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为什么叫中东,扒开腿挺进嫩苞处破苞疼,十九岁国语版免费观看完整高清,最好看的2018免费观看在线

中國工程機械改革開放三十年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 茅仲文 · 2008-09-09 00:00 留言

前言——東方奇跡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工程機械產業快速發展,令世人矚目。新中國成立之初,還沒有工程機械產業,只是一些修配生產點和小型施工機具。直到1961年4月24日,在機械工業全面發展中誕生了這個行業,在原機械工業部內組建了工程機械專業管理局。當時只有14家直屬企業, 978臺機床,固定資產9638萬元,職工9857人。經過十八年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的建設,到1978年初步構建了中國工程機械制造業的基本框架,主要指標詳見表1。其中企業數(包括兼業廠及零部件企業)1978年比1961年增長27倍,固定資產原值增長36倍,但工業總產值只增長了15倍,毛利潤增長了11倍。

  改革開放政策實行以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和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發展及改革開放政策激發出來的發展活力,促進了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大發展。到目前為止(2007年)全國已有工程機械企業及科研單位2000多家(協會會員單位1498家);全行業固定資產原值比改革開放前1978年增長了15.4倍,但工業總產值卻增長了120倍,利潤總額增長39倍,資產貢獻率比改革開放前提高了7倍左右,充分體現了改革開放政策帶來的巨大發展活力。

  在全國機械工業行業中,其規模由一個小小行業發展成為僅次于汽車、電工電器、石化通用、機床四個行業,名列第五位。在國際上,已成為工程機械產業生產大國,2006年進出口貿易由長期逆差一躍為順差,2007年出口額達87億美元,是進口額的1.76倍,產品銷售臺數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2007年進入世界工程機械五十強企業中,中國本土企業(民族品牌)有8家,美國企業有10家,日本企業有9家。2007年中國企業集團年銷售額超過百億元人民幣的有6家,過10億元的有27家,生產集中度和品牌知名度在國內外市場上不斷提高,在國際上的地位正在不斷攀升。

  2007年國際最大的德國寶馬工程機械博覽會上,中國有102家企業參展,參展的大中型設備就有100多臺,成為外商刮目相看的一道絢麗的風景線,全球工程機械業內來訪者,頓時感受到中國工程機械產業大廈正在世界的東方高高豎起,其建設與發展速度創造了國際工程機械發展史上的奇跡。

一、我國工程機械發展歷程劃分

  新中國成立以來,工程機械按其發展特點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949-1960年)為萌芽與準入時期;第二階段(1961-1978年)為行業形成時期,其標志為:在第一機械工業部組建成立了工程機械管理專業局(簡稱一機部五局);第三階段(1979-1997年)為行業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全面發展期;第四階段(1998年—至今)進入國際化發展時期。前兩個階段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封閉發展,后兩個階段是在改革開放政策指引之下的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高速發展期。本文只重點介紹1979年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兩個階段的發展歷程和取得的驕人業績。

二、工程機械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全面改革發展期(1979-1997)

  (一)管理體制不斷改革,將企業經營權逐步推向市場。

  經歷了十年動亂以后,正當工程機械進入一個快速調整的全面發展期,準備制定“六五”發展規劃時,1978年8月29日,根據國務院有關領導的意見,由原一機部和國家建委下文將行業中的挖掘機械、壓實機械、樁工機械、混凝土機械、電梯由一機部劃歸用戶部門國家建委管理,并由一機部劃給國家建委60個歸口廠,包括鐵道部、交通部、林業部等各部委均劃管有工程機械,從此工程機械行業在我國形成了長達20年的兩個制造體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以后,調整了黨在建設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各項政策相繼出臺,改革開放總方針步步深入,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穩步增長。在這種新形勢下,國家基本建設投資規模和引進外資的力度不斷增強,給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歷史性機遇。1980年一機部重型礦山機械總局決定壯大工程機械行業的生產能力,以適應國家新的形勢要求,將叉車與工業搬運車輛產品由起重運輸機械行業調整到工程機械行業管理,便于統一組織專業化生產。  

  1982年該局更名為重型礦山機械工業局,通過部內協調,將農機行業的鞍山紅旗拖拉機廠、青海拖拉機廠、青海鍛造、青海鑄造、青海齒輪廠等七個企業改造為生產工程機械及其零部件的專業生產廠,其中青海六廠收編為重型礦山機械工業局的部直屬廠,再加上1979年上收的柳州工程機械廠和山東推土機總廠,此時重型礦山機械工業局工程機械直屬廠又增加了8家。在行業規劃方面,則確定了以專業化生產的發展方針,明確四川齒輪廠、青海齒輪廠發展行星式動力換檔變速箱,在徐州發展回轉支承、驅動橋、機械換檔變速箱、駕駛室、液壓油缸等專業生產廠。全國共規劃發展30多個工程機械專業部件廠,并明確這些企業不管在何地,一律為全行業服務。

