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新里程首批工廠化住宅封頂
國內首個以工廠化方式建造的商品住宅項目——萬科新里程的20號、21號樓近日封頂并已通過驗收。上海萬科總經理劉愛明表示,2008年開始萬科以工廠化方式建造的公寓將達到60%;預計到2009年,工廠化建造面積將達到80萬平方米,也就是說將有80%的新開工公寓使用工廠化方式建造。
預制率達37% 工期縮短20%
位于上海浦東楊高南路、高青路交界處的萬科新里程樓盤,東臨浦三路、南靠新開河,西至楊高南路,距離世博會會址約4.5公里,規劃為33萬平方米中大型社區。今年4月29日,新里程兩棟樓實施了具有標志意義的第一塊預制外墻板的吊裝,而該兩棟樓的“PC結構”整體方案是:建筑主體結構仍然為現澆方式的“框架剪力墻”結構,但此外的預制構件包括外墻板、樓梯、陽臺和樓板,均將采取“PC結構”,即鋼筋混凝土的預制件是在工廠里面用模板一塊一塊生產出來以后,再運到施工現場組裝。
據劉愛明告知,“PC結構”(混凝土預制技術)這種現代化的住宅建造體系是采取工業化結構體系,工廠預制程度高,節約資源,大大縮短建設工期,同時減少施工垃圾和廢棄物。以新里程的兩棟試點樓(分別為14層總高與11層總高的20號、21號樓)為例,建筑面積約1.44萬平方米,它的封頂是萬科倡導先行的住宅產業化生產邁出的第一步,兩棟大樓的預制率達到37%,施工工期更是縮短20%,而且,施工過程中可節水36%,節電31%。由于墻體中加了新型保溫材料隔層,萬科新里程建筑的節能率將大大提高。
新生住宅革命 五大性能提升
素以“房地產領跑者”為企業愿景的萬科,率先看到了“住宅產業化”對于國家、行業和企業的深遠意義,成為了產業化潮流中最積極、最系統的實踐者。萬科董事長王石在本次沙龍現場稱,在第三個十年規劃中,萬科將住宅產業化作為三大發展策略之一。而上海作為一個成熟的國際化大都市,正是萬科實踐產業化的理想沃土。
上海萬科以消費者對住宅性能和居住品質不斷提升的實際需求為導向,將產業化過程中的PC技術和萬科上海已經較為成熟的精裝修住宅“全面家居解決方案”相結合,提出了“住宅新生”的概念,力圖以全新的建造理念,讓住宅產業化帶來一場住宅“新生代的革命”。
劉愛明說,以新里程為例,在產業化過程中僅通過PC建造方式就能夠在諸多方面對建筑性能予以提升。比如最大程度改善墻體開裂等質量通病,并提高住宅整體的安全等級、防火性和耐久性;通過設備分離等技術手段,使得系統維護、更新更加方便;采用輕質隔墻體系,業主可根據需要變更室內裝修;通過通風設計合理設置自平衡通風系統改善室內空氣環境。這一系列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居住的舒適度,從而讓居住者體驗舒適的感覺。
成本增四成 交付量提速
實施工業化建房所帶來兩個直接的好處:一是質量提高,其次則是施工加快。但在住宅產業化未形成規模化發展之前,其成本增加是必然。據王石透露,在上海新里程工業化建房試驗中,建安成本在原來基礎上增加了40%。“但如果規模做出來以后,到明年這個比例將會從40%下降到25%左右,而25%的水平是萬科可以承受的。”
王石稱,萬科地產以前交付量和在建量的比例為1:5,今年新開工量加上往年結轉量總共可達2000萬平方米。用傳統的建設方式,交付量難以提高,對資金效率和發展規模都會有一定的影響。若擴大住宅產業化生產規模,其交付量和在建量比例有望達到1:3.5至1∶2.5。交付量加快,也使資金周轉加快,從而將成本攤薄。從長遠來看,推進“住宅產業化”無論是社會效益還是經濟效益都是利國利民的好事。
有業內人士認為,當住宅的生產規模擴大到能將成本降至與目前生產方式成本相符的時候,選擇更優的生產方式就會成為主流,到那時,萬科的工廠化生產模式將會被大部分開發商所接受。
目前新里程這兩棟實驗樓尚未進入銷售階段,銷售價格還在擬定中。
新聞背景 建房工業化
1968年起源于日本的住宅產業化,也可稱之為工業化建房。中國的住宅產業化之旅,其實早在90年代中期便已經由政府開始推動起步,但都始終未至成熟。而當前上海住宅產業現代化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住宅生產仍表現為“三低一高”,即“工業化水平低、成套技術集成度低、勞動生產率低、資源消耗高”的特點。工廠化的房屋制造方式,是建筑節能的有效途徑,住宅工廠化制造可節材30%,節能70%,提高工作效率3—4倍。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