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
鋼筋焊接網混凝土
結構技術規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crete structures
reinforced with welded steel fabric
JGJ 114━2003
批準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
施行日期:2003年9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
公 告
第161號
建設部關于發布行業標準
《鋼筋焊接網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的公告
現批準《鋼筋焊接網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為行業標準,編號為JGJ 114—2003,自2003年9月1日起實施。其中,第3.1.4、3.1.5、5.1.2條為強制性條文,必須嚴格執行。原行業標準《鋼筋焊接網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T 114—97同時廢止。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
2003年7月11日
前 言
根據建設部建標[2000] 284號文的要求,規程編制組經廣泛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參考有關國外先進標準,并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對《鋼筋焊接網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T 114—97進行了修訂。
本規程的主要技術內容是:1.總則;2.術語、符號;3.材料;4.設計計算;5.構造規定;6.施工;7.附錄A~附錄E。
修訂的主要內容是:1.適用范圍擴大到市政工程的橋梁和路面等,增加了冷軋帶肋鋼筋焊接網板類受彎構件在疲勞荷載作用下的設計參數;2.新增了熱軋帶肋鋼筋焊接網的有關規定以及焊接箍筋籠的技術內容;3.結構構件的承載力、剛度和裂縫寬度計算公式作了調整;4.對構件的鋼筋保護層厚度和最小配筋率作了調整,增加了有抗震設防要求的結構構件中鋼筋焊接網的錨固長度和搭接長度;5.補充了板的構造規定,特別是雙向板的布網方式;6。焊接網用于房屋剪力墻的分布筋時,對邊緣構件的構造、分布筋的配筋構造以及房屋適用最大高度等作了補充規定;7.給出了橋面鋪裝用鋼筋焊接網常用規格表。
本規程由建設部歸口管理,由主編單位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
本規程主編單位: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北京中北三環東路30號 郵編: 100013)
本規程參編單位:江蘇省建筑科學研究院 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 星聯鋼網(深圳)有限公司 比亞西電焊鋼網(上海)有限公司
本規程主要起草人:顧萬黎 盧錫鴻 林振倫 王磊 張學軍 包琦瑋
1 總 則
1.0.1 為了貫徹執行國家的技術經濟政策,使鋼筋焊接網混凝土結構的設計與施工做到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安全適用、確保質量,制定本規程。
1.0.2 本規程適用于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及一般構筑物采用鋼筋焊接網配筋的混凝土結構的設計與施工。
1.0.3 鋼筋焊接網混凝土結構的設計與施工,除應符合本規程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強制性標準的規定。
2 術語、符號
2.1 術 語
2.1.1 焊接網 welded fabric
具有相同或不同直徑的縱向和橫向鋼筋分別以一定間距垂直排列,全部交叉點均用電阻點焊焊在一起的鋼筋網片。
2.1.2 冷軋帶肋鋼筋 cold rolled ribbed steel wire
熱軋圓盤條經冷軋減徑并在其表面形成三面或兩面月牙形橫肋的鋼筋。
2.1.3 冷拔(軋)光面鋼筋 cold drawn (rolled)plain steel wire
熱軋圓盤條經冷拔(軋)減輕而成的光面圓形鋼筋。
注:冷拔(軋)光面鋼筋,在后文中簡稱為冷拔光面鋼筋。
2.1.4 熱軋帶肋鋼筋 hot rolled ribbed steel bar
鋼筋以熱軋成型并自然冷卻,橫截面為圓形,且表面帶有兩條縱肋和沿長度方向均勻分布的橫肋的鋼筋。
2.1.5 間距 spacing
焊接網中相鄰鋼筋中心線之間的距離。對于并筋,中心線取兩根鋼筋接觸點的公切線。
2.1.6 并筋 twin bars
焊接網中并列緊貼在一起的同類型、同直徑的兩根鋼筋。并筋僅適用于縱向鋼筋。
2.1.7 伸出長度 ovethang
縱向、橫向鋼筋超出焊接網片最外邊的橫向、縱向鋼筋中心線的長度。
2.1.8 焊接網的搭接 lap Of welded fabric
在混凝土結構構件中,當焊接網片長度或寬度不夠時,按一定要求將兩張網片互相疊合或鑲入而形成的連接。
2.1.9 疊搭法 normal overlapping
一張網片疊在另一張網片上的搭接方法(圖2.1.9)。

