2006年重慶商混由2005年的1100萬立方增長至1500萬立方就是明顯的例證。
泵送機械獨具特色
上海鴻得利增長迅猛
重慶市商品混凝土泵送獨具特色,商品混凝土攪拌站不僅要提供混凝土拖泵和輸送管路,而且要負責在建筑工地鋪設管路,這在全國都是非常少見的。商品混凝土攪拌站為建筑工地提供電動拖泵的價格為3元/立方(甚至不收費),柴油泵5元/立方(僅收油錢),車載泵10元/立方。這種價格要明顯低于泵送實際成本,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重慶市商品混凝土行業的競爭激烈的程度。
山城重慶的建筑風格是非常獨特的,高層建筑多,大型板樓非常少,而且建筑工地的施工場地異常狹窄,混凝土泵車的使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商品混凝土攪拌站少則十幾臺拖泵、多則二十多臺拖泵和車載泵的設備配置使得重慶市成為幾大泵送機械廠家的必爭之地。
在重慶這樣的混凝土泵送機械市場上,設備性能與服務的口碑成為了大規模占據市場的先決條件。而上海鴻得利公司在重慶市場取得的巨大成功無疑是鴻得利泵送機械產品性能與售后服務精益求精的真實寫照。
重慶華誼混凝土公司主管生產與設備的副總經理張禹,畢業于重慶建工學院建設機械專業,曾經在四川最大的混凝土公司華西混凝土公司從事設備管理工作多年,自從重慶華誼混凝土公司2004年籌建以來,他就一直參與設備選型與采購工作,重慶華誼投產之后,張禹就在華誼公司擔任生產、設備管理的副總經理。
如今,華誼公司這家成立僅兩年的公司位列重慶商混市場前十名,配置了一臺37米泵車,2臺柴油動力拖泵、6臺電動拖泵和2臺車載泵,這些設備是分三批從上海鴻得利公司采購的。華誼公司的這種設備配置對于他們50萬立方的年產量是相對少的。在重慶,同等規模的攪拌站大多配置了13臺左右拖泵和一臺泵車,并且拖泵大部分都是采用柴油動力。[Page]
談到上海鴻得利混凝土泵為公司節省的投資和創造的效益,張總這位對混凝土泵送設備有著多年使用管理經驗的專業人士滿意之情溢于言表:“我們的電泵與柴油泵的配置比例與其他混凝土公司正好相反,我們用電泵干了人家柴油泵才能干的工程,而且我們的這十一臺混凝土泵的泵送量相當于人家十五六臺混凝土泵的泵送量。這一方面為我們節省了設備采購資金和使用成本,也為工程項目部降低了工程造價。”
重慶同舟混凝土公司同樣在2004年建站之后分三批采購了13臺上海鴻得利混凝土泵,其中,1臺37米泵車、4臺車載泵、三臺電動拖泵和5臺柴油泵;三圣、奧克分別采購了13、16臺(套)上海鴻得利混凝土泵,永固、十八冶、四方、華夏建工、重慶三建等攪拌站也采購了多臺上海鴻得利設備。對于上海鴻得利公司,重慶同舟混凝土公司主管設備的廖科長更多的是對產品質量、售后服務與產品的技術進步發表了看法:“重慶市場商混站每家都有幾臺泵,多的有十幾臺甚至二十幾臺,混凝土泵送是商混站針對用戶進行混凝土供應與服務的最關鍵步驟,用戶很大程度上根據混凝土泵送澆筑情況評價商混站的水平,因此每家攪拌站都對泵送設備的選購異常重視,設備性能質量不僅要好,售后服務及配件供應更要及時。畢竟,十幾臺泵的數量不是個小數,售后服務不及時或者配件供應不到位,將對攪拌站的生產經營產生直接的影響。”上海鴻得利混凝土泵售后服務無疑讓廖科長非常滿意。
2005年5月一個能見度較低的雨天深夜,重慶同舟混凝土公司砼工班長侯軍駕駛37米泵車行駛至重慶市渝北區兩路鎮一無標高人行天橋時,由于修路填土使該天橋凈空間僅剩3.7米左右(泵車高度達3.95米),臂架回轉部分重重地撞向天橋,把天橋混凝土部分撞了一個20多厘米的洞。泵車駕駛室玻璃破碎,駕駛員受傷。而泵車中心旋轉平臺沒有一點移位,臂架部分無功能性損傷,這次偶然的突發事故使鴻得利混凝土泵車臂架的可靠性得到了一次破壞性的檢驗,也使重慶的商混用戶對鴻得利的設備有了更深刻的體會。更主要的是,鴻得利作為一家專注于混凝土泵送機械的企業在技術方面的迅速提升也讓同舟公司成為了鴻得利的忠實合作伙伴。鴻得利針對重慶市場夏天炎熱、氣溫高的特點,不僅對柴油泵、電泵配置了水冷和風冷系統,有效的降低了混凝土泵的油溫,適應了重慶炎熱的氣候;采用了先進的液壓系統主回油先過濾后冷卻技術,使用大功率散熱器,此技術具有冷卻效率高、回油對散熱器無沖擊的特點,使系統油溫控制在理想工作區域;隨后又采用了換向時液流減小技術,使換向更加迅速,換向無沖擊。整個系統無峰值,防止了爆管、滲油等現象,同時大大提高了液壓元件的使用壽命,使整機工作更加穩定可靠;緊接著改進了所有泵送機械的料斗總線設計,使泵的吸料性大幅提升,在泵送較差物料時也能達到滿管輸出。在用戶相同使用成本前提下,提高了生產率,為客戶創造了可觀利潤。
