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建筑穿上美麗的“衣裳”
張寶貴,1950年生于北京,1968年去山西插隊,1987年回到北京專門從事造石藝術的研發工作。1988年再造石裝飾品申報國家發明專利,1992年被國家專利局授權并獲專利金獎。1993年以來,九次參加中國藝術博覽會。1995年、1996年先后在中央美院和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有的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和世界銀行收藏。1996年以來,四次參加中國雕塑論壇會,論文“新材料技術對環境藝術的影響”等得到好評。1999年造石藝術的研究項目獲“世界華人重大科學技術成果”獎,2002年5月在愛爾蘭舉辦的國際GRC年會上,再造石裝飾品的論文引起了與會專家強烈關注。2002年作品“條碼的啟示”被北京“國際城市雕塑藝術大展”選中,并永久擺放在北京國際雕塑公園南門。“藝術與技術”“藝術與商業”“藝術與哲學”等方面的特殊經歷與體會,作為“張寶貴現象”被中央教育電視臺采訪報道。
長期以來,很多人都認為混凝土只適合應用于建筑和橋梁。1988年在北京管莊舉辦的“全國首屆裝飾混凝土研討會”上,第一次展示了用水泥加石粉制作的裝飾浮雕,與會專家表示了極大的興趣,吳中偉院士對水泥制作出石材質感的藝術品給予了高度評價。這種興奮與評價是水泥制品新工藝、新效果引起的,專家們從中看到了建材行業可能出現的新面貌?,F在,當采用混凝土制作的北京國家大劇院音樂廳的波浪型吊頂被世人所接受、北京奧林匹克友誼林雕塑揭幕的瞬間,人們不再對混凝土的應用限定范圍,已逐漸將混凝土與藝術聯系起來。就裝飾混凝土發展歷程及前景展望情況,記者日前與北京寶貴石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造石藝術家張寶貴就裝飾混凝土與建筑藝術如何融合進行了對話。[Page]
對話一:建筑的進步與建筑材料有直接的關系。近年來,建筑向個性化發展方面轉化,建筑的個性化實質是帶動了材料向新的方向進行探索。裝飾混凝土的出現滿足了建筑個性化的需要,發展裝飾混凝土也成為大勢所趨。
混凝土在建筑中的應用,最早是出現在結構或墻面、地面,自20世紀中期才逐步轉向了裝飾。建筑的進步與建筑材料有直接的關系。近年來,建筑向個性化發展方面轉化,建筑的個性化實質是帶動了材料向新的方向進行探索。
從材料科學與工程意義上講,裝飾混凝土是復合型材料,同時也是一種能夠與其他各種材料相匹配的非常有創意的材料制品,裝飾混凝土有八大優勢:第一,從規格上看,它可以做到大尺度、多曲面和模具化生產。第二,從造型上看,它可以單體應用,也可以完成復雜的集成。像俄羅斯的教堂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種復雜的造型如果用其他材料替代是不可想像的。第三,從質感上看,它可以仿效金屬、木頭的效果;第四,從色彩上看,幾乎所有的顏色,包括金色和銀色都可以表現出來。第五,從材質特性看,它有相對的高密度,重量也輕。第六,從工藝材料上看,它可以現制也可以預制,特別是裝飾水泥掛板,現已進入室內改造中,已經可以廣泛應用。第七,從環境保護上看,水泥材料來源比較廣泛,能耗較低,支撐體對環境的污染相對較少。第八,從成本上看,像水泥掛板之類的東西,每平方米造價比天然石材、金屬材料要低廉得多。
