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危機國貨自強 裝備制造業冬訓路線分析
4萬億元投資、基建拉動、訂單回暖……機械行業正一掃冬日陰霾,觸底回暖。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機械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7.28%。“雖然增速在近7年來第一次降至個位數,但全行業于今年2月觸底后已開始逐月穩步回升,目前已經走出低谷。”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蔡惟慈對機械行業回暖表示了信心。據預測,2009年全年機械工業總產值將比上年增長12%左右。
基礎部件國產化率待提升
基礎零部件依賴進口,不但增加了制造成本,企業正常生產也受到限制。
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是世界上惟一集盾構機研發、設計、制造和施工的復合型企業,其地鐵盾構機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而價格約為進口盾構機的2/3。
“合資企業生產盾構機的關鍵零部件都是進口的,不僅對國內上下游產業拉動力極小,而且,這些工程項目常因外方供貨不及時、技術及服務‘卡脖子’而受制于人,甚至不得不聽任外方漫天要價。”據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彬介紹,到目前為止,除上海隧道股份能打中國人自己的品牌外,國內生產的盾構機均為美國羅賓斯、德國海瑞克、日本三菱等外商配套或合作制造。
此前,中聯重科、三一重工等企業不得不重新調整生產進度,原因在于境外零部件的供給不足。
國外幾家大型液壓器件供應企業都優先保障本國企業的供給。為保障基礎零部件供給,有的企業不得不派出專門的采購人員,守在國外供給商的工廠里。為減少誤工損失,企業經常空運原材料,成本大幅提高。
“零部件等進口成本占制造成本的40%以上。”中聯重科企業科技管理部部長崔玉芳介紹說,公司的環衛機械、混凝土機械、移動式起重機等主要產品都占國內市場30%以上的份額。
崔玉芳說,近幾年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發展很快,引起了境外同行企業的警惕。目前我國工程機械行業主要進口的基礎零部件包括液壓元器件、發動機、控制元器件、傳動系統等。尤其是液壓元器件、特殊鋼材的國外供應商依靠市場壟斷地位,開始制定“霸王條款”。中聯重科的特殊鋼材供應商是一家瑞典企業,2006年開始對方不但一再提價,還提前了訂貨期,所有訂單必須提前8個月全額付款。
“基礎件的優劣,直接影響一大部分主機和成套裝置能否安全高效地運行,絕不能等閑視之。”蔡惟慈說,“通過加大對技術改造和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加強我們的基礎工藝、基礎件、基礎機械等基礎環節,增強我們的內在實力,就是最近出臺的《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一大亮點。”隨著我國重大技術裝備和主機的高速發展,基礎件不適應主機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中聯重科監事會主席龍國鍵表示,國內工程機械行業零部件技術水平不高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零部件生產商以中小企業為主,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企業集團;二是各主機廠對配套零部件生產研發重視不夠,大部分企業重點停留于主機開發與生產上。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易小剛無奈地表示,企業從全球市場購進對優化產品有利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本來符合經濟規律,但工程機械作為裝備制造業的一個重要產業,其基礎零部件依賴進口,不利于國家產業安全。“對企業來說,不但增加了制造成本,其正常生產也受到限制。”易小剛表示。
另外,業內猜測國家可能通過兩種方式來提升國內基礎配套件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方面是用專項資金來扶持相關企業進行核心零配件的研發,另一方面通過行業協會組織行業資源,采取自主研發或是引進吸收來進行核心零配件的突破。
國產裝備風險補償難落地
目前裝備制造業的國產化難題,最主要的不是科技攻關,而是市場培育。
上海電氣集團近年來在60萬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核電汽輪機低壓焊接轉子等項目開發上投入了巨額資金,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我們最擔心的是有技術、無市場。”集團副總裁鄭建華表示,目前裝備制造業的國產化難題,最主要的不是科技攻關,而是市場培育。《規劃》提出對使用國產首臺(套)裝備的企業給予風險補償,解決了企業的后顧之憂。
