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文波接受鳳凰衛視采訪首談寶馬展事件
三一的成功得益于創新的勇氣
11月22日,三一集團執行總裁向文波在接受鳳凰衛視《財智全攻略》記者采訪時,首度公開談起三一在寶馬展撤展時出現的66米泵車臂架事件引起的風波。對這一曾經被少數媒體一度熱炒的事件,向文波瀟灑地一揚手,將其比喻為“主角出場前的熱身”,并感謝競爭伙伴和部分媒體的關注,使三一66米泵車廣為人知。
向文波與記者的對話從寶馬展風波切入,深入談到創新的責任與風險、競爭環境等問題。
66米泵車帶動技術升級行業發展
鳳凰衛視:三一為什么開發66米世界最長臂架泵車?
向文波:首先是實用價值大,泵車臂架越長,其作業范圍就更大。其次是推動了產品技術的升級換代。開發世界臂架最長的泵車,要面臨很多技術問題,比如臂架的防裂和抗震、整車的減重等等,而這些難題得到解決,能帶動整個技術的進步。第三是有利于企業形象宣傳。66米泵車是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例,更能說明三一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第四,作為一個概念性產品,66米泵車具有前瞻性,推動和帶動了行業的發展。
鳳凰衛視:有業內人士稱,泵車的合理臂長是37米至48米,于是有人質疑66米泵車實用價值,認為這是一種商業炒作。
向文波:高端或尖端產品的市場需求量較小,但并不代表沒有需求。這里有一個合理性價比的問題,就相當于高檔小車,雖然大眾需要的是二三十萬的小車,但不能說上千萬的高檔小車就沒有價值。
寶馬展事件是主角登場前的熱身
鳳凰衛視: 66米泵車今年4月在德國寶馬展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但也發生了一點小意外。
向文波:兩年一次的德國寶馬展是工程機械行業全球性的盛會和競技臺,世界上一些有規模的廠商都會利用這一展會來展示自己的技術。三一推出的66米泵車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長臂架泵車,在展會上獲得了很好的推介效果和同行的高度贊譽。撤展時發生的小意外,是由于操作人員操作不當致使臂架砸在駕駛室某些方面。原本一件很小的事,卻被有些業內人士故意炒作,引發了一場不小的風波。
鳳凰衛視:您聽到這個消息的第一反應是什么?
向文波:發生這件事情的時候我并不在現場,得知這個消息我也感到很意外,這超出了常規,如果說在使用過程中臂架斷還有可能,因為它有負載,但參展完全沒有負載,是空動作。
鳳凰衛視:這件事引起了一場很大的風波,參與者有媒體、業內人士和你們的競爭對手,你怎么看待這場風波?
向文波:一開始確實感到有壓力,很多人在談這個事,也有人在渲染這件事,把它夸大,甚至說破壞了“中國制造”在國際上的形象,給“中國制造”抹了黑。但我們很清楚,三一66米泵車的開發是成功的。所以在公司討論這一事件時,我說,讓大家先炒,就把它作為主角出場前的熱身,讓大家都來關注三一66米泵車。事實上,之后我們進行的全球巡展,反而達到了更好的宣傳效果。
鳳凰衛視:當時有一個比較刺耳的聲音,說三一在搞“大躍進”。
向文波:三一成功的秘訣就是敢為人先、大膽的創新,所以三一創造了很多“世界第一”,這些“第一”引領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但是,把三一的創新扣上“大躍進”的帽子是不妥當的。“大躍進”盡管追求高速度,卻是違反科學規律的,而三一的創新是建立在嚴謹的科學探索和長期的技術攻關基礎之上的。
鳳凰衛視:寶馬展事件對于三一的意義是什么?
向文波:如果這一事件一開始就是我們策劃的,那就成了一個很好的事件營銷,遺憾的是我們并沒有這么聰明。但這一偶然發生的事件卻使得三一66米泵車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這才有了之后一系列的策劃,包括全球巡展。從長遠來講,它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就是如何開發出操作簡單化的“傻瓜式”泵車,這向研發部門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
創新需要一種寬容的環境
鳳凰衛視:在巡展過程中,你們的員工把66米泵車媒體報道復印出來發給客戶,其中包括那些負面報道,為什么這樣呢?
向文波:當時我們的一些競爭伙伴把這些報紙買下來,分送到客戶手上,一時間“洛陽紙貴”,街頭上買不到這些報紙。這些報道大都是先褒后貶,就是先肯定66米泵車的開發難度和技術成就,然后再扣上一些帽子。現在來看,過去負面的影響某種意義上來講,變成了正面的評價,可能比我們“王婆賣瓜自賣自夸”要好一些。
鳳凰衛視:有句話說,“年輕人犯錯,上帝都會原諒”,對三一這樣年輕的企業也應該如此。你認為外界應該怎樣看待企業在創新過程中出現的失誤和挫折?
