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擬制止4萬億工程采購歧視國貨現象
我國自去年11月開始逐步實施"4萬億"拉動內需政策以來,全國的基建、道路投資等工程紅紅火火地展開.而這些工程所需要的物資對中、外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塊塊"誘人的蛋糕".參與政府采購的內、外資企業都卯足了勁要從4萬億工程采購中分得一杯羹.
5月末,由于外企在逾50億歐元的25臺風力渦輪發電機訂單競爭中失利,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發表評論稱:"中國政府似乎有意將外國供應商排除在其4萬億元人民幣財政刺激方案下的合同之外."
緊接著,國家發改委6月1日迅速做出回應,在其官方網站《答記者問》一文中指出,目前招標過程中問題較多的并不是"排外",而恰恰是對國貨的非法限制.6月4日,發改委與工業和信息化部、監察部等其他八部委聯合發文《關于印發貫徹落實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決策部署、進一步加強工程建設招標投標監管工作意見的通知》,強調政府投資項目屬于政府采購,應當采購本國產品.
國貨與外貨的博弈,讓4萬億工程的政府采購問題第一次暴露天下.
與此同時,為制止限制國產設備使用做法,國家發改委也在起草有關政策文件.
中國"排外"了嗎?
伍德克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日前發表的言論,讓"4萬億的政府采購"成為眾所關注的焦點.
5月末,全球領先的風力渦輪發電機制造商維斯塔斯、蘇斯蘭和通用電氣,參與中國逾50億歐元的25臺風力渦輪發電機訂單競爭,結果在第一輪競標結束后都遭淘汰.于是,伍德克發表了上述評論.
伍德克稱,中國政府制定的風力發電項目投標標準,只關注渦輪發電機的單位價格,而排除了其他國家在風電項目招標時考慮的使用壽命、回報率等因素,使外國供應商難以勝出.
由于中國貿易投資促進團不久前的歐洲"承諾之旅"簽下的130億美元的采購大單已經讓整個歐洲興奮不已,此時伍德克的另類聲音,即刻在國內學者和官方中引起強烈反響.
中央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馬海濤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渦輪訂單一事,外方是有點太小題大做了.我國在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和項目中,并未制定有關"排外"的任何條款和細則,即使在政府投資項目中,比如基建投資、道路建設等實行招投標,也是讓中外企業同臺競爭."
不僅僅是學者對外方的表態不滿,中國官方也在第一時間做出回應.《答記者問》尖銳地指出,"目前在裝備制造業招標采購活動中,通過在招標文件中設置歧視性條件違法限制國產設備使用的做法比較突出,在一些領域還相當嚴重,有關行業協會和企業反應強烈."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負責進出口業務的副會長陸仁琪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外資企業希望4萬億的投資項目也能向他們進行招投標,是可以理解的.現在存在的主要問題,不是把外資關在門外,而是國內的不少用戶把中國制造的企業關在了門外.這是現在我們主要應該克服的歧視性心態."
國家發改委不經意間所流露出的"歧視國貨"說,恰恰反映了眼下政府采購的現狀.
國貨在招投標中遭受歧視
針對國家發改委提出的裝備制造業在招標采購中存在的歧視問題,陸仁琪感同身受.
"這種歧視指的是一些裝備制造業的用戶在招標的標書中明確寫上"曾經有生產和使用業績",也就是要求國內企業不僅有制造能力,而且還有制造的經驗和用戶的使用經歷,這就在客觀上給國內裝備制造企業設立了一個門檻,把這些國內企業擋在了門外.因為我國的裝備制造業領域原來是空白的,并沒有這方面的業績,這樣就限制住了國內的自主品牌的使用."陸仁琪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這些做法明顯違反相關法規,必須采取堅決措施予以制止.
據《中國經濟周刊》了解,金融危機以來,機械工業產銷情況和發展態勢并不樂觀.目前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管理的汽車、建工設備、工程機械、農業機械、環保機械等13個大行業中,除了個別行業有增長外,總的增速呈下滑趨勢,今年1至4月下滑了21%.
