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我國混凝土外加劑市場的升值空間
最近在網上論壇頻繁看到一些關于混凝土外加劑檢查不合格的帖子,而且出問題的大多是市面上價格較貴的外加劑產品。前段時間武漢三源偽劣水泥膨脹劑流入深圳市場的事件在網上也炒得沸沸揚揚,似乎我國的混凝土外加劑市場正走向一個瓶頸時期,如何突破這個瓶頸卻仍在摸索中。
所謂混凝土外加劑是一種在混凝土攪拌之前或拌制過程中加入的、用以改善新拌和硬化混凝土性能的材料。由于其具有摻量少、作用大的效果,因此具有“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又其在建筑領域應用廣泛,已成為一類主導產品,被行業俗稱為“混凝土第五組分”。
我國混凝土外加劑較國外起步較晚,直到改革開放我國混凝土外加劑事業才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這其中一方面是國家政策、財力的扶持,另一方面則有國外豐富的資源信息作為學習借鑒的寶庫。但借鑒利用最終還是別人的東西,高額的成本,技術的不到位成為我國外加劑發展的阻力,而對先進技術攻克不足是外加劑發展的一大弱點。“思想上的禁錮與局限成為混凝土外加劑技術攻關的最主要障礙,”武漢工程大學精細化工高工陳建初教授對記者說道。
近幾年我國建筑工程總量日漸龐大,工程開工量在世界居首位,作為在建筑中不可或缺的“添加劑”,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覷。其不僅能夠大幅度降低混凝土的用水量、改善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還能提高混凝土強度、減少水泥用量、延長混凝土的使用壽命,而且也是顯示一個國家混凝土技術水平的標志性產品。而行業市場出現混亂現象在各行各業都存在,混凝土外加劑市場目前要做的就是糾正、突破。
據中建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王軍介紹,我國混凝土外加劑市場之所以會出現價格混亂、產品質量參差不齊,主要是行業中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不強以及技術支持不到位。據了解,我國企業對知識產權的注重是最近幾年的事,在混凝土外加劑這方面成文的法規就目前而言還有待完善,而在實際操作上有很多變通手段,因此混凝土外加劑市場的惡意競爭也不乏少數,難以遏制。在技術支持上,外加劑是一項科學研究與實際結合非常嚴謹的產品,一旦技術掌握不好,就算有再好的設備,生產出的產品也難符合工程企業的要求。為企業選擇合適的產品配型,為施工企業提供后期的技術服務也是外加劑企業生存、發展的有力“助燃劑”。
在2009年上半年上海市混凝土外加劑專業委員會三屆二次會員大會上,江靖主任在工作報告中指出的兩大點值得注意:一是市場競爭更加激烈。2008年底,在上海地區銷售外加劑企業為104家,上半年又新增8家,因此盡管市場需求量增加,但是仍有部分企業瀕臨減產困境。另外市場競爭激烈也出現了階段性量升價跌現象。二是質量隱患有所突出。雖然外加劑產品質量總體處于受控狀態,許多企業以誠信為本,視質量為企業生命,但是在質量大檢查中,也發現少數企業為追逐利潤而出現不規范行為,形成質量隱患。
雖然企業在管理、在服務上所表現的優勢可以令企業在我國外加劑行業中增加必勝的籌碼,但是要想讓企業走向國際市場,使我國外加劑市場得到更大的發展,突破瓶頸的桎梏,那么技術的攻關將是最直接的有效手段。
據陳建初教授分析,我國混凝土外加劑市場劣質產品容易進入工程建設中,其中最大因素是價格原因,市場需求大,而產品價格高,尤其金融危機的爆發,施工企業要降低成本,節約開支,生產企業要生存運作,搶占市場,會進行些摻假、減料等不法行為。賺錢是企業經營的根本目的,解決方法除了對知識產權的管理及技術服務外,降低原料來源的價格,從而直接降低生產成本,將是以后發展的另一方向。
盡管我國混凝土外加劑應用很廣,使用量很大,但是我國混凝土外加劑技術與國外相比還不夠成熟,很多外加劑價格之所以會居高不下,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生產產品的原料成本很難降低,這其中有些原料以目前國內技術還不足以生產,只能從國外進口,雖已有很多專家、學者對某些技術疑難進行攻關,或者尋找能夠取代的原料以此降低成本,但仍尚需時日。縱觀全局,我國混凝土外加劑發展雖已初具規模,但可以挖掘的潛力仍然巨大,對知識產權的維護、科研技術的突破、技術服務的加強等,一旦這些可變因素得到有效的解決,那么不論是對企業還是對于國家,混凝土外加劑升值空間將非常值得期待。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