[Page]
2.1.10 平搭法 nesting
一張網片的鋼筋鑲入另一張網片,使兩張網片的縱向和橫向鋼筋各自在同一平面內的搭接方法(圖2.1.10)。

2.1.11 扣搭法 back overlapping
一張網片扣在另一張網片上,使橫向鋼筋在一個平面內、縱向鋼筋在兩個不同平面內的搭接方法(圖2.1.11)。

2.1.12 焊接網搭接長度 lap length of welded fabric
兩張焊接網片搭接鋼筋末端之間的距離(帶肋鋼筋焊接網)或兩張搭接網片最外橫向鋼筋間的距離(光面鋼筋焊接網)。
2.1.13 焊接箍筋籠 welded stirrup cage
梁、柱箍筋用附加縱筋連接先焊成平面網片,然后用彎折機彎成設計形狀尺寸的焊接箍筋骨架(圖2.1.13)。

2.1.14 底網 bottom fabric
兩層或兩層以上焊接網時,最下面的一層網片。
2.1.15 面網 top fabric
兩層或兩層以上焊接網時,最上面的一層網片。
2.1.16 橋面鋪裝 bridge deck pavement
為保護橋面板和分布車輪的集中荷載,用瀝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高分子聚合物等材料鋪筑在橋面板上的保護層。
2.1.17 鋼筋混凝土路面 reinforced concrete pavement
配置有縱、橫向鋼筋或鋼筋焊接網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2.1.18 隧道 tunnel
為使道路從地層內部或水底通過而修建的構筑物。
2.2 符 號
2.2.1 作用和作用效應

2.2.2 材料性能

2.2.3 幾何參數



[Page]
3 材 料
3.1 鋼 筋 焊 接 網
3.1.1 鋼筋焊接網宜采用CRB550級冷軋帶肋鋼筋或HRB400級熱軋帶肋鋼筋制作,也可采用CPB550級冷拔光面鋼筋制作。
注:焊接網用鋼筋的技術要求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鋼筋混凝土用鋼筋焊接網》GB/T 1499.3的規定。
3.1.2 鋼筋焊接網分為定型焊接網和定制焊接網兩種。
1 定型焊接網在兩個方向上的鋼筋間距和直徑可以不同,但在同一方向上的鋼筋宜有相同的直徑、間距和長度。
定型鋼筋焊接網的型號可見本規程附錄A。
2 定制焊接網的形狀、尺寸應根據設計和施工要求,由供需雙方協商確定。
3.1.3 鋼筋焊接網的規格宜符合下列規定:
1 鋼筋直徑:冷軋帶肋鋼筋或冷拔光面鋼筋為4~12mm,冷加工鋼筋直徑在4~12mm范圍內可采用0.5mm進級,受力鋼筋宜采用5~12mm;熱軋帶肋鋼筋宜采用6~16mm。
2 焊接網長度不宜超過12m,寬度不宜超過3.3m。
3 焊接網制作方向的鋼筋間距宜為100m、150mm、200mm;與制作方向垂直的鋼筋間距宜為:100~400mm,且宜為10mm的整倍數。焊接網的縱向、橫向鋼筋可以采用不同種類的鋼筋。當雙向板底網(或面網)采用本規程第5.2.10條規定的雙層配筋時,非受力鋼筋的間距不宜大于1000mm。
3.1.4 焊接網鋼筋的強度標準值應具有不小于95%的保證率。
冷軋帶肋鋼筋及冷拔光面鋼筋的強度標準值系根據極限抗拉強度確定,用fstk 表示。熱軋帶肋鋼筋的強度標準值系根據屈服強度確定,用fyk表示。
焊接網鋼筋的強度標準值fstk和fyk應按表3.1.4采用。

3.1.5 焊接網鋼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fy和抗壓強度設計值f’y應按表3.1.5采用。

3.1.6 焊接網鋼筋的彈性模量Es應按表3.1.6采用。

3.1.7 焊接網鋼筋的疲勞應力比值ρfs應按下式計算:

