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機械租賃行業調查結果分析
早在20世紀80年代,隨著中國經濟體制市場化的轉軌,國內工程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建筑工程機械租賃業逐漸在中國發展起來,至今已有二十余年。近年來,建筑工程機械租賃業由于能節省施工企業固定資產投入、減少管理環節、降低作業成本和提高企業綜合效益等長處,已成為每個施工企業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憑借,逐漸被人們接受。
而在另一方面,中國的建筑工程機械租賃業還不夠成熟。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建筑設備租用率約占80%左右,在日本建筑設備租用率也在60%左右,而且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經營建筑工程機械租賃業的公司中的大型公司所占有的市場份額很高。在中國,建筑工程中設備的租用率還很低,而且大的租賃公司的影響力比國外還有較大差距。市場秩序和公司管理等仍需進一步規范和引導。
因此,應廣大行業同仁呼吁,剛剛成立的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工程機械租賃分會和一直關注中國建筑工程機械發展的《建筑機械》雜志聯合進行了此次中國建筑工程機械租賃業的調查,希望能給從事和關注建筑工程機械租賃業的同仁們一些有益的幫助。本次調查共發問卷200余份,收回75份,其中有效問卷68份,在此感謝調查中所有支持我們工作的企業和個人。
1企業基本情況
1.1企業類型
如圖1所示,調查涉及的租賃企業中,國有企業有13家,占總數的19.1%;民營企業有36家,占52.9%;中外合資企業有8家,占11.8%,外商獨資的企業有11家,占16.2%。與2004年《建筑機械》作的調查對比,民營成分由30.95%的比例上升到52.9%,外資成分由1.19%上升到16.2%,有了很大提高,與之相比,國有成分則由2004年59.52%的比例下降到現在的19.1%。由此可見,近3年中國的建筑工程機械租賃企業的性質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民營和外資的比例大幅上升,這和中國良好的經濟發展態勢和政策有著密切的關系。
建筑工程機械租賃行業調查結果及分析
圖2顯示,租賃業務占公司總收入30%以下的有22家,占32.4%;占公司總收入30%~40%之間的有8家,占11.8%;占公司總收入50%~79%的有10家,占14.7%;占公司總收入80%~100%的有28家,占了總數的41.2%。由此可見,參與調查的企業有55.9%的企業收入來源主要來自租賃業務,4成以上的企業租賃業務的收入達到8成以上,這與2004年《建筑機械》的調查情況基本相符,3年內變化不大。
建筑工程機械租賃行業調查結果及分析
如圖3所示,在參與調查的企業中,從事租賃業不到5年的有38家,占15.3%;已從業6~10年的有14家,占20.6%;從業11~15年的有13家,占19.1%;從業16年及以上的有3家,占4.4%,可以看出建筑工程機械租賃業在最近5年內呈現了加速發展的勢頭。
建筑工程機械租賃行業調查結果及分析
這些企業按公司的起源分共有4種類型(見圖4),分別是隸屬于施工企業的公司或部門,隸屬制造商的租賃公司,隸屬代理商的租賃公司和專業租賃公司。其中隸屬施工企業的租賃公司有25家,占總數的36.7%;隸屬制造商的租賃公司有11家,占16.1%;隸屬代理商的租賃公司有9家,占13.2%;專業的租賃公司有23家,占33.8%。
建筑工程機械租賃行業調查結果及分析
結合實際訪談的情況可以看到,施工企業的設備管理部門正在向專業化些,逐步分離出來成立專業的租賃公司。一方面是由于國家政策的鼓勵,如對施工企業資質的考核弱化了對設備擁有量的考察,更重要的是企業提高設備利用率和資產管理水平的自身要求。同時有些租賃公司的獨立性也表現得越來越強,對租賃業務的經營不再簡單的是以本企業優先,而是考慮實際情況優先考慮租期較長或利潤率較高的用戶,這些發展都將更有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
[Page]
目前很多廠商正在或準備開展租賃業務,主要目的還是在于促進產品的銷售。這些廠商擁有強大的資金實力和非常好的維修能力,中聯、龍工等公司都陸續開展了融資租賃服務。對廠家來說,租賃并不會沖擊新機的銷售,反而會在利潤率方面得到提升的空間。對用戶來說,廠商租賃最大的好處是維修維護能得到切實的保障,不足是產品的品牌和種類的數量可供選擇的較少。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越來越多的代理商也已經或準備參與到建筑工程機械租賃當中來,吸引他們的是租賃業務比單純銷售更為豐厚的利潤,他們最大的優勢是在過去的經營業務中積累了很好的用戶資源,所以開展租賃業務便成了順理成章和水到渠成的事。也有一些代理商通過以舊換新等方式掌握了一些二手機資源,這些機器經過維修翻新后,部分成為對外租賃的設備,增加了企業獲利的方式。