[Page]

  這個時期,兩個制造體系給工程機械行業造成的重復分散的局面已經不適應新的發展形勢,在編制“七五“規劃時,國家計委根據國務院領導的批示精神,組織一機部、建設部、交通部、鐵道部、林業部、兵器部和工程兵及總后勤部等共同成立了全國工程機械大行業規劃辦公室,負責協調發展。大行業規劃辦公室由一機部重型礦山機械工業局任組長,以上各部機械局參加,規劃辦公室設在重礦局工程機械處,負責編制了工程機械大行業“七五”發展規劃,報送國家計委,作為“七五”期間的工程機械行業發展依據。

  1985年隨著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指導思想逐步明確,國務院確定一機部為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單位。國務院以國發[1985]114號文批準一機部更名為機械工業部,并將其上報的改革方案批轉給全國試行。文件規定各部機械直屬企業一律下放到所在地區的中心城市,國務院各部門機械管理機構撤消,由機械工業部統一進行管理。但是這次改革,由于只是機械部一個部門轉換職能,其他各部委尚未行動,在建設部還成立了中國建設機械協會,協助政府管理行業發展工作。這樣就造成了全國各部門的改革不配套,尤其是國家計委的投資渠道沒有改變,工程機械行業技改項目的列項與審批,有的在機械廳(局),有的在省市建委(廳),“條條”與“塊塊”一起管理,造成全國工程機械大行業規劃辦公室的規劃工作有責無權,結果改革作用不大。特別是液壓挖掘機和電梯行業管理控制權仍掌握在建設部手里,在大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外資時,引進技術和以我為主的發展方針引導不力,至今這兩種產品的國內市場和產品品牌80%以上掌握在國際跨國公司的手里。

  1987年國務院撤消機械部和兵器部,組成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工程機械、農業機械、內燃機三大行業組成工程農機局。

  1989年,國務院又將電子工業部與機械工業委員會合并,成立機械電子工業部,但專業司局撤消。因農機工業涉及農業發展問題,將原工程農機司改名為農業裝備司,內設工程機械處,管理工程機械行業,主要承擔規劃、科技發展和部分政策性投資項目等管理工作。同時繼建設部在1984年成立中國建設機械協會以后,1993年在機械工業部系統正式組建了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

  1998年,根據國務院國發[1998]6號文和國發[1998]57號文,撤消機械工業部,成立國家機械工業局,對全國機械工業進行宏觀管理,取消了有關部局對機械工業的管理職能,機械工業微觀管理完全按市場經濟法則運行。從此真正實現了對工程機械大行業的宏觀管理,在原國家經委貿的指導下,由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制定了工程機械大行業管理辦法,并且促成了中國建設機械協會與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正式合并,使行業協會在進一步推進市場經濟體制完善與發展過程中起到了中介協調和溝通作用,并協助政府制定行業產業政策,引導行業健康發展。

  在管理體制改革過程中,把企業經營權逐步推向市場,由生產性向經營性轉變,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1986年開始實行廠長負責制,企業技改投資由國家投資逐步改為企業貸款及籌資發展。1993年實施利改稅,企業管理全面推行公司制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出臺,把企業發展全面推向市場,充分調動了企業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自我發展的積極性。這個時候工程機械企業發展兩極分化開始加劇,一部分企業不斷調整經營理念,搞活企業經營機制,順應市場經濟發展,企業市場競爭力不斷提高,新興企業集團不斷壯大。另一部分企業內部改革創新止步不前,市場銷售額不斷下滑,許多曾經是國家重點投資支持的國有企業,如當年推土機銷量全國第一的鞍山一工,全國挖掘機生產基地撫順挖掘機廠、曾獲國家挖掘機金獎的合肥礦山機器廠、當年全國叉車銷量第一的北京叉車總廠和寶雞叉車公司等企業,先后被擠出市場,銷聲匿跡,國有資產逐步虧損消失。