3.1.8 冷軋帶肋鋼筋焊接網用于疲勞荷載作用下的板類受彎構件,當進行疲勞驗算鋼筋的最大應力不超過280N/mm2、疲勞應力比值ρfs>0.3時,鋼筋的疲勞應力幅值應不大于80N/mm2。
3.2 混 凝 土
3.2.1 鋼筋焊接網混凝土結構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20。當處于二、三類環境中的結構構件,其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低于C30,且混凝土耐久性設計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的有關規定。
注:混凝土結構的環境類別的劃分應按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的規定。
3.2.2 混凝土的強度標準值、強度設計值和彈性模量以及混凝土疲勞強度設計值、混凝土疲勞應力比值,應按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的有關規定執行。
3.2.3 鋼筋混凝土路面及橋面鋪裝的混凝土強度指標、彈性模量及技術性能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城市道路設計規范》CJJ 3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設計規范》JTG D40及《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JTJ 023的有關規定。
4 設 計 計 算
4.1 一 般 規 定
4.1.1 鋼筋焊接網配筋的混凝土結構設計時,其基本設計規定、承載能力極限狀態計算、正常使用極限狀態驗算和構件抗震設計等,除應符合本規程的要求外,尚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 50009、《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及《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的有關規定。
4.1.2 結構構件的承載力計算,應采用荷載設計值;變形及裂縫寬度驗算均應采用相應的荷載代表值。
4.1.3 受彎構件的最大撓度應按荷載效應的標準組合并考慮長期作用影響進行計算,其計算值不應超過表4.1.3規定的撓度限值。
[Page]

4.1.4 鋼筋焊接網混凝土結構構件應根據環境類別,按表4.1.4的規定選用不同的最大裂縫寬度限值。

4.1.5 冷軋帶肋鋼筋焊接網配筋的混凝土連續板的內力計算可考慮塑性內力重分布,其支座彎矩調幅值不應大于按彈性體系計算值的15%。
注:熱軋帶肋鋼筋焊接網配筋的混凝土連續板考慮塑性內力重分布的計算,尚應符合有關標準的規定。
4.1.6 鋼筋焊接網配筋的疊合式受彎構件的正截面、斜截面承載力計算、裂縫寬度驗算以及考慮施工階段不同支撐情況的計算等,可按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的有關規定執行。
4.1.7 鋼筋混凝土路面的設計計算,可按現行行業標準《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設計規范》JTG D40的規定執行。
4.2 正截面承載力計算
4.2.1 鋼筋焊接網配筋的混凝土結構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方法的基本假定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的有關規定。
4.2.2 矩形截面或翼緣位于受拉邊的倒T形截面受彎構件,其正截面受彎承載力應符合下列規定(圖4.2.2):


混凝土受壓區的高度尚應符合下列要求:


注:對于小直徑的HRB400級鋼筋,當無明顯屈服點、且混凝土強度等級不超過C50時,取ξb=0.37。
4.2.3 冷軋帶肋鋼筋焊接網板類受彎構件,其疲勞驗算可按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的有關規定執行。鋼筋疲勞應力幅限值應按本規程第3.1.8條的規定。
[Page]
4.3 斜戳面承載力計算
4.3.1 鋼筋焊接網配筋的混凝土結構受彎構件,其斜截面受剪承載力的計算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的有關規定。
4.3.2 斜截面受剪承載力計算時,帶肋鋼筋焊接網鋼筋或箍筋籠鋼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應按本規程表3.1.5采用。
4.4 裂縫寬度驗算
4.4.1 鋼筋焊接網配筋的混凝土受彎構件,最大裂縫寬度計算值不應超過本規程表4.1.4規定的限值。
對在一類環境(室內正常環境)下鋼筋焊接網配筋的混凝土板類受彎構件,當混凝土強度等級不低于C20、縱向受力鋼筋直徑不大于10mm(對CRB550級和HRB400級鋼筋焊接網)且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大于20mm時,可不作最大裂縫寬度驗算。
4.4.2 鋼筋焊接網配筋的混凝土板類受彎構件,按荷載效應的標準組合并考慮長期作用影響的最大裂縫寬度Wmax(mm)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4.5 受彎構件撓度驗算
4.5.1 鋼筋焊接網混凝土受彎構件的撓度應按荷載效應標準組合并考慮荷載長期作用影響的剛度B進行計算,所求得的撓度計算值不應超過本規程表4.1.3規定的限值。
4.5.2 矩形、T形、倒T形和I形截面鋼筋焊接網混凝土受彎構件的剛度B,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4.5.3 在荷載效應標準組合作用下,鋼筋焊接網混凝土受彎構件的短期剛度Bs,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5 構 造 規 定
5.1 一 般 規 定
5.1.1 板、墻、殼類構件縱向受力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從鋼筋外邊緣算起)不應小于鋼筋的公稱直徑,且應符合表5.1.1的規定。

