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工重型又好又快邁上世界級創新征程
從全國最大的工程機械產業集群基地——徐州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截止到2007年11月30日,徐工集團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銷售收入突破百億,銷量跨越萬臺,利潤創10億,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71%、42.8%和98%,成為中國工程機械千余家單個企業中首家過百億企業。至此,在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僅徐工集團下屬公司徐工重型一家企業的規模,就已超出國內其它任何名聲赫赫的集團。
這個1999年還瀕臨破產、極度困難的企業,通過堅持不懈地走科學發展之路,充分發揮匯聚行業最全面人才的優勢,全力推進自主技術積累,度過了艱難的變革期和奮進的發展期。七年來,公司生產面積擴大2.6倍,收入規模增長33倍,人均收入增長7.6倍,企業資產增加3倍,國內外市場占有率分別達到55%和25%,獲取了讓業界矚目的增長優勢。產品由原來最大只有50噸起重機,發展到300噸全路面起重機、450噸履帶吊、68米消防車、泵車系列化,形成產業寬度和縱深同步拓展的“一強二壯三精品”產業集群。核心技術連續實現了“超起裝置、底盤懸架”等重大突破,填補了國內多項空白,七年間共獲得機械工業科技進步獎五項,被政府認定的高新產品數量已增長10倍多,銷售貢獻率高達60%,超過發達國家水平。海外市場從一片空白,到銷量和收入連續三年平均呈2倍增長,謀取市場最大增量同時,以產品卓越的市場吸引力,顛覆了國際同行幾十年一貫的產品發展路線,構建形成與歐美日產品、市場競爭的全新局面。企業整體實現了收入增幅大于產量增幅,利潤增幅大于收入增幅的又好又快發展,有力拉動了中國起重機民族產業國際化和世界級進程。
乘著十七大東風,在徐工集團王民董事長“立足核心事業,轉變發展觀念和增長方式”的總體部署下,2007年徐工重型全面進入創業創新發展新時期。徐工集團副總經理、重型張玉純總經理鄭重敲定兩大發展方針:“科技創新、自主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以人為本、延攬人才是企業做大做強的核心”,全速系統化推動企業大發展進程,在市場、產品、技術、管理、人才等各個方面大量創新舉措,企業內涵式可持續成長與企業規模發展速度得以同步提升。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差異化、大型化、高端化
主機差異化結構優勢突顯:8噸-100噸級起重機以30余項不易被模仿的差異性技術特點在各線市場占據主動。百噸級以上移動式起重機實現了產業化發展,成為行業唯一被政府認定的高科技產業化項目,有效狙擊了國際同類產品進入中國本土;兩翼大噸級、高米數產品向大型化、高端化市場均衡延伸,履帶起重機6種規模產品市場銷量增長的同時,300噸以上產品接連在“嫦娥”西昌衛星發射塔吊裝等多個大型工程中表現優異,48米以上泵車在曹妃甸7400立方泵送項目中,創下行業連續泵送100小時的最高紀錄。以68米“亞洲第一高”為首的舉高消防車產業領軍形象全面確立,國內六十米以上完全依賴進口的格局被打破。
創新成果持續集聚:“積累、集成、標準”
徐工重型整合升級企業已有和不斷新增的原始創新,以集成創新的方法推出成果,并快速向“銷售標準的一流企業轉變”:以“大型臂架類裝備應用科學”為核心,在結構分析、動力配置和液壓工程上完成了6項基礎技術深度研究,全部應用到500噸全路面起重機、650噸履帶吊和56米泵車等十余項超大型工程裝備的研發上;快速推出217項新品和改型產品,始終擁有和保持優秀的市場競爭力;加快技術對制造系統的滲透和升級。瞄準工藝重點、工序難點和品質節點,以產業標準化為主線,推行了18項工藝創新,11項工藝改進和4個工藝管理項目,持續提升了企業整體競爭力。
整體運營持續提升:“高質、高效、低耗”
徐工重型創新管理模式,從整個運作鏈的角度均衡考慮質量、成本、效率三者的關系,全面展開三個層級四大運營板塊的管理評審,整改了70余項管理運營問題,創出市場看板管理、渠道經銷、專供備件運作模式、運行戰略薪酬分配方法等一系列新的管理手段,從戰略把控和細節管理兩個層面,提高了整體運營水平。通過建立規模制造的經濟批量等多項指標模型,使新完工的3.5萬平方米大噸位裝配、結構、涂裝三大技改項目快速融入制造體系,構建起小批量、多品種柔性化制造平臺;整合服務、信息、人員等戰略資源,加強與SSAB瑞典、奔馳公司等國內外高端供應商、代理商的深度聯合,逐步打造獨具競爭力的運營體系。
面對即將到來的2008年,徐工集團副總經理、重型張玉純總經理表示,企業將全速搶抓這個中國機械裝備崛起的關鍵戰略機遇期,科技創新,以人為本,推動員工生活品質有更大改善,實現企業又好又快發展:“確保2010年企業經營規模再翻一番,走向全球行業第一。”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