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模:混凝土產業 水泥企業發展必由之路
徐永模會長曾在“2008第二屆中國水泥投資高峰論壇”發表專題演講
在“2009第三屆中國水泥投資高峰論壇”即將到來之際,中國建材聯合會副會長徐永模就中國水泥與混凝土行業的發展問題接受中國水泥網記者專訪時指出:“進入混凝土產業是水泥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徐永模說:“從目前的統計數字來看,全國水泥總產能已達到17億噸,且還在繼續大量增長。在區域市場上,一些地區即使在我國經濟仍處在高速發展時期也還是出現了明顯的產能過剩,新型干法水泥的快速發展使得水泥企業之間的“同質化”現象日益突出,一旦市場需求發生變化,競爭將會變得非常嚴酷。人無近憂,必有遠慮。隨著基本設施逐漸完善等因素,水泥需求將逐漸從高位下降,這是必然的,對于不同區域來說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實際上,在一些地區,水泥業內的競爭正在從一邊倒的淘汰落后“運動”逐步向新型干法水泥企業之間的生存競爭轉變。”
徐永模指出,作為上游的原材料產業,水泥不能引領下游市場,其發展受益于投資也受制于投資!從水泥投資的情況來看,一些區域市場供大于求的局面正逐漸形成。因此,水泥企業要生存和發展,根據自身情況向上、下游產業鏈延伸是必然選擇。世界上的跨國水泥公司,包括拉法基、HOLCIM、海德堡、CRH、意大利水泥等,沒有不做混凝土的。
徐永模認為,水泥企業進軍混凝土市場具有四個優勢:首先是資源優勢。由于水泥企業一般擁有礦山資源,可以在水泥和骨料等混凝土原材料上實現自供,因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了其價格競爭優勢。其次是熟悉客戶,由于水泥市場和混凝土的客戶市場基本一致,都是服務于工程建設,因此,從市場營銷來說,并不增加太多成本。第三是市場需求信息的獲取。水泥企業進入混凝土產業,有利于直接了解工程建設對水泥材料的需求變化。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根據市場需求的發展,水泥企業可以對水泥粉磨工藝進行相應的改造,實現柔性生產,使水泥與混凝土的生產相互協調,提高競爭力。第四是資本優勢。混凝土的投資門檻相對較低,水泥企業完全有能力依靠自身的資本實力進軍混凝土市場,通過協同自己的資源優勢和客戶資源,迅速發展。實際上,國內一些大中型水泥企業正式通過高調進入,從無到有,實現快速發展,例如金隅集團。
徐永模說,水泥企業要充分認識混凝土產業的特點,做好市場調研和戰略準備。水泥企業進入混凝土市場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式:一是在自己區域市場內的二、三線城市建設新的攪拌站,特別是那些商品混凝土不發達的城市。對于那些自己區域市場內的一線城市,那些必須要占有一定市場份額的重要城市,水泥企業作為市場后進者,可以充分發揮資本及資源優勢,合作共贏,或者采用競合的方式,進行聯合重組,短期內迅速形成產能規模和市場網絡。
徐永模指出,從跨國水泥集團發展的經驗來看,水泥企業延伸產業鏈不僅可以降低企業的運營風險,降低營銷成本,且能延伸價值鏈,支撐主業的發展;而從中國目前的混凝土行業發展實際情況來看,目前是小企業多,產能過剩,市場競爭混亂,欠款現象嚴重,此種現象造成許多水泥企業因此望而卻步,但這恰恰說明市場需要有實力的企業集團對當地的商品混凝土產業進行整合,提高產業集中度,規范市場競爭行為。這方面,水泥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生產集中度的經驗也可以借鑒。
由中國水泥網與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聯合主辦的“2009第三屆水泥投資高峰論壇”將于6月7日在北京鴻坤國際大酒店如期舉行。與本次大會同期在北京舉行的還有“第二屆國際自密實混凝土大會”(6月5日至7日)、“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預拌混凝分會成立大會”(6月6日)及“第一屆中國預拌混凝土技術交流大會”(6月6日)。屆時中國建材聯合會副會長徐永模將與眾行業專家、領導一同出席本次大會,并就“當前經濟走勢國家宏觀措施對水泥與混凝土行業的影響”、“ 國家水泥混凝土產業政策的演變與前瞻”、“水泥與混凝土產業鏈結的戰略思考”等議題發表專題演講。更多內容敬請關注“2009第三屆中國水泥投資高峰論壇”。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