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市圈發散平臺來大力發展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低碳經濟"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其誘因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不止是煙霧、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氣中二氧化碳(co2)濃度升高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業已被確認為不爭的事實。目前,能源和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瓶頸,發展低碳經濟和節能減排將是我國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而發展散裝水泥是推動水泥向低碳經濟轉型的有效途徑。
而在2009年5月,為進一步推動《散裝水泥管理辦法》(建設部等七部局令2004第5號)、《湖北省發展散裝水泥管理辦法》(省人民政府令第237號)的貫徹實施,加強武漢城市圈九城市散裝水泥推廣應用管理部門的協調配合,形成相互協作,齊抓共管的綜合協調管理機制,促進武漢城市圈散裝水泥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武漢城市圈發展散裝水泥工作聯席會平臺在武漢市成立。其聯席會成員是以武漢城市圈九市散裝水泥推廣應用管理部門領導組成,成立聯席會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實現散裝水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以節能、降耗、減排、治污和資源的綜合利用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切實轉變水泥產業經濟發展方式,努力實現資源利用高效化,不斷提高散裝水泥使用率,促進武漢城市圈散裝水泥推廣應用工作盡快走上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發展道路。
眾所周知,目前我國傳統水泥屬于是高排放、高能耗、高污染產業,屬于高碳排放模式,其"高碳"特征突出的"發展排放",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的一大制約。而散裝水泥屬于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經濟模式,它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其核心,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綜合利用融為一體以達到提高能源使用效益目的。在生產過程中它是通過專用容器反復使用,節約包裝袋和減少水泥在流通過程中損耗,來達到節省包裝費用和降低水泥生產過程的資源消耗,在使用過程通過工廠化和集約化生產方式,把分散的粗放型的現場攪拌混凝土和砂漿傳統生產方式,集中起來實現集約型的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現代生產方式來帶動固體工業廢棄物的再利用。在流通過程通過發展培育現代物流的新產業加快構建與我國水泥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專業化、社會化、規模化的第三方物流服務體系,采用高效的現代物流技術,進一步降低從水泥生產到使用領域的物流成本。
武漢城市圈散裝水泥聯席會這個平臺的成立,無疑為散裝水泥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可以更好的推進武漢城市圈發散工作的的協作互動,這是九城市放棄單打獨斗,優化各地資源配置的一種新的發散格局。而據12月7號楚天都市報的新聞報道:據省發改委有關人士介紹,國家發改委正在起草低碳經濟發展指導意見,可能會將一些省市納入國家低碳經濟示范區范圍。具體到我省來說,我省擬將武漢城市圈打造成為全國首批"低碳經濟發展實驗區",實現低碳能源等一批低碳經濟示范工程建設。同時據介紹,占據全省大部分面積的武漢城市圈,已廣泛進行產業調整,逐步向高端服務業、高端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等"三高"產業方向發展,產業結構的低碳特征明顯。回歸到我們的散裝水泥工作上來說,無疑可以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在充分利用資源的情況下,通過散裝化、低碳化、集約化、產業化來減少水泥生產、流通、使用過程中的水泥損耗或浪費,實現水泥產業的低碳發展。
武漢城市圈發展散裝水泥這個平臺的建立是九城市間發展散裝水泥工作協調配合,形成相互協作,齊抓共管的綜合協調管理機制的縮影,這必將促進武漢城市圈散裝水泥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我們深信,武漢城市圈發散平臺的搭建,也必將促進我省低碳經濟的發展,成為全國首批"低碳經濟發展實驗區"中一顆耀眼的明星。
作者:施攀峰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