裝飾混凝土是一種極具想象力的裝飾材料,它可以把建筑師和雕塑家任意相像的各種藝術形象變為現實,讓建筑設計不再局限于材料的限制,使裝飾藝術發展到一個更高的層次。比如墻面浮雕、藝術壁畫、門面裝飾、立體雕塑、景觀造型等等,只要是建筑師和雕塑家能想像得到的形態,都可以用裝飾混凝土來進行藝術再創造。而且裝飾混凝土在色彩上也改變了原先又灰又土的模樣,可以根據藝術家的創作需求來選擇色彩。就連材質也發生了根本變化,已從簡單的水泥、黃沙演變成鋼纖維、礦物纖維、植物纖維、高分子纖維等,甚至出現復合型,可以做成聚合物水泥、聚合物混凝土……還可以當厘米級、毫米級甚至微米級的骨料使用。塑造形式也由以往的平面裝飾走向立體化。它不但能張揚建筑師與雕塑家個人的愛好與特質,反映時代的精神風貌,還能傳承民族建筑文化。2007年8月8日上午,奧運會倒計時一周年,奧組委主席等70個國家幾百位政府官員為奧林匹克友誼林舉行揭幕剪彩儀式,被揭幕的雕塑是我們用裝飾混凝土制作的,組委會給他取了名字“環保再造石”。有政府官員講,這是奧運會的第一個雕塑,第一個雕塑選用了環保的材料,選用了混凝土,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Page]
對話二:混凝土是一種材料,裝飾藝術是概念。而裝飾混凝土可以將兩者結合為一體,是一種能把想象力轉化為無限可能的建筑材料,一種能把建筑與藝術完美結合的建筑材料,一種造價低廉而應用面極廣的建筑材料。
在20年前,用混凝土跟裝飾藝術發生關系的時候,很不成樣子,很傳統,通過慢慢地摸索,比如,我們做國家大劇院的吊頂,大劇院是個有爭議的項目,她的出現讓人開始自由的認識建筑,想象建筑,設計建筑。為大劇院音樂廳制作吊頂項目,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一步一步走,一個問題一個問題解決,終于在2006年4月底安裝完畢,并且順利通過大劇院的驗收,大劇院組織專家論證,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成功來之不易,大劇院音樂廳吊頂的成功不僅僅是企業的,更是行業的,人們開始用新的眼光看待中國的GRC。
這就反映了一個時代的脈搏,就是科技在進步,有很多新的材料,更經濟,裝飾藝術的觀點又在不斷發展,更現代、更簡約、更抽象、更寫實,我覺得能夠把這個事情往前走一步,第一,是站在前人的基礎上,第二,是站在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是站在科技不斷出現的可能性上,我更像一個結合體,來表達了它的效果,我能感覺到。作為裝飾混凝土,裝飾性就是其材料性。裝飾混凝土是一種能把想象力轉化為無限可能的建筑材料,一種能把建筑與藝術完美結合的建筑材料,一種造價低廉而應用面極廣的建筑材料。
在現代的材料科技與工程技術領域中,裝飾混凝土雖然沒有自然形態,但是它有各種各樣的形態設置。裝飾混凝土不是自然天成,它可以給予建筑師和雕塑家自由想象、創造的空間?;炷潦且环N材料,裝飾藝術是概念。就像我們作為人,有靈感,但是看不見,摸不著,只能具體的講,一個建筑,一個雕塑,是裝飾的,是藝術的,借助了混凝土或者石材,混凝土是用水泥,用石,用沙添加而成。自古以來混凝土在人們心中是“傻大黑粗”。像長城,就有混凝土的痕跡,在北京,用混凝土做了一些裝飾,說明很長一個時期,很多專家都曾經用混凝土去做裝飾,這是社會進展當中出現的一些坎坷,曾經的年代裝飾就是罪惡,簡約主義否定裝飾。
混凝土應該感謝裝飾,站在裝飾的角度,混凝土為其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混凝土穿上藝術的外衣就升值了,藝術也應該感謝混凝土來到身邊,不光只能用木材、鋼材來進行藝術創作。所以我認為,當代有兩種音符,如果這兩種音符和其他五個去合拍,比如和建筑師、材料專家、環境專家等等一塊去做這樣的事情,裝飾混凝土就變得更加有魅力,更加有市場。裝飾混凝土是裝飾領域中的一朵奇葩,用途廣泛,但在藝術領域還是個新生兒,需要更多的建筑師和雕塑家去挖掘它、呵護它。[Page]