目前的現實是,一些國內裝備制造企業實際已具備了生產和制造大型裝備的能力,但由于許多大型工程項目主管方出于風險的考慮更加看重國外老牌龍頭公司的綜合實力,傾向選擇進口產品,這讓眾多國內企業常常苦于無參與機會。
“因為首臺(套)設備作為一種技術創新產品,其設計制造質量、經濟技術指標以及運轉穩定性等缺乏實際應用檢驗,在沒有應用先例的狀況下,用戶勢必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調試與系統磨合。”某機床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說。而使用大型設備的產業大多是統一的流程化生產,一旦某臺(套)設備出現問題,往往會導致整套系統無法正常運轉,給使用方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怪圈拖累著裝備制造企業的發展。”錦西化工機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谷文濤深刻地認識到。
許多企業雖練就一身功夫,無奈沒有依托工程,得不到更多施展和提高的機會,迫使首臺(套)始終“難產”。一邊是用戶花費更多的國家資金去購買國外裝備,而另一邊制造企業得不到培育自主創新能力的機會。這樣的循環往復也就無法改變在某一裝備制造領域落后于人、受制于人的地位,對于國家經濟安全、產業安全和國家綜合實力的提高以及建立自主創新體制和機制,都構成了危害。
“如果國產首臺(套)設備總是得不到信任,那國內設備制造商就得不到實踐的機會,從而也就無法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也會越拉越大。”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總經理吳生富表示。“希望《規劃》提出的首臺(套)風險補償機制能真正落實下去,切實減輕使用國產首臺(套)設備的風險,從而鼓勵我國的裝備制造企業不斷創新和發展。”
據記者了解,目前,京滬已先行嘗試建立國內自主研發的首臺(套)設備的風險補償機制。
此前,北京市發改委工業處處長文獻就曾表示,北京市發改委已經著手制定首臺(套)設備風險補償機制,并率先在中關村科技園區試點,鼓勵園區內注冊的企業上報其研發的首臺(套)設備項目。項目獲批后,政府將對首臺(套)設備的使用方給予風險補貼。在資金方面,北京市發改委將在中關村科技園區首先建立首臺(套)設備專項資金以及相應的評估方法。一旦相應的項目被納入補償范圍,將根據所簽訂的使用合同和設備價格提供一定比例的補助。
而上海已經出臺相關規定,對上海用戶單位購買、使用列入“上海市重大技術裝備首臺(套)業績重大突破計劃”的重大技術裝備,經市重大技術裝備協調辦公室核準,可由企業自主創新專項資金對用戶單位給予適當的風險資助,資助標準原則上不超過所購設備價格的10%或保費額的50%,金額最高不超過800萬元。
借力政府采購加速走出去
4萬億元投資的10項措施中至少有8項都與政府采購相關。這正是裝備制造行業加強研發、加快走出去的利好時機。
“業主設置的層層障礙讓我們企業真是很無奈。”國內某化工機械制造公司總經理趙先生表示。
國內某企業急需上一套大型乙烯裝置,而其中的核心設備低溫冷箱正是該化工機械制造公司的看家產品,憑借產品的技術水平,他們胸有成竹。因為同國內同類產品相比,他們技術優勢明顯;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技術水平相當,但價格要低50%。
令趙先生沒想到的是,由于這家業主完全掌握了趙先生企業的產品特征、與國外產品在技術指標上的差異細節,使得業主最終制定的標書,僅以一個非常具有殺傷力的硬性條款,就輕而易舉地將趙先生的企業攔截在投標門外。
有了這次“教訓”,企業逐步開始開拓國際市場。現在,他們的產品已經銷售到海外,在國外多個大型工程中同發達國家的產品同臺競技。趙先生說,實踐證明,他們的產品在技術先進性、穩定性等指標上,毫不遜色,“某些指標甚至超過國外產品。”
趙先生表示,國產設備在投標時遭遇的不公平境遇,并不是他們企業一家獨有。
一位在某大型施工機械公司負責銷售的高管對記者講述,一次,公司參加一家業主的設備招投標,“業主完全不給我們公平競爭的機會,堅持只要進口設備。”一年后,這家業主主動和該施工機械公司聯系,要購買他們的產品。經了解才知道,這家業主從國外進口的設備經常發生事故,業主才決定購買該廠生產的同類型設備。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負責進出口業務的副會長陸仁琪認為,一些裝備制造業的用戶在招標的標書中明確寫上“曾經有生產和使用業績”,也就是要求國內企業不僅有制造能力,而且還有制造的經驗和用戶的使用經歷,這就在客觀上給國內裝備制造企業設立了一個門檻,把這些國內企業擋在了門外。“因為我國的裝備制造業領域原來是空白的,并沒有這方面的業績,這樣就限制住了國內的自主品牌的使用。”
為擴大內需,國家出臺了旨在刺激經濟增長的總投資約4萬億元的10項措施。其中,至少有8項都與政府采購密切相關。可預見到在2009年甚至未來的幾年內,我國政府采購規模將大幅增長。對此,有業內專家表示,這正是裝備制造行業加強研發、加快走出去的利好時機。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