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模式解讀:從將相和到戰略領先
7月10日,《福布斯》“2008年中國上市公司最佳老板”揭曉。三一重工(600031.SH)董事長梁穩根再次上榜,且排名從去年的第22位上升至今年的第3位。
進身“2008年中國上市公司最佳老板”三甲,梁穩根和他的三一重工再次成為人們眼中的焦點。
身為“中國股改第一股”,三一重工在2007年總資產達到111.79億元,凈資產50.47億元,凈資產收益率高達33.95%,并在混凝土機械、樁工機械、履帶起重機械銷售上繼續保持市場占有率第一的地位。
上市5年來,作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第一家民企上市公司,其在企業規模、財務表現、所有者與管理者經營默契等三個方面的表現上,為上市公司樹立了榜樣。因此,也有人將三一重工的這種成功經驗命名為“三一模式”。
成功經驗一:企業規模速增
作為三一集團的核心企業,主要從事工程機械產品及配件的開發、生產和銷售的三一重工,目前資產占集團總資產60%以上。自A股上市以來,其仍然保持著每年50%的增長速度。
在上市之初,三一重工總資產僅有25.14億元,而截至2007年底,三一重工總資產達111.79億元,已穩穩坐上機械制造行業民企第一把交椅,成為了行業標桿。
“資本市場就是三一資產增長的有效"加速器"。”三一重工董事會秘書趙想章對《財經時報》記者說。
2003年7月3日,三一重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掛牌上市,三一重工首次公開發行6000萬A股,共募集資金8.998億元,其中用于建設項目和研發項目達4.455億元。此后,三一重工仍然保持著高比例的研發投入,每年研發費增長率超過10%。
利用在資本市場的融資,三一重工首先選擇的是增強產品的生產與研發力量,使產品生產從單一的建筑機械,逐漸向路面機械、挖掘機械、樁工機械、起重機械、煤炭機械、港口機械等多元化發展。
“擴大產業鏈,研發生產出科技含量高、高附加值、高毛利率的產品才是市場競爭下,三一重工的持久戰略。”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說。
2004年,三一重工全面開拓國際市場,并將其作為了一個新的利潤增長點。他們共設立100多家營銷、服務機構,產品出口90余個國家,12個海外子公司相繼成立,業務發展至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同樣得益于資本市場的整合優勢,三一重工近年來不斷獲得優質資產的注入。2006年,三一重工收購深圳三一科技有限公司;2007年,收購原本打算獨立上市的北京市三一重機有限公司;2008年上半年,三一重工收購三一集團挖掘機業務,再次延伸其產品鏈。
[Page]
值得一提的是,三一重工經過十幾年的積淀,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生產、經營、研發、銷售體系,這一循環體系也是企業規模穩定發展的有利保障。
成功經驗二:財務表現突出
2003年,中國證監會曾就解決股權分置和全流通問題對上市公司做過全面調查,要求具備的前置條件主要包括:一、企業自身發展狀況表現良好,盈利能力強,且具高成長性;二、股權架構明晰,具有改革代表性;三、企業大小股東清晰,管理規范,未接受過處理;四、需企業自愿參與股改,勇于承擔風險。
考慮到三一重工的自身狀況,身為全國人大代表、三一重工董事長梁穩根立刻做出回應,表示愿意做“股權改革試驗田”,承擔改革所帶來的風險,并開始積極向各相關部門匯報三一重工的股改事宜。
面對復雜的股權改革,與國有企業比較,民營企業在決策機制上的“快捷”優勢凸顯;考慮到國民經濟中國企與民企的平衡因素,以及股改中的巨大壓力和可能出現的高風險,三一重工的積極性成功促使企業入圍首批股改名單。
而得益于股改,三一重工的知名度與美譽度大大提升,而且市值也從2003年上市時的47億元膨脹到2007年底時的305億元。
公開數據顯示,2005年、2006年、2007年,三一重工基本每股收益分別為0.25元、0.62元和1.65元,同比增長分別為148%、166.12%和166.13%。
“股改實際上是三一重工一次很好的內部調整機會。”梁穩根采訪中說道。不論是產品質量、產品市場競爭力、市場占有率,還是企業內部管理能力都在股改中得到了提升,最終實現公司業績保持較好的增長。
其中,由混凝土機械、路面機械、起重機械、樁工機械等主營業務盈利表現,為三一重工在2007年創造了83億元的收入,同比增長73.39%,創造了近31億元的利潤。其中,混凝土機械業務占據中國近50%市場,毛利率長期維持在40%左右。
而新業務中,挖鉆機業務增長速度喜人,2007年這一業務實現了128%的增長率,正逐漸成為公司業績新亮點。數據統計,2008年1月至4月,三一重工共銷售挖掘機858臺,同比增長83.17%。
成功經驗三:完美將帥拍檔
三一重工之所以有著突出的企業規模增速和財務表現,除得益于梁穩根早期的預見性外,還要得力于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
2006年,當向文波以一己之力掀起“凱雷-徐工案”的爭議而走紅網絡、成為媒體聚焦點時,梁穩根做了他最堅強的后盾,“向文波只是盡了一個了解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國民的義務。”他這樣說。
而事實上,梁向二人同聲同氣的輿論影響,最后為三一重工贏得了很好的公眾形象與市場支持,向文波和他的博客因此也成為了三一重工的喉舌。
股改前后,當梁穩根為“中國股改第一股”鞍前馬后活動于各相關部門的時候,向文波在博客中大談股改優劣。而今,面對低迷的資本市場,“大小非”的橫空拋售導致市場不堪重負,總裁向文波大聲疾呼,“大小非”解禁后的減持實際是非理性、不負責任的行為。
“在梁總和向總十幾年來合作中,卻從未見他們紅過臉。”三一重工董事會秘書趙想章說。
梁穩根說,“向文波總是最能知道我內心想法的人,也是最能恰當表達這些想法的人。”無論是生產經營,還是對待股權分置改革、徐工事件,還是支持向文波寫博客并把向文波推向媒體的鎂光燈下,“(我們)總能達成一致。”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