對話三:環境藝術呼喚著新的材料,特別是城市建筑和景觀環境中越來越需要裝飾混凝土的進入。就各地的經驗來看,從最初的實驗階段和手工作業已經開始向規?;⒐I化、市場化發展。
城市建設進入了新世紀,“環境藝術”隨著城市的發展越來越被更多的人關注。那么,混凝土和環境藝術有關系嗎?回答應該是肯定的,它已經大量的進入了建筑環境的許多應用領域,算起來恐怕不是幾百年的事情了。只是由于一種習慣,談起環境藝術來,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綠化、水景、雕塑或者其他一些名貴的材料所表現的藝術形式,裝飾混凝土的作用往往被忽略了,這種認識不僅僅是建材的、藝術的,也是社會的。按照計劃經濟的專業分類,混凝土好像與純粹的藝術是沒有直接關系的,假如用藝術的眼光去觀察,或許會有新發現。例如由著名建筑大師柯里亞設計的印度國家經濟管理學院,建筑立面的混凝土幾乎沒有用任何材料去修飾,暴露混凝土的材質和模板的痕跡,體現個性的設計,表達自然的美,這種美融入了環境,豐富了整體的設計意圖,成為了環境中一種不可替代的語言,因而引起了注意。這種設計不僅是材料的,更是意識的。材料不等于藝術,不過藝術可以使材料產生美,材料可以成為藝術語言的一種載體,玉石、金屬、紙張是這樣,混凝土也就不例外。作為純粹的藝術品,前蘇聯的巨型雕塑“母親”(100多米高)也是混凝土的。很長一個時期以來,由于局限性麻痹了意識,一提混凝土就想到電線桿、輸水管道、樓板等大型建筑構件,“傻、大、黑、粗”幾乎成了一種特征。如今重新認識一下混凝土是有現實意義的混凝土制品是什么呢?就是把水泥、砂石和水按照一定比例摻和起來再經過某種工藝成型的制品,加入鋼筋的稱為鋼筋混凝土。在專業界的把混凝土簡稱為“砼”,從字面上認識,“砼”本來是人工石的一種表意,實際應用中“水刷石”“水磨石”“干粘石”等混凝土制品也是由于具有石材效果而冠名的,它們在建筑立面、室內外地面的大量應用中起到了裝飾美化的作用。如北京各個地鐵站內的水磨石柱子和水磨石地面;建于50年代的北京地安門大樓具有石材效果的“干粘石”墻面;北京燕莎友誼商店外立面大面幅水泥仿石掛板;望京小區150m2仿石的大幅浮雕和27m高的奧林匹克之塔的仿石浮雕掛板;還有建于50年代的北京展覽館室外一根根巨大柱子上的裝飾和墻面上布滿的淺浮雕,遠看近看都像石頭刻的,稍有專業知識又能仔細觀察的人就會發現這也是混凝土材料。
環境藝術呼喚著新的材料,特別是城市景觀環境中越來越需要裝飾混凝土的進入。就各地的經驗來看,從最初的實驗階段和手工作業已經開始向規?;⒐I化、市場化發展。例如近幾年風起云涌般發展起來的玻璃纖維增強水泥制品行業,據說全國已有幾千個“GRC”生產企業,而且有的企業已初具規模,這類產品主要生產歐式構件等,由于各種原因,產品的成熟、產品質量的提高和企業自律意識的增強雖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它作為一種有生命力的裝飾混凝土制品已經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裝飾混凝土越來越被關注是一種必然。GRC改進工藝做的假山皮可以小于20mm厚甚至更薄,由于是殼狀的重量也就輕了,加上形狀的轉折變化,受力更加合理。兩三米高的真石頭通常要有七八噸,而裝飾混凝土做的殼狀石頭重量不過200千克,它的耐壓強度可以達到400kgf/cm2以上,抗彎強度也可以達到80kgf/cm2以上。