上海鴻得利公司在重慶市場取得的優秀業績是該公司重視售后服務及產品技術提升的必然結果。該公司自2002年批量進入重慶市場以來,已經在重慶銷售了200余臺混凝土拖泵、車載泵、泵車。每年50臺左右的泵送設備銷量使得鴻得利成為重慶泵送機械市場的大贏家。同時,2006年鴻得利公司為進一步適應重慶山城泵送市場需求,開發出了在車載泵的基礎上增加整套22米臂架系統的泵車產品,該產品問世后,迅速得到市場的好評。在重慶這個更加重視產品口碑的混凝土泵大市場,鴻得利的成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同樣,上海華建、福建南方路機、北京華貝爾的攪拌站,徐州利渤海爾、安徽星馬的混凝土攪拌車也在重慶市場有著非常高的市場占有率,設備使用的良好口碑同樣是這些企業在重慶市場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相比華東及華北的一些大城市,重慶市1500萬立方混凝土的年產量并不算大,但每年400多萬立方的增長又讓這個市場充滿生機與活力。重慶的商品混凝土行業既有全國其他大城市商混行業發展的共性特點,也有自己的獨特之處。一些暫時遇到的困難與問題相信都會逐漸淹沒在重慶基礎建設規模大幅度增長的洪流之中。
鏈接資料
重慶基礎建設“十一五”規劃及軌道交通規劃建設
按照2020年建成“三環十射三聯線”高速公路骨架的總體規劃,“十一五”期間加快建設重慶至遂寧、重慶至上海、重慶至長沙、重慶繞城公路、重慶至瀘州、巫溪至奉節等高速公路建設,形成以主城特大城市為中心、直接連接全市90%以上的區縣(自治縣、市)的“二環八射”高速公路骨架,進一步深化其余項目的前期工作并爭取部分開工。加大縣際公路升級改造力度,新建二級公路2000公里左右,形成主要由7000公里一、二級公路構成的縣際公路網。實施農村公路通達、通暢工程,新建、改建4.6萬公里農村公路。
按照2020年建成“一樞紐十干線一專線七支線”鐵路構架的總體規劃,“十一五”期間,建成萬宜鐵路、蘭渝鐵路、襄渝二線,形成8條干線鐵路;開工建設涪利鐵路,增建渝懷二線(重慶至涪陵段)、遂渝二線,基本形成滬寧漢渝蓉鐵路客運專線;投運南涪鐵路,形成3條支線鐵路;加快推進安張常(安康—奉節—張家界—常德)鐵路的前期工作,基本形成聯結東西、溝通南北的鐵路網絡。加快重慶鐵路樞紐建設,建成集裝箱中心站。
以長江、烏江和嘉陵江“一干兩支”高等級航道,主城、涪陵、萬州三大樞紐港區以及永川、江津、合川、奉節、武隆5個重點港區的建設為重點,打造區域性樞紐港,基本建成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加強與長江沿線其他七省一市的協作,合力建設長江黃金水道。加快航道整治,改善提高航道等級1908公里,新增航道約270公里,嘉陵江全線渠化,航道總里程達到4400公里以上,實現萬噸級船隊直達重慶。
形成一大兩小機場格局。啟動江北國際機場第三航站樓和第二跑道建設前期工作并力爭部分項目開工,進一步完善萬州五橋機場,建成黔江舟白機場,創造條件適時建設旅游金三角機場。
大力發展水電,加快火電建設,適當發展市外電源,大幅提高全市電力裝機容量。抓緊建設彭水水電站、珞璜電廠、合川雙槐電廠、永川松既電廠、松藻安穩電廠、萬盛火電廠等項目,新建烏江銀盤電站、奉節和石柱火電廠、習水二郎電廠等項目,爭取建設風電項目,積極開發利用生物質能源。推動核電和天然氣發電工程。
為了適應建設長江上游經濟中心的城市發展戰略的需要,盡快建立有效銜接內外交通,安全、高效、便捷的現代化城市綜合交通體系。重慶快速軌道交通規劃是:用20年的時間,建設300公里以上軌道交通線路,形成覆蓋中心城區銜接外圍組團的快速軌道交通網絡,實現日運量600萬人/次,約占城市交通40%的運量,超過香港的城軌運量水平。
根據重慶市建成長江上游經濟中心三階段目標,新的城軌交通規劃將分兩步實施。
第一步:從2006年起,先后開工城軌交通線路2條,即:輕軌3號線二塘—龍頭寺—江北機場項目;地鐵1號線朝天門—大坪—雙碑—大學城項目。到2010年,建設并陸續運營1、2、3號線和6號線小什字—江北城—冉家壩段,形成經濟中心城市大運量城軌交通基本框架,銜接全部對外機場、港口、火車站、東西南北方向長途客車站、市內大型文體設施,日運量可達百萬人次以上。
第二步:2010起~2020年前,陸續建設6、5號線,逐步形成核心區城軌交通骨干線網。建設里程120公里,2020年前累計投入運營里程200公里以上。引導和促進主城區與周邊組團的協調發展,滿足長江上游經濟中心的快速客運需求。
第三步:2020年后,一環四縱六射的城軌交通線網基本建成,充分發揮經濟中心城市對周邊城市的聚集和輻射作用。軌道交通城際客運線向萬州、渝西、涪陵區域延伸發展,促進形成新的城市經濟圈。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