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灣跨海大橋五一正式通車 創多個世界之最
正在建設中的跨海大橋海中觀光平臺
建成的杭州灣跨海大橋
杭州灣跨海大橋于5月1日23時58分試運營通車。杭州灣跨海大橋北起嘉興市海鹽,跨越杭州灣海域,止于寧波市慈溪,全長36公里,是目前世界上已建成和在建中的最長跨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是由我國自行設計、建設和管理的,并創造了多項世界第一。
杭州灣跨海大橋北起嘉興市海鹽鄭家埭,跨越寬闊的杭州灣海域后止于寧波市慈溪,全長36公里。通車后,雙向6車道、設計時速100公里的大橋縮短了上海至寧波間的陸路距離120多公里,長途客車運行時間為2.5小時,比火車還要快1小時。令人注目的是,這座建設投資超百億元的項目,也是國內民營資本首度進入“國字號”工程。
大橋總投資118億元 民營資本首進“國字號”工程
杭州灣跨海大橋建設投資概算幾經調整,最后定格在118億元。那么,這筆巨額資金從何而來呢?
長期以來,我國大型基礎設施“國字號”工程,尤其是大型橋梁、道路等項目,投資主體都是國家或地方財政資金,屬于民間資本的投資禁區。記者從大橋指揮部了解到,最初大橋項目資本金占35%,銀行貸款占65%。在資本金投資的35%中,寧波和嘉興以9∶1的比例劃分,嘉興的投資方是國有的嘉通集團,而寧波方民間資本成為主導力量。
[Page]
“民營投資方雖幾易其手,目前仍約占30%,民營企業投資方達17家,在‘國字號’工程投資中,民資占如此大的比例在全國乃是首例。”寧波市常務副市長王勇說。
建設目標“使用100年” 創造多項國內外第一
大橋建設者們遇到了中國橋梁史上前所未有的困難,經歷了19次臺風、天文大潮等惡劣條件的考驗。建設者們進行了138項科研和技術攻關活動,申報了250多項自主創新成果,取得9項重要科研成果,其成果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目前,已有6項關鍵技術通過了國家鑒定,創造了多項亞洲和世界建橋紀錄:大橋深海區上部結構采用70米預應力砼箱梁整體預制和海上運架技術,架設運輸重量從900噸提高到1430噸,順利完成“世界第一架”;在國內第一次成功實施了“二次張拉技術”,徹底解決了大型混凝土箱梁早期開裂的世界性難題;采用整樁螺旋鋼管樁,最大直徑1.6米,單樁最大長度89米,橫下來管內可走人,豎起來有30層樓高,如此巨大的“定海神針”,在國內外橋梁鋼管樁中位居第一;在灘涂區淺層氣,采用有控制放氣的鉆孔灌注樁,這一施工工藝在世界同類地理條件中尚屬首創。
大橋建設者們還在全國率先提出了“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00年”的建設目標。
對潮水幾乎沒有影響 錢塘江大潮壯觀依舊
杭州灣是錢塘潮的發源地。每年農歷八月中旬“銀龍”蘇醒的時候,它的速度達到每小時40公里,高度足有9米,是世界上最壯觀的海潮,吸引數十萬游客。如果因為大橋對錢塘江大潮有破壞性作用,那么大橋的立項將被一票否決。
為此,大橋在設計上兼顧杭州灣復雜的水文環境等特點,橋頭線與水流基本一致,確定了整座大橋的平面由原來的直線形改為S形曲線,使橋梁各段的橋軸線盡量與漲潮和落潮的主流垂直,以減少建橋對水流的影響。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的專家經過對上萬個數據的對比測算,確認了橋位的合理位置。根據計算,大橋對潮水高度的影響大約在零至20厘米之間,這個高度相比錢江潮9米多高的潮頭來說幾乎可忽略不計。
數據說大橋
混凝土用量達到了240多萬立方米,相當于再造8個國家大劇院。
用鋼量達到了80萬噸,相當于再造7個鳥巢。
工程的總投資額118億元人民幣,相當于21座武漢長江大橋,是國內有史以來投資額最大的橋梁。
大橋最終采用的是斜拉索橋的設計,可以抵抗12級以上的臺風。
大橋的工程量和技術難度在我國橋梁建造的版圖上還從沒出現過,建設只用了3年零7個月的時間,整整比計劃提前了8個月。
整個大橋共有1844盞路燈,包括有霧燈。每盞燈安裝了單燈控制模塊,它的智能控制系統可以根據大橋上實際車流量來調整路燈亮度和路燈開啟密度。這項世界獨創技術,也是首次運用在道路、橋梁照明上。
大橋戴上“安全帽” 攝像頭能“聞”煙霧
跨海大橋上每隔500米有一個攝像頭,可以355度旋轉,保證整個橋面沒有任何盲點。橋上還有一個秘密武器叫“事件監測器”,橋面上大到交通事故,小到違法停車、行車中向窗外扔東西這些“小動作”,都逃不過它的“眼睛”。部分攝像頭還能通過對火苗和煙霧的檢測,在10秒內發現火災。
護欄每5公里變色
大橋中間的隔離帶也不是普通高速公路上的植物綠化帶,而是一塊塊跟著護欄變換顏色的防眩板,有效防止對向車流燈光對視線的影響。大橋每隔5公里護欄顏色分別為赤、橙、黃、綠、青、藍、紫,如果從遠處的水面看過來,整座大橋就仿佛一條臥在海上的“七彩長虹”。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