[Page]
5.1.2 鋼筋焊接網混凝土結構構件中縱向受拉鋼筋的最小配筋率,不應小于0.2%和(45ft/fy)% 兩者中的較大值。
注:受彎構件受拉鋼筋的配筋率應按全截面面積扣除受壓翼緣面積(b’f-b)h’t后的截面面積計算。
5.1.3 鋼筋混凝土路面用鋼筋焊接網的最小直徑及最大間距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設計規范》JTG D40的規定。當采用冷軋帶肋鋼筋時,鋼筋直徑不應小于8mm、縱向鋼筋間距不應大于200mm、橫向鋼筋間距不應大于300mm。焊接網的縱橫向鋼筋宜采用相同的直徑,鋼筋的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50mm。鋼筋混凝土路面補強用的焊接網可按鋼筋混凝土路面用焊接網的有關規定執行。
5.1.4 橋面鋪裝用鋼筋焊接網的直徑及間距應依據橋梁結構形式及荷載等級確定。鋼筋焊接網間距可采用100~200mm,其直徑宜采用6~10mm。鋼筋焊接網縱、橫向宜采用相等間距,焊接網距頂面的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20mm。橋面鋪裝用鋼筋焊接網常用規格表見本規程附錄B。
5.1.5 隧道襯砌配筋采用鋼筋焊接網時,可根據圍巖類別按《公路隧道設計規范》JGJ 026確定。錨噴支護焊接網可采用帶肋鋼筋,間距宜為150~300mm,直徑宜為5~10mm。
5.1.6 橋臺、擋土墻及市政工程其他構筑物的分布鋼筋和防收縮鋼筋采用鋼筋焊接網時,其構造應按照相關標準的規定執行。
5.1.7 當計算中充分利用鋼筋的抗拉強度,對受拉冷軋帶肋鋼筋及熱軋帶肋鋼筋焊接網,在錨固長度范圍內應有不少于一根橫向鋼筋,當此橫向鋼筋至計算截面的距離不小于50mm (圖5.1.7)時,或在錨固長度內無橫向鋼筋時,鋼筋的最小錨固長度la應符合表5.1.7的規定。


5.1.8 當計算中充分利用鋼筋的抗拉強度,對冷拔光面鋼筋焊接網,在錨固長度范圍內應有不少于兩根橫向鋼筋且較近一根橫向鋼筋至計算截面的距離不小于50mm(圖5.1.8)時,鋼筋的最小錨固長度la應符合表5.1.8的規定。

5.1.9 鋼筋焊接網的受拉鋼筋,當采用CRB550級或HRB400級鋼筋作附加綁扎鋼筋時,其最小錨固長度應符合本規程第5.1.7條中關于錨固長度內無橫筋的有關規定。
5.1.10 鋼筋焊接網的搭接接頭應設置在受力較小處。
5.1.11 當計算中充分利用鋼筋的抗拉強度時,冷軋帶肋鋼筋焊接網及熱軋帶肋鋼筋焊接網在受拉方向的搭接(疊搭法或扣搭法或平搭法)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兩片焊接網末端之間鋼筋搭接接頭的最小搭接長度(采用疊搭法或扣搭法),不應小于本規程第5.1.7條規定的最小錨固長度la的1.3倍(圖5.1.11)且不應小于200mm;在搭接區內每張焊接網片的橫向鋼筋不得少于一根、兩網片最外一根橫向鋼筋之間的距離不應小于50mm。
2 當搭接區內兩張網片中有一片無橫向鋼筋(采用平搭法)時,帶肋鋼筋焊接網的最小搭接長度應按本規程第5.1.7條中關于錨固區內無橫筋時規定的la值的1.3倍,且不應小于300mm。
[Page]
注:當搭接區內縱向受力鋼筋的直徑d≥10mm時,其搭接長度應按本條的計算值增加5d采用。