  (二)改革開放政策,大大激發了行業發展活力。

  這個階段自“七五”計劃以來,工程機械行業隨著國內市場需求快速增長,企業規模、數量、專業化生產發展很快。全國有15個省市區將該行業作為本地區的支持產業,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投資力度不斷加大,至1997年全國累計完成技改投資近100億元,吸收協議外資7.31億美元,批準外資項目189個。其中合資項目139個,協議外資金額57736萬美元;外商獨資企業38個,協議外資金額14142萬美元;中外技術合作企業12個,引進外資1250萬美元。在這個時期,工程機械行業通過許可證、合作生產、聯合設計、技貿結合等方式共引進了174項250多個國際先進產品制造技術,通過消化吸收后,發展了近500個新產品,改造了老產品,使行業產品品種達到288個系列,2300多個基本型號,4300多個規格型號。行業整體規模、產品品種、產品技術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發展。與改革開放之前1978年比較,行業發展增長情況詳見表2。

  從表2看出,1997年比1978年,18年間工程機械專業生產企業數增加了10倍,固定資產凈值增加7倍,但是工業總產值增加了15.6倍,企業毛利增長了8.84倍。這些數據充分證明了是改革開放政策給本行業帶來了極好的發展機遇。大型企業集團不斷形成,行業結構生產集中度不斷改善提高,至1997年行業內已經組建起17個企業集團,這十七個企業集團1997年銷售額已達到135.36億元,另外包括中外合資8家電梯企業在內,25家企業年銷售額占行業比重已經達到65.29%。這25家企業集團主要經濟指標詳見表3。

[Page]

  (三)向市場經濟過渡發展中的經驗和教訓。 

  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前人未走過的路,需要不斷總結經驗,不斷發展,在發展中探索新路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至20世紀末,中國工程機械企業是在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中發展起來的。在過渡期轉軌當中,政府由直接管理企業轉向宏觀引導,企業則在不斷改革內外部管理機制的同時,逐步走向競爭發展的軌道。大部分企業在接受政府宏觀引導與自身轉換經營機制方面,只要順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模式都是改革開放政策的受益者,從而形成了快速發展的良好局面。回憶這段歷程,在以下八個方面值得總結(詳細論述從略)。

  1. 搞好行業規劃,牢牢把握市場。
  2. 大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全面提升產品技術和企業的裝備水平。
  3. 以市場換技術,引進外資項目,促進企業管理機制創新、技術創新。
  4. 堅持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6. 以國有企業為龍頭,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7. 大力推進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8. 支持企業集群化生產基地的發展。 

三 走向國際化高速發展期(1998-2008年)

  我國工程機械行業自“十五”計劃以來,逐步進入了國際化發展軌道,其主要標志和取得的輝煌業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主要產品核心配套部件國際化優選采購,提高了產品技術水平

  為了提高整機產品的技術水平和運行可靠性,1998年以后,核心部件配套鼓勵企業在全球優選采購,提出了要改變以往對整機和零部件進口關稅“倒掛”的政策性建議(所謂倒掛:即整機進口經常享受關稅減免待遇,而零部件進口關稅不予減免),多次提出和不斷修改進口整機產品不予免稅的產品條目。與此同時,降低了零部件的進口關稅,經過認證的項目還可享受全免進口關稅的政策性待遇。這一政策的實施,使整機進口增長速度下降,同時也縮短了產品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使產品的性價比指標進一步提高,不僅控制了國內大部分市場份額,同時為批量出口打下了良好基礎。

  (二)外商合資、獨資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國內市場國際化

  隨著我國對工程機械市場需求依然旺盛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國際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兼并和興辦獨資企業的勢頭猛烈,外資企業在中國境內已四處林立。例如卡特彼勒公司在天津興辦履帶總成和在徐州興辦挖掘機企業以后,又在山東兼并了山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裝載機;在江蘇蘇州建廠生產輪式裝載機擴大出口、在徐州又延伸發展了推土機和路面機械生產基地、在無錫發展工程機械柴油機配套項目,并在大連成立了研發中心,進一步擴大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還有日本的小松、日立、神鋼、力至優,韓國的現代、斗山、德國的利勃海爾、阿邁、普茨邁斯特、榮格恩萊西,美國的特雷克斯、海斯特、馬尼托瓦克,意大利的卡拉諾、仕高碼,瑞典的沃爾沃等跨國公司,還有不知名的外企公司多達100多家,在中國的投資力度不斷加大,除了興辦獨資企業以外,進一步兼并中方企業,使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在境內競爭呈現全面國際化的狀態。促使本土企業加快改革創新的步伐,吸收外資企業的經營理念、先進技術、現代化企業管理機制,變壓力為動力,提高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徐工集團、中聯重工、柳工集團、廈工股份、龍工集團、山推股份、三一重工、合叉集團、杭叉股份、常林集團等一批企業已經走上國際化的舞臺,不僅國內市場銷售額年年創新高,并以更驚人的速度挺進國際市場。