向文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話題。中央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要從“中國制造”成為“中國創造”。但創新需要一個很好的氛圍、文化,這里面就有一個寬容失誤的態度。
這次風波值得我們反思。一是媒體的反應。這些媒體都是重要級,觀點有一定代表性。雖然三一66米泵車開發是成功的,但這場風波折射出我們國民對創新失敗的態度。這種態度、氛圍是不利于創新的,社會應以包容的心態來對待創新過程中的失敗。第二,媒體不應該給創新帶來壓力,而應該成為創新的動力。對于這種事件,媒體應更多地予以積極的鼓勵,而不是從消極的層面去報道,更不應該杜撰或把事情夸大。三一已經生產出了世界最長臂架泵車,已經成為了中國第一品牌,已經成為了世界級混凝土機械制造商,在創造新高度的時候,即使栽了,也是一個光榮的事情。而有些媒體在這個過程中夸大事實,是不負責任的,對中國制造并沒有好處。
[Page]
創新要革除“自不如人”的心理
鳳凰衛視:三一是行業龍頭企業,怎樣看待自主創新?
向文波:創新首先要有自信。中國在很多領域并不是沒有實力,而是沒有自信。劉翔在一個中國人不太可能取勝的領域內拿到了冠軍,他說“中國有我,亞洲有我”,這種豪邁、這種自信值得我們做企業的好好學習。中國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都是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只是在近一百年落后了,而這一百年的痛苦,卻讓很多人失去了自信。創新首先要革除“自不如人”的心理。
三一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創新的勇氣。我們在進入這個行業的時候,國內只有兩家國有企業做這個產品,采取的都是與國外合作方式。這種合作有兩個問題,第一,人家并沒有把真正的核心技術轉讓給我們,每生產一臺產品,都要用高昂的成本從外國合作伙伴那里進口、引進技術。實際上,交易的過程就是利潤轉移的過程,這種企業做得很辛苦卻沒有賺到錢。第二,人家并沒有把適合中國市場需要的產品和技術轉讓給我們。
三一的自主創新解決了核心技術問題,同時研制出適合中國市場的高壓力、大排量混凝土輸送泵,這使得三一在很短的時期內成為了中國第一品牌,由此樹立了自主創新的信心,創造了很多的世界第一。
其次,創新要有承受失敗的能力和勇氣。所有的創新都存在巨大的風險,企業內部要樹立鼓勵創新的文化。改革開放初期,小平同志提出“摸著石頭過河”,三一文化提倡“寬容失誤,不許重錯”,就體現了這種精神。
對于中國制造業來講,創新更重要,一是整個行業升級換代的需要,二是提升整個行業創造價值的需要。“中國制造”在很多人看來是低價值、低質量,要改變這種形象必須加大創新的力度。另外,“中國制造”要趕超別人,要充分利用后發優勢,也需要創新。
良好的競爭環境是行業發展基礎
鳳凰衛視:如果這次風波發生在體育比賽中,你怎樣看待同一起跑線上競爭對手的反應?
向文波:體育競技是在一個公認的規則基礎上的平等競賽,每個運動員想要做的是怎樣讓自己跑得更快,而周圍的人不應該把別人絆倒。正常的商業競爭應該也是這樣,競爭的最高境界是合作。中國人對于商業競爭的一些傳統概念是不太正確的,比如“商場如戰場”,拼個你死我活。但我認為商業應該是合作的關系。一個好的競爭環境是行業發展的基礎,也是企業利潤最大化的基礎。只有制定好的競爭規則,創造好的競爭環境,大家才能拿到最好的成績。
鳳凰衛視:中國工程機械與發達國家相比,情況怎樣?
向文波:寶馬展上,三一66米泵車確實給國際同行很大的震動,過去這個領域一直是德國企業的天下,所以德國政府讓他們的行業機構提出報告,分析他們在這個行業中的國際地位與競爭優勢。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工程機械是有比較優勢的。第一、在中國裝備制造領域,工程機械是目前最接近國際水平的行業;第二,中國工程機械出口大于進口,且呈快速增長趨勢,貿易順差迅速擴大,反映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國際競爭力。第三,中國的工程機械行業是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行業,現在很多國外工程機械產品根本進不了中國市場,如裝載機、混凝土機械、汽車起重機、推土機、平地機等。
在研發方面,中國的工程機械產品具有很大的優勢。首先,工程機械在西方是夕陽產業,但在中國是朝陽產業,因為中國大規模發展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的裝備。第二,從產業情況來看,中國有一流的人才從事工程機械研發,有豐富的低成本勞動力。三一就有2000多人的研發團隊,這在國外同規模的企業中是不可能的。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