5.1.12 當計算中充分利用鋼筋的抗拉強度時,冷拔光面鋼筋焊接網在受拉方向的搭接接頭可采用疊搭法(或扣搭法),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在搭接長度范圍內每張網片的橫向鋼筋不應少于2根,兩片焊接網最外邊橫向鋼筋間的搭接長度不應小于一個網格加50mm(圖5.1.12),也不應小于本規程第5.1.8條規定的最小錨固長度的1.3倍,且不應小于200mm。

2 冷拔光面鋼筋焊接網的受力鋼筋,當搭接區內一張網片無橫向鋼筋且無附加鋼筋、網片或附加錨固構造措施時,不得采用搭接。
5.1.13 鋼筋焊接網在受壓方向的搭接長度,應取受拉鋼筋搭接長度的0.7倍,且不應小于150mm。
5.1.14 帶肋鋼筋焊接網在非受力方向的分布鋼筋的搭接,當采用疊搭法(圖5.1.14a)或扣搭法(圖5.1.14b)時,在搭接范圍內每個網片至少應有一根受力主筋,搭接長度不應小于20d(d為分布鋼筋直徑)且不應小于150mm;當采用平搭法(圖5.1.14c)且一張網片在搭接區內無受力主筋時,其搭接長度不應小于20d且不應小于200mm。
注:當搭接區內分布鋼筋的直徑d>8mm時,其搭接長度應按本條的規定值增加5d取用。

5.1.15 帶肋鋼筋焊接網雙向配筋的面網宜采用平搭法。搭接宜設置在距梁邊1/4凈跨區段以外,其搭接長度不應小于30d(d為搭接方向鋼筋直徑),且不應小于250mm。
[Page]
5.1.16 鋼筋焊接網局部范圍的受力鋼筋也可采用散支鋼筋作附加鋼筋在現場綁扎搭接,搭接鋼筋的截面面積可按等強度設計原則換算求得。其搭接長度及構造要求應符合本規程第5.1.11條至第
5.1.15條中的有關規定。
5.1.17 鋼筋混凝土橋面鋪裝及路面用帶肋鋼筋焊接網的搭接長度,當采用平搭法時不應小于35d,當采用疊搭法(或扣搭法)時不應小于25d(d為搭接方向鋼筋直徑),且在任何情況下不應小于200mm。
5.1.18有抗震設防要求的鋼筋焊接網混凝土結構構件,其縱向受力鋼筋的錨固長度和搭接長度除應符合本規程第5.1.7條至第5.1.16條的有關規定外,尚應滿足下列規定:
1 縱向受拉鋼筋的抗震錨固長度laE應按下列公式計算:
一、二級抗震等級

式中 la——縱向受拉鋼筋的錨固長度,按本規程第5.1.7條和第5.1.8條確定。
2 當采用搭接接頭時,縱向受拉鋼筋的抗震搭接長度llE取1.3倍laE。
注:當搭接區內縱向受力鋼筋的直徑 d≥10mm時,其搭接長度應按本條的計算值增加5d采用。
5.2 板
5.2.1 板中受力鋼筋的直徑不宜小于5mm。板中受力鋼筋的間距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當板厚h≤150mm時,不宜大于200mm;
2 當板厚h>150mm時,不宜大于1.5h,且不宜大于250mm。
5.2.2 板的鋼筋焊接網應按板的梁系區格布置,盡量減少搭接。單向板底網的受力主筋不宜設置搭接。雙向板長跨方向底網搭接宜布置于梁邊1/3凈跨區段內。滿鋪面網的搭接宜設置在梁邊1/4凈跨區段以外且面網與底網的搭接宜錯開,不宜在同一斷面搭接。
5.2.3 板伸入支座的下部縱向受力鋼筋,其間距不應大于400mm,截面面積不應小于跨中受力鋼筋截面面積的1/2,伸入支座的錨固長度不宜小于10d(d為縱向受力鋼筋直徑),且不宜小于100mm。網片最外側鋼筋距梁邊的距離不應大于該方向鋼筋間距的1/2,且不宜大于100mm。
5.2.4 現澆樓蓋周邊與混凝土梁或混凝土墻整體澆筑的單向板或雙向板,應沿周邊在板上部布置構造鋼筋焊接網,其直徑不宜小于7mm,間距不宜大于200mm,且截面面積不宜小于板跨中相應方向縱向鋼筋截面面積的1/3;該鋼筋自梁邊或墻邊伸入板內的長度,不宜小于受力方向(或短跨方向)板計算跨度的1/4。在板角處應沿兩個垂直方向布置上部構造鋼筋焊接網,該鋼筋伸入板內的長度應從梁邊(或柱邊、或墻邊)算起。上述上部構造鋼筋應按受拉鋼筋錨固在粱內(或柱內、或墻內)。
5.2.5 對嵌固在承重砌體墻內的現澆板,其上部焊接網的鋼筋伸入支座的長度不宜小于110mm,并在網端應有一根橫向鋼筋(圖5.2.5a)或將上部受力鋼筋彎折(圖5.2.5b)。