  (三)堅持創新理念是企業發展之本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工程機械行業創新理念得到了全面發揮,在企業體制、機制、管理改革、自主知識產權創新、營銷理念和營銷網絡方面都取得了明顯成效。

[Page]

  (1)體制與機制創新。

  工程機械行業編制的“十五”、“十一五”規劃中,都把深化改革、推進企業體制機制創新作為行業發展頭等重要的戰略任務。例如浙江杭叉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在2000年體制與機制改革之前,員工有2000人,叉車年銷售量2128臺,通過體制與機制方面三次漸進式的不斷改革創新,到2007年,員工還是2000人,年生產叉車達26000多臺,是2000年的13倍;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通過產業化和體制與機制分階段的不斷改革創新,旗下的中聯重科公司得到了高速發展,銷售額十年增長了81倍;徐集團是大國企,國企管理方面的弊端一直拖累著徐工集團的發展,近兩年通過深化改革,在政府指導下,對體制與機制方面不斷穩步改革,提高了行業競爭力,保持了行業排頭兵企業的位置;柳工股份原來是大國企體制,地處廣西偏遠地區,近十年來對內部管理程序、責任目標、人才戰略、激勵機制、信息化技術管理、新型營銷理念與網絡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創新,使柳工股份得到了快速發展,2007年比1998年銷售額增長了9.3倍,利潤增長了26倍,裝載機、挖掘機總銷量增長了10.4倍,但是總資產只增加了2.78倍,這就是體制創新后暴發出的強大發展動力。目前行業內已有22家企業成為上市公司,募集資金后使其中80%以上的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取得了良好的上市業績。

  (2)知識產權自主創新發展,新產品層出不窮,老產品不斷更新。

  在國際化競爭軌道上,重點骨干企業都非常重視自主創新發展,建立了技術研發中心,每年投入的創新研發費達到銷售額的2〜4%,有些企業甚至達到5%,這樣的舉措充分體現了學科帶頭人和技術骨干人員的人才價值,使之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活動中去。十多年來,有12項重大技術創新列入國家“863”計劃實施項目,并達到預期的險收目標。與此同時,每年有80個左右新產品新技術項目問世,是2000年前平均水平的2倍。據不完全統計,新產品產值近3年來同比增長速度為:2004年20.9%,2005年33.3%,2006年35.6%,都超過了行業銷售額的增長速度。新產品產值占行業總銷售額的比例也大幅提高:2004年24.4%,2005年27.5%,2006年30.5%。其中每年有10多個項目獲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2007年有3項獲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有些項目得到社會上很高的評價。例如山河智能公司研發的SWEL55型多功能小型挖掘機,在美國市場銷售,一舉獲得素有“工業設計奧斯卡”之稱的2007年度美國工業設計者協會(IDSA)頒發的“國際杰出設計金獎”;航天動力自主研發的液力變矩器成為德國ZF公司、美國CAT公司、英國JCB公司的配套產品,進入國際先進行列。柳工自主研發的G系列裝載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在國際市場上已被公認為暢銷產品,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指定為四川地震搶險救災的首選產品;徐工的起重機產品也被國際同行們認定為刮目相看的品牌,成為世界銷量第一品牌;大型履帶吊、全路面起重機、旋挖鉆機、混凝土泵車、大型提梁機及運梁車、盾構機等大型工程機械在自主創新的技術路線上不斷誕生出來,并在國際博覽會上頻頻亮相,得到了外商的好評。科技創新帶來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擴大了產品市場份額。

  (四)產品出品方式開始實現六個轉向,出口迅速增長,工程機械CHINA品牌已經成為國際工程機械主要產品之一

  幾十年來,中國工程機械進出口貿易一直處于嚴重逆差狀態,2005年開始持平,并進入順差發展。這個階段的發展特征之一是產品出口實現了六個轉向,即由進口逆差轉向順差;出口方式由外貿公司轉向以企業自營出口為主;由貼牌轉向以企業品牌出口為主;由主要向第三世界國家出口轉向發達和次發達國家;出口地區由游擊戰轉向陣地戰;現在又由直銷轉向代理制,充分發揮當地代理商人文地理優勢,使出口額年年創新高,提高了國際市場對中國工程機械產品品牌認知度,中國工程機械將成為國際市場主要競爭者之一。歷年進、出口額及增長率發展情況見表4及圖示。