專業的租賃公司多為民營企業,體制靈活,市場反應快,戰斗力強,是中國建筑工程機械租賃業的生力軍。提到專業租賃公司不能不提到徐州,徐州是中國建筑工程機械租賃最大的集散地,大大小小的租賃公司據說有上千家,總的設備價值在幾十億元,產品涉及門類比較齊全,主要集中在筑養路機械方面。
1.2企業規模
如圖5所示,在調查的68家企業中,總資產在1000萬元以下的有8家,占總數的11.8%,1000萬~5000萬元間的有31家,占45.5%,5001萬~1億元間的有14家,占27.9%;1億元以上的有15家,占22.1%。
建筑工程機械租賃行業調查結果及分析
圖6顯示各企業設備擁有量情況,參與調查的企業中,可租賃設備在50臺以下的企業有28家,占企業總數的41.2%;50~100臺之間的有24家,占35.3%;有101~200臺設備的有24家企業,占11.8%;有201~500臺設備的有5家,占7.4%;有500臺以上設備的有3家,占4.4%。
建筑工程機械租賃行業調查結果及分析
企業注冊資金方面,如圖7所示,在500萬元以下有17家,占總數的25%;在500萬~1500萬元間的有22家,占32.4%;1501萬~3000萬元間的有14家,占20.6%;3001萬~1億元間的有10家,占14.7%;1億元以上的企業有5家,占7.4%。由以上調查結果可以看出,近8成的企業設備的保有量在100臺以下,注冊資金不足3000萬元,這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市場上的主力軍還是中小型企業,由于企業的規模普遍偏小,市場表現的比較散、亂,不按規則出牌的現象比比皆是,也說明了中國的建筑工程機械租賃業需要規模較大的企業引領行業健康的發展。
建筑工程機械租賃行業調查結果及分析
[Page]
被調查的企業中,員工人數在50人以下的有11家,占16.2%;50~100人的有12家,占17.6%;101~200人的有22家,占32.4%;200人以上的有23家,占33.8%,如圖8。
建筑工程機械租賃行業調查結果及分析
各企業年營業額情況見圖9。在500萬以下的有6家,占8.8%;500萬~1000萬之間的有12家,占17.6%;在1001萬~3000萬之間的有19家,占27.9%;在3001萬~1億之間的有6家,占13.2%;1億以上的有22家,占32.3%。這兩項指標與實際了解的情況略有偏差,主要是由于部分隸屬于施工企業或代理商的租賃公司把非租賃業務的數據也算進來,夸大了員工和營業額的數量。
2企業經營情況
2.1企業業務范圍
建筑工程機械租賃行業調查結果及分析
如圖10所示,所調查的租賃企業中經營業務涉及塔式起重機的最多,有32家,占總數的47.1%,接近半數。涉及工程起重機業務的有16家,占23.5%;涉及混凝土機械的有17家,占25%;涉及路面機械的有18家,占26.5%;涉及土方機械的有16家,占23.5%;涉及壓實機械的有11家,占16.2%;涉及高空作業設備的有15家,占22.1%,涉及樁工機械的有5家,占7.4%,另外還有10家企業涉及其他設備,占14.7%。這樣的格局與租賃企業的形成背景不無關系,國內早期的租賃公司很多是隸屬于建筑施工企業或從這些企業中脫離出來的,所以在混凝土機械、高空作業設備,特別是塔式起重機方面涉及到的比較多;路面機械涉及的比例也比較高,而且從事這方面業務的多為民營企業,這可能與公路施工很少需要墊資從而設備租賃回款壓力小有關;土方機械和壓實機械由于其通用性強,也頗受市場和租賃公司的青睞。
建筑工程機械租賃行業調查結果及分析
圖11顯示,企業業務范圍涉及地域只在企業所在及周邊區域的有46家,占67.6%;涉及全國范圍的有22家,占32.4%。這是由于有些設備如工程起重機等本身就是可移動的,一些路面機械及土方機械的運輸隨著現代物流及運輸工具的發展運輸也變得比較方便,業務涉及全國范圍的租賃企業越來越多。如徐州很多設備資源都是通過輻射全國的市場來消化的。
建筑工程機械租賃行業調查結果及分析
[Page]
2.2企業的客戶
客戶對象涉及到國有施工企業的有43家租賃企業,占總數的63.2%;涉及到民營施工企業的有40家,占58.8%;涉及到個體施工企業的有28家,占41.2%;涉及到個體用戶的有15家,占22.1%,見圖12。調查中同時了解到,隨著建筑工程機械租賃業的發展和租賃觀念被人們普遍的認識和接受,建筑工程機械的租賃已不僅涉及施工企業,而且逐步滲入到市政、農林、環保等領域。尋找客戶的方式情況見圖13,通過銷售人員銷售的有42家,占61.8%;通過原有關系網的有39家,占57.3%;通過網絡的有8家,占11.8%;通過廣告的有17家,占25%;通過投標形式的有16家,占23.5%;委托他人經營的有4家,占5.9%。可以看到通過銷售人員銷售和利用原有關系網是主要的營銷渠道,而通過廣告宣傳和招投標方式租賃業務的開展同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網絡和委托他人經營也慢慢被人接受,有了一定比例。2.3企業發展戰略在所參與調查的企業中,有13家企業有并購計劃,占19.1%;有25家企業有并購的打算但還在等時機成熟,占了36.8%;沒有并購計劃的有30家,占44.1%(見圖14)。
