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施工監管 支持建材下鄉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動“建材下鄉”,這無疑為農民進一步改善住房條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春節期間,筆者借返鄉之機對此進行專門了解,認為在“建材下鄉”過程中,有關部門除了要引導農民量力而行,合理利用宅基地、避免占用耕地外,還需要切實加強對農村建筑施工隊的技術指導,提高他們的建筑專業水平,尤其是增加新材料、新技術的使用常識。
從我了解的情況看,當前農村建筑施工隊雖然已逐步在實現“現代化”,好一點的已配有電焊機、卷揚機、混凝土攪拌機、混凝土振搗機、鐵腳手架等,但對現代建筑的基本建設方法掌握不多,也沒有配備建筑專業技術人員,“科班”出身的專業人員一般也不屑與他們為伍。出資建房者也沒有雇請專業監理人員對工程進行監督的習慣。建房從地基勘察、結構設計、水泥沙石鋼筋材料的配比,到現場澆筑混凝土、裝修完工,全憑泥水師傅的個人“經驗”.所謂“經驗”不過是泥水師傅自己平時總結出來的個人施工體會。施工隊的技術水平如何、聲譽好壞,靠的是所蓋過房屋的人們口口相傳,比如房頂沒有出現明顯的滲漏,墻壁沒有變形,未出現大的裂縫,地基沒有明顯的沉降,房屋沒有出現倒塌等。有些出資建房者與施工隊沒有簽訂書面施工合同,一旦出現糾紛,只能憑雙方的誠信進行協商處理。
那么,這樣建造起來的房屋質量究竟如何呢?筆者專程請教了幾位學建筑專業的朋友,他們說,自己所在的村莊也是這么建房的。從他們掌握的情況看,目前農村建筑施工隊和出資建房者在鋼筋混凝土等建筑常識方面均存在認識誤區,想當然地認為,水泥的標號越高、鋼筋越粗越多房屋就越堅固。因此選用的水泥標號一般都偏高,使用鋼筋材料超量,存在浪費現象,增加了建房成本。最突出的質量問題則是屋頂和墻壁容易出現滲漏現象,主要原因是在設計和施工這兩個環節上處理不當。畢竟不是專業出身,沒有接受系統的建筑知識培訓,也沒有專業人員進行現場監督和指導,依據的還是以前建磚瓦房的傳統經驗。
可以預見,如果按照城市建房標準,一整套程序走下來,那農民建房成本將大幅度增加。但如果仍然沿用現有做法,無疑也是不可取的。
為此,建議有關部門在決定中標廠商時,要求廠商承諾,將商品的技術參數以宣傳單張的方式印制散發,并在宣傳單張上列舉簡明案例(要注意到南北各地不同區域的環境差異),加以通俗易懂地說明,方便農村建筑施工隊掌握和具體操作。同時,有關部門應在不增加農村建筑施工隊經濟負擔的前提下,加強對施工隊的監管,尤其是加強技術指導,通過舉辦短期培訓班,幫助施工隊迅速掌握基本的建筑知識。這樣才能確保“建材下鄉”惠農政策落到實處。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