輕質高強的產品對有地下停車場的綠地和室內四季廳、屋頂平臺等不會構成荷載上的負擔。它的隨意性比較大,可以做的很高很大很整,不必擔心轉折、通透、虛實、懸挑等方面的設計是否可以實現。它的成本比較低,不會因為報價問題使投資方望而卻步。制品的表面有石粉和其他無機材料以保證表面的色彩真實不脫落,表面裝飾層使用丙綸類纖維可以有效陰裂,中間層為噴射成型的GRC材料以增強抗沖擊能力,背附網格耐堿纖維布以增強抗彎強度,對大面積的制品埋設經過防腐處理的金屬構件,如鋼筋、鋼板、角鋼等,以備安裝連接和增強制品鋼性?,F場吊裝到位后對金屬埋件焊接或用其他金屬件連接,對存留的縫隙進行GRC原材料的修補,并且在表面仍用膠模進行仿真處理。最后對所有的接縫處內外做防水處理,個別地方進行色彩質感深加工。[Page]
對話四:裝飾混凝土是有傳統的、是有基礎的、關鍵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如何創新,如何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如何發揮新材料新工藝的特點,使之更具備生機和活力。新技術被市場接受需要一個過程,關鍵在于生命力,也在于創新的環境。
裝飾混凝土是一個可以設計的材料,它與一般的建材產品跟建筑師的合作方法是不一樣的。大部分的建筑材料是成品,建筑師可以直觀地看到,而裝飾混凝土則需要建筑師進行創造,因為很多采用裝飾混凝土的墻體都是現場澆鑄的。從這方面來講,無論是對建筑師還是對于建筑本身都是極具挑戰性的。同樣,這對裝飾混凝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4年4月份,清華大學基建處陸志成講起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外墻準備做兩萬平米混凝土條絨狀裝飾掛板,希望由我們來做。我們組織力量試制,三兩天后做了出來。做條絨狀裝飾混凝土掛板,需要動腦筋的是:做出來的齒條板要剁擊才會像石材,而板材只有兩公分厚,如果全部用傳統混凝土的方法,會有強度,但是韌性不好,會比較脆,剁擊過程中難免會震裂。我們在裝飾層用混凝土,反打工藝,振搗成型。在結構層用GRC噴射佈網的方法,以增強韌性,在背部又加了混凝土肋或鋼架,一方面增加整體強度,另外有利于運輸安裝。這種把混凝土和GRC復合起來的掛板在我國首次研究應用。我們從裝飾混凝土和GRC的優勢入手,一方面強調振搗暴露骨料模仿石材效果。另一方面強調耐堿玻璃纖維的作用,以增加強度和柔韌性。輕型混凝土裝飾掛板為非承重制品,抗壓強度達到400㎏/㎝2,抗折強度達到150㎏/㎝加上堅固豐富的安裝方式,剛一問世,就引起了關注??茖W在于發現,技術在于創新,這種發現是指善于尋找規律,這種創新是指專業基礎上的發展與變化。2004年上半年是終生難忘的,在缺少經驗和生產條件情況下,輕型混凝土裝飾掛板上路了、一路艱辛、一路未知前程,一路飽受置疑。我們還據此修訂了企業標準,進行大量的抗壓、抗折、凍融、吸水、抗沖擊試驗。清華大學最初的掛板尺寸900mm×1200mm,后來又建議做成1250mm×2400mm,并且提出了窗邊門套的設計方案,提出了陰角陽角的問題,這些來自于市場的要求促進新產品走向豐富與完善,越來越接近工程的實際。專家們對混凝土與GRC的復合工藝分析論證,認為同屬硫鋁酸鹽水泥,而且是在初凝前一次成型,收縮率比較接近,因而不會產生材料上的變形。