5.2.6 嵌固在砌體墻內的現澆板沿嵌固邊在板上部配置的構造鋼筋焊接網,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焊接網鋼筋直徑不宜小于5mm,間距不宜大于200mm,該鋼筋垂直伸入板內的長度從墻邊算起不宜小于lo/7(lo為單向板的跨度或雙向板的短邊跨度)。
2 對兩邊均嵌固在墻內的板角部分,構造鋼筋焊接網伸入板內的長度從墻邊算起不宜小于lo/4(lo為板的短邊跨度)。
3 沿板的受力方向配置的板邊上部構造鋼筋,其截面面積不宜小于該方向跨中受力鋼筋截面面積的1/3。
5.2.7 當按單向板設計鋼筋焊接網時,單位長度上分布鋼筋的截面面積不宜小于單位寬度上受力鋼筋截面面積的15%,且不宜小于該方向板截面面積的0.1%,分布鋼筋的直徑不宜小于5mm,間距不宜大于250mm。對于集中荷載較大的情況,分布鋼筋的截面面積應適當增加,其間距不宜大于200mm。
[Page]
注:當有實踐經驗或可靠措施時,預制單向板的分布鋼筋可不受本條限制。
5.2.8 當端跨板與混凝土梁連接處按構造要求設置上部鋼筋焊接網時,其鋼筋伸入梁內的長度不應小于30d,當梁寬較小不滿足30d時,應將上部鋼筋彎折(圖5.2.8)。

5.2.9 現澆雙向板短跨方向的下部鋼筋焊接網不宜設置搭接接頭;長跨方向的底部鋼筋焊接網可按本規程第5.1.11條或第5.1.12條的規定設置搭接接頭,并將鋼筋焊接網伸入支座,必要時可用附加網片搭接(圖5.2.9)或按本規程第5.1.16條用綁扎鋼筋伸入支座。附加焊接網片或綁扎鋼筋伸入支座的鋼筋截面面積不應小于長跨方向跨中受力鋼筋的截面面積。

5.2.10 現澆雙向板帶肋鋼筋焊接網的底網亦可采用下列布網方式:
1 將雙向板的縱向鋼筋和橫向鋼筋分別與非受力筋焊成縱向網和橫向網,安裝時分別插入相應的梁中(圖5.2.10a)。
2 將縱向鋼筋和橫向鋼筋分別采用2倍原配筋間距焊成縱向底網和橫向底網,安裝時(宜用扣搭法)分別插入相應的梁中(圖5.2.10b)。鋼筋的間距和錨固長度應符合本規程第5.2.3條的規定。

5.2.11 對布置有高差板的帶肋鋼筋面網,當高差大于30mm時,面網宜在有高差處斷開,分別錨入梁中(圖5.2.11),鋼筋伸入梁的長度應滿足本規程第5.1.7條的規定。

5.2.12 當梁兩側板的帶肋鋼筋焊接網的面網配筋不同時,若配筋相差不大,可按較大配筋布置設計面網;否則,梁兩側的面網宜分別布置(圖5.2.12),其錨固長度應滿足本規程第5.1.7條的規定。

