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將新建人行道的鋪設標準
新聞提示: 都說蘇州是一座精致的城市,確實,我們可以從一個路牌、一盞路燈等細枝末節領會到蘇州與眾不同的城市氣質。人行道也是城市的一個細節,記者從蘇州市市政公用局了解到,一份“蘇州城區人行道建設研究成果”完成初稿,該項研究分析了蘇州市區人行道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一整套新建人行道的鋪設標準。
在整個城市的道路體系中,人行道不像車行道那樣每天負責承載如潮水般的車流,屬于“配角”地位,而且隨著城市越來越機動化,其空間反而會被機非車輛“侵占”。由蘇州市市政公用局完成的“蘇州城區人行道建設研究成果”旨在盡力扭轉這種人行道功能被弱化的傾向,同時從設計施工與管理等角度予以強化,主張為那些步行的人士創造更好的行走條件,尤其體現對殘障人士的關愛。據了解,該研究報告所提出的理念、標準已經在北環路、火車站地區改造的道路建設中得到實施。
市政公用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蘇州人行道的整體質量與管理水平較好,尤其在園區與高新區,但在老城區仍存在不少問題:由于受用地等因素的限制,部分人行道的有限寬度不足;由于材質、管理、施工等原因,部分人行道也存在著道板松動、面層破裂等質量問題;在人行道的格式花樣上,還存在著不一致、不連貫的現象;有些路段,雖然使用的磚材是高檔的,但是施工質量卻較差。該報告確定了今后蘇州人行道建設的四項目標:安全性、連續性、舒適性、一致性。據了解,該研究報告成果將作為將來我市對人行道建設實施強制性標準的基礎內容。
蘇州老城區內的人行道究竟是何狀態,記者為此特地進行實地觀察,并請參與該項研究的蘇州市政工程設計院的專家加以分析。
現象一:
“狹路相逢”
記者在五卅路沿線看到,這條路東側的人行道寬度非常不一致,靠近南端的一段人行道兩個人都不能并排走。
據專家介紹,人行道的最小有效寬度建議為1.8米,至少可供三個行人(不拎包的情況)并排行走。但是,在蘇州古城區的主次干道上,有些路段的人行道只能走1至2個人。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不外有三:一是古城內的空間尺寸不足,在盡量留足機非車道后,人行道只能“將就瘦身”一下,例如十全街有部分北側人行道非常窄;二是公共設施占據了人行道空間,有些人行道本身就不寬,卻被郵筒、廣告牌等設施以及“樹穴”瓜分有限的寬度,在新的標準中就建議人行道不足4至5米寬的不要設置公共信息亭;三是機非車輛隨意停在人行道上,人行道成了停車場。專家認為,在古城區要想在硬件上進行大幅改動很難,只能通過管理來維護人行道的功能。
現象二:
高一腳低一腳
記者在錦帆路兩側看到,人行道路面的道板絕大多數都是完整的,只是路面不平整,有些道板沉陷下去了。如果是在雨天,腳踏上去難免會滲出污水來。
據專家介紹,蘇州經過 “三縱四橫”的道路改造后,主要道路的人行道質量都非常好,包括人民路、竹輝路、臨頓路等,材質都是花崗巖,施工質量也很好。不過,仍存在著一些未經改造路段、次干道或支路的人行道路面不平整、有凹凸等現象,讓行人走路“高一腳低一腳”。專家告訴記者,人行道的磚材要求并不高,像園區用的透水型混凝土磚便足夠了,既經濟又美觀實用。人行道能否長期保持平整,關鍵在于施工質量與日后的養護,由于以往缺乏嚴格的標準,部分人行道的施工質量往往不如機非車道。一些承建單位在認識上對人行道建設也不夠重視,往
[Page]
往會將人行道建設工程層層轉包,留下了質量隱患。今后可通過統一的標準來約束承建方,不達標準就通不過驗收。
現象三:
花樣雜亂
記者在烏鵲橋路看到,道路兩側的人行道板完全不同。
據專家介紹,從美學的角度來看,城市中相同功能分區的人行道板在風格上應該保持一致,在形狀上還是長方形比較簡潔中看,一般路窄的地方用20厘米乘以10厘米的小長方形,路寬的地方用25厘米乘以12.5厘米的大長方形。目前園區的人行道就幾乎全部是小長方形,不僅看上去簡潔大方,也給人以耐用結實的感覺。據了解,此次研究報告里專門列出供選擇的人行道板圖集庫,供將來新建人行道選擇使用。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