2005年初應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崔愷委托,我們研制拉薩火車站裝飾砼掛板,前后有1年多,從最初的平面到最后的條絨,從常規的混凝土板“銅牛腿”連接變為輕型混凝土鋼架連接,從單一的“條絨”發展為西藏特色“八寶”圖案。我們從中發現輕型混凝土裝飾掛板的規律和潛力。在色彩肌理、條絨寬窄深淺、開縫密縫、結點方式等方面逐漸成熟起來。有眼光的建筑師不拘于新產品最初的形態和細節,更看注它的特殊性和潛力,一次又一次引導新產品的發展,在試驗摸索的過程中建筑師和試驗者找到了更寬的研發思路,裝飾混凝土被激活了。
著名建筑大師安騰忠雄出于容積率的考慮,加上省時省力,發現了清水混凝土的魅力,后來成了一種風格,最初并非出于設計。現在提到建筑掛板很容易想到清水混凝土,習慣了把掛板做厚,做成鋼筋混凝土以確保堅固。面對建筑裝飾,沒有承重的要求,一定都用鋼筋混凝土的方法嗎?用纖維增強水泥的方法把掛板做薄、做輕、做大、做特殊、做經濟,當然更安全,這是近幾年來我們努力摸索的,也是建筑師和投資者最為需要的。就裝飾掛板而言除了鋼性混凝土,在柔性混凝土的發展方面也下點功夫,給建筑提供更大的選擇空間,這不僅在生產過程中節約資源,還可以降低制品對于建筑承載的要求。以一平米掛板為例,清水混凝土一般需要50~90㎜厚,重量為150~240公kg/㎡。輕型混凝土裝飾掛板一般為15~40㎜厚,重量為30~60kg/㎡??箟簭姸葍烧呓咏箯潖姸菺RC掛板優于清水混凝土掛板,“輕質高強”是GRC的一個顯著特點。我們近期通過不斷與國內外相關人士交流信息,深感建筑掛板輕型化大有文章可做。
輕型混凝土裝飾掛板為建筑設計帶來了更大的想像空間,建筑師們變的不安分了,很多的暢想有可能成為現實,輕型混凝土掛板不僅是自由的、而且是經濟的、安全的,需要提出的問題是,與掛板相關的企業準備好了嗎?設計個性化與制作工業化,這之間的矛盾不僅表現在工藝上,而且表現在習慣上,我們正在這個方面尋找突破方法。由靜態設計轉到動態設計上來,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但是又勢在必行,否則掛板的產業化也只是一種幻想而已。市場決定產業化的可能性,市場又是什么?肯定不是千篇一律,肯定不是價格的高不可攀,肯定不是低質量低效率。計劃經濟的工業化是靜態的,自然出現了建筑的過于雷同,談起產業化,就是一種建筑設計,一種掛板的大批量生產。市場經濟下的思維、需求是動態的,建筑設計不得不活躍起來,為建筑穿衣服的掛板要想生存與發展,關鍵在于增強設計能力,在于模具的轉化能力,在于裝備的適應能力。凡是建筑師的設計、構思、暢想,有可能成為市場的需要,關鍵在于積極主動的配合。十幾年來,像是摸到了建筑發展的脈搏,逐漸感覺到了建筑師的想法和建筑的需要。變靜態設計為動態設計,使不同的房子在風格上有所變化,使建筑掛板變得豐富多彩起來,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建筑師渴望的,那么誰來為建筑師的創意實現技術層面的深化設計,比如建筑外立面的分割、色彩、肌理、質感,乃至與隔熱、保溫、通風、裝飾的關系。確有智慧的企業應該從產品供應商逐步轉化為產品開發商,并能快速有效滿足不同建筑的需要,這是特殊建筑掛板不可回避的思考。
創新是一種渴望,是一種自信,是一種能力。創新需要勇敢,需要犧牲,認準了的事情就不要動搖,不要在乎得與失,創新就是一切。創新需要眼光,需要智慧,需要協作,需要專業知識。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又有耐力就一定會成功”。
混凝土是一個大概念,包羅萬象。我們所研制的裝飾混凝土只是一個開端,是大海里的一滴水。要想弄明白混凝土的發展規律,必須到大海里去體驗,吸取能量,使裝飾混凝土在快速發展的國民經濟中做出積極的貢獻。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