5.2.13 當梁突出于板的上表面(反梁)時,梁兩側的帶肋鋼筋焊接網的面網和底網均應分別布置(圖5.2.13)。面網伸入梁中的長度應符合本規程第5.1.7條的規定。

5.2.14 樓板面網與柱的連接可采用整張網片套在柱上(圖5.2.14a),然后再與其他網片搭接;也可將面網在兩個方向鋪至柱邊,其余部分按等強度設計原則用附加鋼筋補足(圖5.2.14b)。樓板面網與鋼柱的連接可采用附加鋼筋連接方式,鋼筋的錨固長度應符合本規程第5.1.7條的規定。
樓板底網與柱的連接應符合本規程第5.2.3條的有關規定。
5.2.15當樓板開洞時,可將通過洞口的鋼筋切斷,按等強度設計原則增設附加綁扎短鋼筋加強,并參照普通綁扎鋼筋相應的構造規定。

5.3 墻
5.3.1 鋼筋焊接網用作鋼筋混凝土房屋結構的剪力墻的分布筋時,其適用范圍應符合下列要求:
1 可用于無抗震設防的鋼筋混凝土房屋的剪力墻,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7度和8度的丙類鋼筋混凝土房屋的框架-剪力墻結構、剪力墻結構、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和筒體結構中的剪力墻。
[Page]
2 抗震房屋的最大高度:當采用熱軋帶肋鋼筋焊接網時,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中的現澆鋼筋混凝土房屋適用的最大高度的規定;當采用冷軋帶肋鋼筋焊接網時,應比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規定的適用最大高度低20m。
3 筒體結構中的核心筒和一級抗震等級剪力墻底部加強區,宜采用熱軋帶肋鋼筋焊接網。
5.3.2 鋼筋焊接網混凝土剪力墻的抗震設計,應根據設防烈度、結構類型和房屋高度,按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的規定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級,并應符合相應的計算要求和抗震構造措施。
5.3.3 鋼筋焊接網混凝土剪力墻的豎向和水平分布鋼筋的配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1 一、二、三級抗震等級的剪力墻豎向和水平分布鋼筋的配筋率均不應小于0.25%;四級抗震等級剪力墻不應小于0.2%;當鋼筋直徑為6mm時,分布鋼筋間距不應大于150mm;當分布鋼筋直徑不小于8mm時,其間距不應大于300mm。
2 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的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豎向和水平分布鋼筋配筋率均不應小于0.3%,鋼筋間距不應大于200mm。
5.3.4 抗震等級一、二級的冷軋帶肋鋼筋焊接網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墻肢底截面在重力荷載代表值作用下的軸壓比分別小于0.2、0.3時,底部加強部位及相鄰上一層的墻兩端和洞口兩側邊緣構件沿墻肢的長度不應小于0.1hw(hw為墻肢長度),其配箍特征值不應小于0.1,且應符合構造邊緣構件底部加強部位的要求。
5.3.5 帶肋鋼筋焊接網剪力墻分布鋼筋的設置、軸壓比限值、約束邊緣構件及構造邊緣構件的設置等除應符合本規程第5.3.1條至第5.3.4條的有關規定外,尚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的規定。
邊緣構件的縱向鋼筋應采用熱軋帶肋鋼筋。
5.3.6 墻體中鋼筋焊接網在水平方向的搭接可采用平搭法或扣搭法,其搭接長度應符合本規程第
5.1.11條或第5.1.12條或第5.1.18條的有關規定。
5.3.7 剪力墻中焊接網的布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剪力墻中作為分布鋼筋的焊接網可按一樓層為一個豎向單元,其豎向搭接可設置在樓層面之上,搭接長度應符合本規程第5.1節的規定且不應小于400mm或40d(d 為豎向分布鋼筋直徑)。在搭接范圍內,下層的焊接網不設水平分布鋼筋,搭接時應將下層網的豎向鋼筋與上層網的鋼筋綁扎牢固(圖5.3.7)。

