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長江隧道公司:在平凡中追求卓越
前不久,德國專家伊尼格在回國前,特意找自己的徒弟種記鑫談心,希望種記鑫能隨他回國,到長江隧道盾構機生產廠家、德國“海瑞克”公司工作,并許諾他可以拿到比目前高10倍的薪水。種記鑫婉言謝絕了。
德國專家看中的是種記鑫的技術。
種記鑫今年25歲,前年從山東理工大學畢業時,對盾構機幾乎一竅不通,然而,憑著自己的鉆研,他現在已經是長江隧道盾構機盾體組裝電氣組組長。他的技術和敬業,讓外國專家對他刮目相看。
在南京長江隧道工程工地上,像種記鑫這樣的建設者有很多很多,他們依靠精湛的技術、嚴格的管理、無私的奉獻,確保了南京長江隧道工程的順利推進。
技術篇:打賭贏了,德國專家自掏腰包請客喝啤酒
種記鑫和其他20多個小伙子一樣,大學畢業沒多久便加入中鐵十四局,在外地參加培訓兩個月后,便投入到南京長江隧道工程建設。
“當時外國專家對我們沒什么信心,只讓我們邊看邊學,很少讓我們動手。”種記鑫說。
去年7月,長江隧道第一臺盾構機開始組裝。包括伊尼格在內的德國專家按照熟練工標準列出了苛刻的工作計劃:在一周內完成盾構機主驅動電纜安裝。沒想到種記鑫卻說,他和同事可以用3天時間完成任務。于是,伊尼格和種記鑫打起了賭,賭注是一箱啤酒。
3天后,種記鑫和同事憑著熟練的技術順利完成了任務。“我們沒有想到你們學得這么快。”伊尼格自掏腰包兌現了承諾。
在技術上讓外國專家信服的事遠不止一件。
“最初外國專家覺得我們不懂技術,對我們的態度有些傲慢,現在相隔老遠就開始主動打招呼了。”中鐵建教授級高工、長江隧道總機械師沙明元說,中國工人在學習技術、掌握技術上的出色表現,最終贏得了外國專家的尊重。
第一臺盾構機組裝調試時,出現了一件怪事:機器啟動時該動的地方不動,不該動的地方亂動,德國專家開始也弄不清怎么回事。沙明元卻根據自己的經驗判斷,德方負責組裝盾構機時用的液壓油出了問題。德國專家在抽檢液壓油后發現,事實果然如此,結果更換液壓油后機器恢復正常工作。
[Page]
“我們信服中方專家的技術。”“海瑞克”項目經理阿諾伊斯就此事接受采訪時說。
南京長江隧道公司總經理尚清喜介紹,包括獲得過國家科技進步獎、詹天佑科學技術獎的沙明元在內,中鐵建為長江隧道工程配備了強大的專家隊伍。與此同時,在隧道工程實踐中還涌現出了一批年輕的技術骨干,原本德方計劃在盾構機掘進200米后才交由中國工人操作,事實上,盾構機掘進30米后,20多歲的邢慧堂已是盾構機調試掘進總調度長、張磊已經勝任“機長”,甚至可以編寫培訓資料了。
管理篇:質量一流,意大利專家放心提前回國
在長江隧道管片預制廠內,很難找到一片紙屑,連工地旁的宿舍樓扶手上也抹不出一點灰塵。而這里的清潔工只有郭德朝一個人。郭德朝50多歲,他有一個獨門“絕活”,就是可以從幾個用壞的拖把中挑出好布,再拼成一個新拖把;從幾個掃斷的掃帚中選出稍長的枝條,再做成一把新掃帚。
“這里的成本控制非常嚴,每月只配發三把掃帚、兩個拖把。”郭德朝笑著說,他來這里之前是個農民,但也只是在年輕時自己扎拖把和掃帚,現在手藝又回來了,這樣新舊循環后正好夠用。
管片廠項目經理趙譽說,他們的管理貫穿在安全、質量、成本控制各個環節。