  (五)企業進入更高層次的海內外兼并擴張發展階段,體現出資本運作和技術輸出的國際化發展趨勢

  企業并購、重組在國際上是常見的發展規律之一。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后,在向市場經濟發展的過渡期中,企業受地方“塊塊”經濟指標體系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牽制,對于企業跨地區的重組并購,一直難以操作。但是隨著市場競爭不斷深化激烈,部份企業要面臨退出市場,經驗和教訓使政府和企業自身對市場經濟發展理念不斷更新,變被動為主動,1998年以后行業內跨地區的資產重組與并購案例開始多起來,大大提高了產業集中度。在叉車行業,由合力叉車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杭叉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分別兼并了寶雞叉車公司四廠和三廠與五廠;合力叉車在2004年以后,憑借自行開發的叉車技術向巴基斯坦和墨西哥出口散裝件供給組裝生產叉車,還向墨西哥和印度等國進行技術輸出,展開了全方位的國際競爭。江蘇沃德集團兼并了常松工程機械廠和三九宜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的裝載機生產經營權。柳工集團及柳工股份兼并了上海叉車廠、江蘇江陰壓路機廠、揚州機械廠、蚌埠振沖起重機有限公司,并在天津建立了北部工程機械研發制造基地,在海外澳大利亞和印度等設立子公司,開始國際化運作。中聯重科于2004年與湖南浦沅工程機械集團強強聯合后,大力發展起重機產品業務,規模和技術水平都上了一個臺階,提高了市場占有率;2008年又收購陜西新黃工機械責任有限公司發展推土機和挖掘機產業;同時又收購東風汽車旗下的湖南專用汽車車橋廠,發展工程機械車橋配套業務;在海外繼收購英國保路捷公司以后,又在2008年以60%控股權收購意大利的世界排名第三的GIFA混凝土機械制造商,大力推進混凝土機械國際業務。還有徐工集團、三一重工等企業也都在海外開始設立子公司等等,在此不一一贅述。這說明我國工程機械行業中先頭部隊已經駛入國際化的發展軌道,今后重點企業的發展決策應定位于全球市場,路子才能越走越寬。

[Page]

  (六)國際化戰略進一步促進了行業快速發展,取得了輝煌業績

  進入21世紀以來,除2004與2005年受國家當時急剎車的大力度調控以外,歷年均保持了高速增長態勢,年平均增長率達到25%,國際同行們均以驚呀和不可理解的態度看待中國工程機械的發展,甚至有人問,這種發展趨勢還能有多久,令他們不可思議。1999-2007年歷年增長發展趨勢詳見表5和圖示,行業經濟運行情況雖然受到部分產品低價無序競爭的影響,但總體仍然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企業利潤均有大幅度增長,歷年經營效益發展情況詳見表6和圖示。從表中銷售額增長情況看,以2006、2007年為例,兩年分別增長了358億元和640億元,其中出口增長量份額兩年均占41%,也就是如果不是出口增長拉動,這兩年的銷售額增長率分別只能達到16%和23%。出口拉動已經成為中國工程機械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

  行業主要企業2007年發展規模及經濟效益見附錄1:2007年工程機械行業100強企業主營業務銷售收入排序表,從表中數據分析,基本沒有虧損企業。本土品牌14個企業集團2007年發展規模見附錄2:2007年工程機械集團公司(本土品牌)主要經濟指標,14家企業集團銷售規模已占全行業的48.8%,占本土品牌產品銷售總額的70%左右,代表著行業發展集中度已相當高。

結束語——堅持四項基本發展原則

  通過對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工程機械行業發展歷程的回顧,剖析成敗之經驗后得知:要使我國工程機械行業或企業在今后市場經濟大潮中或在國際化的發展航線上繼續乘風破浪前進,應必須堅持四項基本發展原則: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的發展原則,堅持自主創新的發展原則,堅持品牌發展原則,堅持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的發展原則,只要做好了這四項基本發展原則,就一定會取得成功。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水泥網立場。聯系電話:0571-85871513,郵箱:news@ccement.com。

最新評論

網友留言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網立場

暫無評論

發表評論

閱讀榜

2025-03-31 01:23:4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卓资县| 济南市| 改则县| 娄底市| 开原市| 墨竹工卡县| 河池市| 罗定市| 滁州市| 沾化县| 集安市| 浮山县| 龙胜| 松阳县| 黑龙江省| 邮箱| 恭城| 柳江县| 云安县| 阳信县| 印江| 三穗县| 九龙坡区| 吴旗县| 宁远县| 治多县| 玉林市| 鲜城| 崇信县| 普宁市| 泰州市| 汤原县| 庄浪县| 南康市| 阿图什市| 德格县| 明水县| 新蔡县| 黄大仙区| 沧州市| 建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