5.3.8 帶肋鋼筋焊接網在墻體端部的構造應符合下列規定:
[Page]
1 當墻體端部無暗柱或端柱時,可用現場綁扎的“U”形附加鋼筋連接。附加鋼筋的間距宜與鋼筋焊接網水平鋼筋的間距相同,其直徑可按等強度設計原則確定(圖5.3.8a),附加鋼筋的錨固長度不應小于最小錨固長度。焊接網水平分布鋼筋末端宜有垂直于墻面的90°直鉤,直鉤長度為5d~10d,且不小于50mm。
2 當墻體端部設有暗柱時,焊接網的水平鋼筋可伸入暗柱內錨固,該伸入部分可不焊接豎向鋼筋,或將焊接網設在暗柱外側,并將水平分布鋼筋彎成直鉤(直鉤長度為5d~10d,且不小于50mm)錨入暗柱內(圖5.3.8b);對于相交墻體(圖5.3.8c、d)及設有端柱(圖5.3.8e)的情況,可將焊接網的水平鋼筋直接伸入墻體相交處的暗柱或端柱中。
帶肋鋼筋焊接網在暗柱或端柱中的錨固長度,應符合本規程第5.1.7條或第5.1.18條的規定。


5.3.9 墻體內雙排鋼筋焊接網之間應設置拉筋連接,其直徑不應小于6mm,間距不應大于700mm;對重要部位的剪力墻宜適當增加拉筋的數量。
[Page]
5.4 箍 筋 籠
5.4.1 柱箍筋籠的鋼筋采用帶肋鋼筋制作時,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柱的箍筋籠應做成封閉式并在箍筋末端應做成135°的彎鉤,彎鉤末端平直段長度不應小于5倍箍筋直徑;當有抗震要求時,平直段長度不應小于10倍箍筋直徑;箍筋籠長度應根據柱高可采用一段或分成多段,并應考慮焊網機和彎折機的工藝參數確定。
2 箍筋籠的箍筋間距不應大于400mm及構件截面的短邊尺寸,且不應大于15d(d為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直徑)。
3 箍筋直徑不應小于d/4(d為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大直徑),且不應小于5mm。
注:柱中對箍筋有特殊要求的情況,尚應符合有關標準規定。
5.4.2 梁箍筋籠的鋼筋采用帶肋鋼筋制作時,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梁的箍筋可做成封閉式或開口型式的箍筋籠。當梁考慮抗震要求箍筋籠應做成封閉式,箍筋的末端應做成135°彎鉤,彎鉤端頭平直段長度不應小于10倍箍筋直徑;對一般結構的梁平直段長度不應小于5倍箍筋直徑,并在角部彎成稍大于90°的彎鉤;當梁與板整體澆筑不考慮抗震要求且不需計算要求的受壓鋼筋亦不需進行受扭計算時,可采用“U”形開口箍筋籠。
2 梁中箍筋的間距應符合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的有關規定。
3 箍筋直徑:當梁高大于800mm時,箍筋直徑不宜小于8mm;當梁高不超過800mm時,箍筋直徑不宜小于6mm;當梁中配有計算需要的縱向受壓鋼筋時,箍筋直徑尚不應小于d/4(d為縱向受壓鋼筋的最大直徑)。
4 梁箍筋籠的技術要求見本規程附錄C。
5.4.3 梁、柱箍筋籠的設計尚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中關于梁、柱箍筋構造的有關規定。
6 施 工
6.1 鋼筋焊接網的檢查驗收
6.1.1 鋼筋焊接網的現場(或提前在廠內)檢查驗收應符合下列規定:
1 鋼筋焊接網應按批驗收,每批應由同一廠家、同一原材料來源、同一生產設備并在同一連續時段內生產的、受力主筋為同一直徑的焊接網組成,重量不應大于30t。
2 每批焊接網應抽取5%(不小于3片)的網片,并按本規程附錄D的要求進行外觀質量和幾何尺寸的檢驗。
3 對鋼筋焊接網應從每批中隨機抽取一張網片,進行重量偏差檢驗,檢驗結果應符合本規程第
6.1.2條的規定。冷拔光面鋼筋焊接網尚應按本規程附錄D的要求進行鋼筋直徑偏差檢驗。
4 鋼筋焊接網的抗拉強度、伸長率、彎曲及抗剪試驗應符合本規程附錄E的規定。
6.1.2 鋼筋焊接網的實際重量與理論重量的允許偏差為±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