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機械為中國制造打造新形象
在工程機械領域,中國也毋庸置疑地扮演起制造大國的角色。以裝載機為例,每年有16萬輛裝載機駛出中國企業的大門,全球有2/3的裝載機都是由中國企業制造的。
貼著"中國制造"標簽的工程機械產品正大舉在世界各地攻城略地。然而,有關"中國制造"工程機械的印象卻似乎并沒有這么輝煌。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海外市場上中國企業之間的價格戰烽火連天。
價格戰是企業爭奪市場的一種方式。在采訪中,有不少企業負責人都曾表示,在海外市場上,有一些中國企業通過價格戰的手段,擾亂了市場。非常不幸的是,由于技術的接近性,挑起價格戰的中國企業,其面對的對手也幾乎全是中國企業,這就造成了惡性循環。
海外經銷商及用戶對中國工程機械產品的銷售方式似乎也已形成定勢。筆者曾經參加過某知名企業的國際代理商年會,在會議期間,親眼目睹一些代理商非常不客氣地與企業的海外市場部經理討價還價,而且給出的理由就是,行業內另外一家中國企業給他們的政策更為優惠。在一些展會上,有些投機商人更在中國企業之間煽風點火,從中謀利。
價格戰中,無論是主動挑起價格戰的一方,還是應戰的一方,選擇了降價的方式,就從一定側面反映出企業對自己的產品沒有信心。行業內除非是一家獨大的態勢,否則,只要是相互競爭的兩家企業,一旦參與到價格戰中來,其結果毫無疑問將是兩敗俱傷。從更廣泛的層面來講,這將為"中國制造"的形象蒙上一層價廉質劣的陰影。
通向工程機械制造強國的路還很艱辛和遙遠,整個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掌握的核心技術還非常有限,行業內尚沒有足以與卡特彼勒、小松等世界巨頭抗衡的大型企業。價格戰這個擾亂市場秩序的非正常手段,在行業龍頭企業的嚴格自律帶動下,目前已在國內市場上逐漸成為企業摒棄的競爭方式。必須防止這種競爭方式在海外市場的盛行蔓延,才能有效塑造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形象,才能使"中國制造"成為企業的金字招牌。我國企業還需努力,大力發展擁有中國特色的產品,將這樣的產品推向國際,做自己的產業。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