前不久,一位名叫郭海波的工人給管片廠安全主管代洪波發了一條短信,說感謝管片廠因“小事”開除了他,讓他懂得了很多道理。原來,管片廠有規定,車間航吊車下不允許站人,違規一次罰款,兩次開除。郭海波一直沒把這當回事,結果真的被開除了。
“我現在南京另外一家工地上班了,由于遵守每項規定,已幾次受到領導表揚了。”郭海波在電話中告訴本報記者,他早先在其他工地上班時,類似規定經常形同虛設,沒想到管片廠什么都動真格,他開始不理解,現在卻發自內心感謝開除他的領導。
管片廠的質量管理更嚴。這里生產的管片寬2米,但要求精度誤差控制在0.5毫米以內。為了達到這一精度,管片廠要求每次澆筑前,都必須由專人用千分尺對模具的12個點進行數據測量、調試。管片澆筑完成后,要在上面套一層塑料布來防止水分過快蒸發導致開裂。在澆筑初期,有時會發生塑料布粘連管片表面,導致表面層不光滑的現象。盡管這并不影響管片質量,但管片廠總工程師向章羚主動要求自罰5000元,并在一周內找到了解決“瑕疵”的辦法。
目前,管片廠已生產出1130環管片,沒有一環廢品。“這種模具受氣溫、壓力等因素影響都會出現變形,中國人創造了沒有一個廢品的澆筑先例。”來自意大利管片模具廠的技術專家說。因為對中國工人的操作很放心,他去年底提前回了國。回國前,他脫下自己的工作服,要求換一頂標有“中鐵十四局”字樣的安全帽作為紀念。
[Page]
奉獻篇:“這是‘樣板工程’,我們一定全力以赴”
孫德運今年61歲,是中鐵十四局的老員工,已退居二線。去年7月,盾構機組裝時,有著盾構機組裝經驗的他被請求再次“出山”。孫德運接到電話后,當天就從徐州老家趕到工地。去年9月,孫德運六十大壽,正是組裝的關鍵時候,老孫的兒孫坐車來到南京,在工地上讓老孫吃了生日蛋糕。
張公社是盾構機掘進項目經理,他給記者講了這么一個故事。
去年上半年,中鐵十四局派出了20多名畢業不久的大學生去廣州南沙參加盾構機組裝、操作培訓。去年7月,盾構機抵達南京后,他們又開始在外國專家的指導下現場學習。在長達半年的時間內,這些小伙子只有在去年中秋節放過半天假。
“女朋友趕到工地來看望他們,他們都沒空陪著去南京主城逛一逛。”張公社說,去年9月,有13個姑娘結伴來工地看望她們的男朋友,她們的男朋友只是中午陪著吃了一頓工作餐,就回到崗位上去了。當天晚上,因為男朋友加班,這些姑娘只能在會議室看電視、吃瓜子,在宿舍幫他們洗衣服,這種場景成了長江隧道工地一道奇特的“風景”。
張公社還向記者說了德國專家前后態度的變化。
“最初德國專家很固執,每天工作八小時,多一秒都不干,后來他們發現自己的工作效率遠遠跟不上中國工人的節奏,也被我們的精神感染了,最終同意加班了,確保了工程順利推進。”
“我們通過招標模式創新,用制度引進了這么一支優秀的建設隊伍。”南京市長江隧道辦一負責人介紹,長江隧道項目中標單位中國鐵道建設總公司,在世界500強中排名第384位。市政府在招標文件中明確,必須由中標單位法人出任南京長江隧道有限責任公司法人代表,對長江隧道質量實行終身負責制。為此,中鐵總公司兩任副部級董事長先后出任南京長江隧道公司董事長。
“南京長江隧道是我們的‘樣板工程’,它的成功與否對中鐵總公司今后在隧道工程上發言權非常關鍵,我們一定會全力以赴。”南京長江隧道公司總經理尚清喜說。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