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下鄉 推動農村第三次建房高峰
繼家電、汽車、摩托車三下鄉惠農政策刺激農村消費市場后,當前農村消費新增長點轉向了農民建房。不久前發布的2010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把支持農民建房作為擴大內需的重大舉措,采取有效措施推動建材下鄉,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通過多種形式支持農民依法建設自用住房。
第三次建房高峰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農村經歷了兩個建房高峰。一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改革開放后,農民收入有了根本性改變,農民自主用房建設數量隨之大幅增加。二是90年代中期,當時農民住房增加主要體現為在原有基礎上的改善性需求。
“上個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農村住房分別為一層平房和兩層小洋樓,現在哪家不是三層大樓房,至少也得花上20多萬元。”江西省弋陽縣姓周的村民介紹說。
據悉,中國建筑材料流通協會是“建材下鄉”的主要政策建議單位,去年該協會向相關省市發放了建材下鄉調查表,并組織專家和工作人員到典型市場和自然村進行了實地調查。
調查選取了北京、河北、湖北、江蘇、重慶、廣西、浙江、黑龍江8個省市的14個自然村。8省市中,除北京、江蘇兩省市3個村的人均年收入接近或超過萬元外,其他大部分村的收入都在5000元左右,人均年收入為6193元,略高于全國農村居民平均收入(5000元)。
從目前每戶建房情況看,凡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居民居住面積都相對較大,最大的為360平方米(江蘇),一般也在200平方米左右,且多為二層以上建筑。北方及經濟欠發達地區,一般都是二層(含二層)以下建筑。二層以上的建筑,目前大多采取框架磚混結構,二層以下建筑大多仍是磚結構。平均每戶新建房屋費用為10.6萬元,每戶裝修費用一般占建房總額的1/3左右。
調查顯示,2/3的建材商品是從建材市場(賣場)購買,1/3的建材商品從經銷商或工廠購買,而大部分經銷商的經營地點也是集中在建材市場(賣場)內。
據悉,“建材下鄉”提出的初步補貼方案是,凡農民新建住房,憑宅基地建房證明和購買建材發票,限定補貼的起步消費額和每戶最高補貼額,農民自建房屋每戶建材最低消費額不低于1萬元,最高補貼額不超過5000元;在新村建設區內集中集資建房及建設節能集成房屋最高補貼額不超過2萬元。
實際上,農民很多時候購買建材只有收據而沒有發票。若除去發票成本以及類似“家電下鄉”出現的漲價等逆向現象的話,建材補貼對于當前農村三層樓房(一般300平方米)20多萬元成本而言的拉動效應“不樂觀”.
春節期間,和眾多喬遷之喜的農民閑聊之時,本報記者得到以下幾點認識:當前農村正經歷著30年來第三波建房熱潮,農村建房最大的動力是大量適婚青年新住房要求;農村建房最大的優點就是農民有自用的宅基地,地皮便宜,不像城鎮居民只有花錢買商品房的權利。
此外,農村建房還存在一個大問題,許多農民是窮其一生積蓄,有些依靠親朋好友舉債建房,而與金融機構“絕緣”,資金壓力大。
錢多并沒感覺富有
農民現在的確有錢了,但建房壓力有增無減。很多農民外出打工賺錢,生活改善了不少,但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本明細賬--錢是多了,但并沒感覺到富有,尤其是在建房壓力下。如在江西農村住房造價從當初2000多元增至20多萬元,上漲了100倍!這使得農村家庭的絕大多數收入被迫投入住房建設,房屋質量和居住條件都無法較大幅度提升。
每次回家過年,對于農村日見增多的漂亮的三層樓房,本報記者在和農民閑聊之時不覺心酸,這些農民大部分都存在以下特征:建房者一般在45歲左右、子女多僅初中文化、舉家外出打工、建房主要目的是80后子女已到談婚論嫁年齡,建房“掏空”了幾乎所有家庭成員的積蓄。
近期,恰巧看到華人經濟學家陳志武著作《為什么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兩相對照,陳志武諸多觀點極為吻合當前農村建房熱潮。
陳志武稱贊中國城市的住房按揭制度給整個中國帶來的巨大變化。認為它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一百余年來都沒有的巨大財富效應。不可否認,當前房地產市場已經不折不扣地成為中國消費乃至中國經濟的最大引擎之一。
農民也應該享有與城市居民一樣平等的金融權利,在農房建設上也讓農民也平等地享受到城市居民一樣的按揭貸款權利。
給予農民和城市居民平等的金融權利也是當前中國經濟和社會結構轉型的重要環節。按照郎咸平教授的觀點,中國經濟至今還沒有走出華爾街金融危機,中國經濟只有走上啟動內需而非投資和外貿啟動的穩健之路,社會才能更加穩定地和平發展。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