建筑工程機械租賃行業調查結果及分析
建筑工程機械租賃行業調查結果及分析
各企業戰略投資計劃見圖15。51家企業計劃加大投資購置更多的設備,占總數的75%;有2家企業計劃維持現狀,占2.9%;有5家企業計劃減少投資,占7.4%。
可以看出,大多數的企業在戰略上明確地表示要進行擴張,表示有并購計劃的也占一半以上。在企業擴張和并購的過程中,市場競爭的優勝劣汰不可避免,一部分企業會逐漸做大做強,另外一部分競爭力弱的企業將退出這個行業,最終可能會形成如國外工程租賃行業一樣以大型企業為主的格局。
建筑工程機械租賃行業調查結果及分析
圖16顯示了各企業未來的投資計劃情況,投資額計劃在100萬以下的有4家,占5.9%;投資額計劃在100萬~500萬元之間的有34家,占50%;投資額計劃在501萬~1000萬元之間的有14家,占20.6%;1000萬元以上的有18家,占了14.7%。
二手機業務是租賃業的下游產業,中國市場對二手設備的需求量很大,而目前中國的二手市場還不夠完善和成熟。完善的二手設備退出機制是保障租賃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備因素,租賃公司也是二手機市場的重要影響者。調查中,有32家企業表示已經或計劃要從事二手機業務,占總數的47.1%,接近一半;而另外36家則表示沒有這樣的計劃,占52.9%,如圖17所示。
建筑工程機械租賃行業調查結果及分析
[Page]
3行業環境
3.1制約因素
對于限制租賃業發展的問題,選擇最多的是回款問題(見圖18),共有45家企業,占66.2%;其次是人力資源不足和不正當競爭的問題,分別有23家企業選擇,占33.8%;另外選擇政策、法規還有待完善的有15家,占22.1%;選擇設備安全和設備維護維修的各有11家,占16.2%;選擇資金短缺的有9家,占13.2%;選擇地域保護的有8家,占11.8%;選擇業務銷售的有7家,占10.3%;選擇設備運輸的有4家,占5.9%。回款仍是多數租賃企業的難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市場不夠規范,法律法規還有待于完善。中國現行的法律法規對租賃糾紛按一般的民事案件處理,約束力較弱,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制定行業標準并切實貫徹實行已成為當務之急。租賃人才的缺乏也是目前租賃業中存在的普遍問題,租賃業發展到今天,已經發展成為涉及到金融、稅收、法律、各種專業知識的知識密3.2行業信心度如圖19所示,在對于2008年租金的預測中,有15家企業選擇了增長超過10%,占22.1%;18家企業選擇了增長在1%~10%之間,占26.5%;10家企業認為不會有變化,占14.7%;認為會下降在1%~10%的有20家,占29.4%;認為下降會大于10%的有5家,占7.4%。預測上升和下降的不是很統一,一方面是由于隨著建筑工程機械租賃業發展的成熟和規范,利潤率日趨合理和穩定,不再會有特別大的波動,另一方面因機種和區域的差異而不同。整體來講,對租金的預計還是以小幅振蕩為主,以上升為主。
建筑工程機械租賃行業調查結果及分析
在調查中,有56家企業對建筑工程機械的租賃行業表示樂觀(見圖20),認為2008年中國的建筑工程機械租賃業市場會進一步增長的占82.3%;認為會下降的有8家企業,占11.8%;另外還有4家企業認為2008年基本會與2007年的市場持平,占5.9%。對于建筑工程機械租賃業發展趨勢的認識,有51家企業認為這是發展的必然,占75%;21家企業認為還需要一段時間的整合,占了30.9%;4家企業認為已經很成熟了,占5.9%;只有1家企業認為不會有太好的前景,占1.5%。
縱觀整個調查報告的結果,我們可以看出,與2004年相比中國的建筑工程機械租賃業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尤其是在企業構成性質方面“國退民進”的現象較為明顯。雖然行業中諸如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回款率低、人力資源匱乏等老問題依然是困擾企業發展的主要問題,但是參與調查的企業中有82.3%的企業對行業發展前景表示樂觀,這讓我們看到中國建筑工程機械租賃業廣闊的發展前景。然而,中國的建筑工程機械租賃業要想進一步健康有序地發展,還需要業內人士的不懈努力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剛剛誕生的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租賃分會可謂是順應時代要求,應運而生,將竭誠為行業服務。《建筑機械》雜志也將一如既往地繼續關注建筑工程機械租賃業的發展。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