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低碳建筑”的推進尚需制度支持
各種建筑節能技術成為近幾年住博會的亮點,越來越多的開發商正自覺打造“綠色住宅”,可以說,在發展低碳經濟、力推建筑節能的大背景下,建造“低碳建筑”將是房地產業大勢所趨。但業內專家提醒,“低碳建筑”的推進尚需一系列制度支持,包括完善財政稅收刺激政策、建立建筑節能評估體系等。
就建筑節能評估體系而言,我國還沒有完善的建筑物碳排放計算系統,這不利于設計階段選擇低能耗的、成本可控的建筑材料,也不利于建筑物在使用壽命期內的能耗監控和建筑拆除過程中的減碳。在此方面,國外已有一些成功經驗可借鑒。中國建筑節能委員會副主席、洲聯建筑設計集團副總經理盧求介紹,德國2008年推出的DGNB可持續建筑評估技術體系是目前較為科學、專業的建筑物碳排放量計算方法。該體系分別計算建筑材料在生產、建造、使用、拆除及重新利用過程中每個步驟的碳排放量并相加,形成建筑全壽命周期的碳排放總量。
我國需要建立適合國內市場需求且經濟成本上可行的建筑節能評估體系。中長期內,需要建立數據庫,對各種建筑材料如鋼材、水泥、玻璃、鋁制品和內部裝修材料,以及建筑設備等在生產過程中的能耗量做出全面統計和分析。同時,對不同地區廠家生產的各種建筑材料的單位能耗進行標識和追蹤;建立輕鋼、新型輕質混凝土結構、復合材料結構體系等的追蹤,使建筑材料的碳排放量計算有科學依據。
就經濟刺激政策而言,我國正在加快建設以低碳為特征的建筑體系,完善各種財政稅收刺激政策已刻不容緩。我國已經實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應用示范項目財政補貼制度,但支持建筑節能的財政稅收長效機制尚未建立。不少專家建議,對符合節能型建筑標準的建筑投資者、消費者實行一定的稅收減免,比如對投資者實行一定的營業稅優惠,對購買者實行一定的契稅優惠。增加能源使用的成本,如對大型公共建筑制定能耗限額標準,并配套實施超定額使用能源加價的政策;在舊有建筑的節能改造中,可實行政府、企業、個人三方分攤制度,政府補貼占大頭。此外,還可發揮金融政策的刺激作用、完善建筑節能服務機制。
當然,推進“低碳建筑”體系的盡快形成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政府完善政策、企業積極參與、媒體正面引導、消費者理性選擇。可喜的是,我們看到不少地方政府已出臺一系列政策支持建筑節能,不少企業也在打造綠色建筑,而性價比較高的低碳建筑也逐漸受到市場青睞。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