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文波:三一創新能力領舞中國裝備制造
創新能力引領行業發展
背靠巨大的光環,向文波最為自豪的是該集團的創新能力。
“事實上,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近年來的主要重大創新成果很多都來自三一。”對此,向文波向記者介紹了他自信的來源:首先是混凝土泵車。他說:“在三一進入這個行業之前,國內沒有獨立生產臂架的能力,都是依賴進口。三一是第一個做的,并且一發不可收拾。高度從37米到42米,再從48米到56米,直到后來世界最高的66米,現在是72米,再次刷新世界紀錄。三一一直在引領這一產品的發展。”
其次是履帶起重機。他說:“同樣在三一進入這個行業之前,中國長期沒有350噸以上的履帶起重機。三一也是從400噸、450噸、630噸、800噸、900噸做到1000噸的大型履帶起重機,現在正在研發1600噸的履帶起重機。其實三一一直在開拓這條路上奔走。”
再其次是液壓挖掘機。他說:“2008年上海寶馬展三一推出200噸的液壓挖掘機,這是很多人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而且,三一的液壓挖掘機定價高于韓國,略低于日本,這是市場對三一產品技術和質量的認可。”向文波同時表示,2009年三一計劃銷售6000臺液壓挖掘機,從而進入我國挖掘機市場的前六七名。
最后還有旋挖鉆機、硬巖掘進機等。“三一都是中國第一個將其實現國產化的企業,并且帶動很多企業進入這一領域。”向文波告訴記者,“從某種意義上說,三一是在引領行業的發展。雖然一些產品出了一些事,鬧出了很大的風波,但我認為,三一最大的貢獻就是樹立了行業創新的信心。”
創新能力源自哪里?
對此,向文波表示:首先是人才。他介紹說,“三一有一支龐大的創新隊伍。目前該集團擁有3000名研發工程師,單從數量講,這在行業里也是數一數二的。2009年,三一還要新招1000名研究生。”[Page]
其次是機制。他表示,“三一有一個很好的激勵機制。三一每年對研發的投入約占銷售收入的5%左右,采用股權激勵、項目研發獎勵等方式,這是很多企業做不到的,這樣的機制也極大地激發了研發人員的創新熱情和才能。并且,這種機制最大的好處在于,這些優秀的技術人員在三一沉淀下來了,到現在為止,沒有發生過核心技術人員出走的問題,更沒有發生過一個團隊出走的情況。”
最后是文化。他強調,“三一的文化就是高度重視創新。首先,我們沒有技術恐懼癥。就是外國人可以做到的,我們也可以做到。外國人做不到的,我們也能做到。”
但是,向文波也坦言,如果與國外的強勁對手相比,三一目前還有很多短板。“比如說,一些核心技術還依賴進口,很多超大型的產品我們還是生產不了,相同產品的質量和可靠性還存在差距。制造工藝的精細化、企業管理的精細化、對國際市場的經營能力等,都與國外有著很大差距。我們還在學習,還在嘗試。”
定位整個裝備制造
據記者了解,雖然受到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三一集團2009年的訂單量比2008年還要多。向文波表示,這主要來自于國內市場的增長。他說,國外市場萎縮相當大,出口下滑很厲害。三一2008年出口增長160%以上,但是今年如果能夠持平,或者增長10%~20%就不錯了,甚至極有可能出現萎縮。由于匯率影響,中國產品性價比優勢已經不復存在了。
他指出,2008年三一銷售來源一是依靠原來老產品市場份額的提高,二是新產品正處于一個高速增長期。比如說挖掘機,國內有10萬臺的市場總量,三一預計今年要在去年基礎上實現翻番,由銷售3000臺達到6000臺。“盡管挖掘機市場并不是那么火爆,但是因為我們原來的市場占有率很低,上升空間很大。”
向文波同時認為,目前市場復蘇是非常明顯的。因為去年下半年行業業績下滑很厲害,但現在三一跟去年同期相比還略有增長,環比當然增長更大,那就說明行業已經止跌回穩了。“但是,這種復蘇還不是很強勁。”他預測,真正強勁的復蘇將會到二季度以后。
我們看到,三一集團在立足工程機械的同時,近年來逐步進入煤炭機械、風力發電等領域,并收獲了不錯的業績。旗下生產煤炭機械的三一重裝2008年再次實現翻番,銷售收入達到14.6億元。
就在兩會期間,有媒體報道三一將進入核電設備以及航空發動機領域,要做中國的GE。3月11日,記者見到向文波時,他對此予以否認。但他向記者表示,“三一的定位不是工程機械,三一的定位是裝備制造。”
他說:“三一的目標是在裝備制造業領域實現相關多元化發展,致力于綜合國力的提高,國家需要的就是我們要做的。就是利用目前自身的優勢,生產一些中國目前還不能生產的大型裝備。”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