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危機 商品混凝土公司需“藏器于身”
因此,有許多人信心滿滿,“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然而,開春之后,擺在商品混凝土經營者面前的不是絢爛的春景,而是遲來的冬訊。《中建商品混凝土東西湖站砂石料供應莫名中斷 遭遇停產》和《討債討來一批房子 混凝土公司老總成售樓先生》等一些負面報道屢屢見諸報端,這讓本已十分敏感的人們再度繃緊神經。
其實,利好消息也好,負面報道也罷,都只是一枚硬幣的兩面而已。任何行業的發展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很多人將當前混凝土行業發展遭遇瓶頸的不順完全歸咎于惡劣的經濟環境。這種做法并非理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非理性的認識態度,比金融危機更為可怕。
應當說,世間萬事萬物,有漲必有跌。即使沒有金融危機,我國的經濟發展也已到了需要深度調整結構、優化資源配置,科學、理性、長遠發展的關鍵時刻了。混凝土行業概莫能外。
混凝土行業,作為高能耗、高污染的行業之一,先前的發展模式是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的野蠻發展模式。隨著人們對環境問題、資源問題的認識逐漸深入,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已經在發展“環保混凝土”方面作出積極地探索。例如,在北京市的舊城改造工作中,北京建工學院建材實驗室研究出一種技術,能把建筑垃圾直接制成粗細骨料和土,來替代天然砂石,制造混凝土、再生磚和古建磚。
用環保健康、性能優越的新產品代替高能耗、高污染的舊產品,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然而這種代替是殘酷的,甚至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死存亡。既如此,作為混凝土生產企業,應當著重考慮的是如何做到“君子藏器于身”,繼而考慮“待時而動”。切不可兩眼只盯著政府的“皇糧”,一心只向外求。
對于已經站在了危機與時機十字路口的混凝土生產企業來說,只有從變化的形勢中捕捉和把握發展機遇,在逆境中發現并抓住有利機會,適時亮出自己的利器,才能屹立不倒。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