"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出口減少,外需不夠.這就需要用擴大國內需求來轉移原來國際上的產能."陸仁琪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他們寄希望拉動內需的4萬億投入以后,可以讓裝備制造業在國內進行采購,以改變該行業業績下滑的趨勢.
但是目前4萬億采購大單中,用戶歧視國內裝備制造企業的現象,卻很讓她憂慮.
"目前裝備制造業的用戶在國內的一些重大裝備跟國外價格相差不大的情況下,還是愿意使用國外的產品.這是一個普遍性的現象,包括我們內部也存在這樣的問題.比如企業內部生產的機床,要是給內部的汽車廠用,汽車廠也是有點疑惑,他們也是希望用進口的國外的成套生產線,甚至汽車上面的磨具,他們也都希望是進口磨具."陸仁琪說.
"造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是政策."陸仁琪一針見血地指出,首先,由于人民幣升值,從價格上買外貨也不見得比國貨貴多少,在價格上國內產品并沒占多少優勢;其次,對于進口的一些設備,有的是符合我國給予鼓勵進口目錄的,按政策規定可以享受免稅.對用戶來說,既能享受免稅,又能享受政府的進口補貼,當然就選擇用國外產品了.這也從客觀上造成了歧視國內裝備制造業產品的現狀."陸仁琪副會長告訴記者,要改變這種現狀,國家要從政策上進行調整,尤其是政府相關部門對政府采購要進行監督.
6月4日,國家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監察部等9個部委聯合發文要求進一步加強工程建設招標投標監管.
通知還要求,政府投資項目屬于政府采購的,除需要采購的工程、貨物或者服務在中國境內無法獲取或者無法以合理的商業條件獲取等法定情形外,應當采購本國產品.確需采購進口產品的,必須在采購活動開展前,按照國家規定報經有關部門審核同意.
"發改委發文強調優先購買國貨,是非常合適宜的,尤其對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有利."陸仁琪說.
但是,官方文件強調優先購買國貨,會不會導致國際上所謂的"貿易保護"嫌疑?
專家建議:"政府首購國貨"
"對優先采購本國產品要有硬性規定.這是國際慣例.不能簡單地認為是貿易保護."財政部《中國政府采購》雜志社社長王曉光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
王曉光向記者分析,各國的《政府采購法》不盡相同,但基本上都向著本國的產品,如《美國購買法》規定政府采購必須至少購買50%國內原材料和產品.澳大利亞對環境產品采購更嚴格,以國家安全、保護環境為由,禁止或限制外國供應商進入本國政府采購市場.
"我國政府采購對洋貨的必要設限是應該的,而且也是跟《政府采購法》相吻合的."中央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馬海濤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
我國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采購法》第十條規定:政府采購應當采購本國貨物、工程和服務.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及其相關配套政策也提出,在國家和地方政府投資的重點工程中,國產設備采購比例一般不得低于總價值的60%.
然而遺憾的是,從采購活動的現實來看,這些規定并沒有得到很好地執行.
"目前看外貨在中國還是比較受歡迎的,國內的汽車自主品牌入圍政府采購的"綠色清單"都很難.事實上,一些地方政府采購專揀洋貨買,揀貴的買,甚至公開拒絕國貨."王曉光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
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是:當一種高新技術產品初次投放市場時,用戶為了保險起見,一般是不會主動購買的.針對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歧視國貨的現象,陸仁琪提出了"政府首購國貨"的觀點.
"針對國內的首臺首創產品,國家應該建立信用保險的機制,應該通過招投標給予一些勉勵機制,比如給予使用首臺首創產品的用戶以適當補貼,使得用戶能夠大膽地使用國產的自主品牌裝備."陸仁琪認為,國內首臺首創產品,更需要政府采購予以扶持,政府通過優先購進、優先使用的示范效應,可以促進社會消費,否則即便國貨再好,也難有市場競爭力.
《中國經濟周刊》從國家發改委了解到,下一步,國家發改委將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專門研究起草有關政策文件,堅決制止限制國產設備使用做法,維護公平競爭的招投標市場環境.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