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甘肅水泥價格聯動引發的思考
飽受低價和賒銷之害的甘肅部分骨干水泥企業,在今年建筑市場旺季來臨之前,醞釀了一場旨在遏制低價之亂的聯合行動:成立聯合銷售協調機構,統一銷售,統一價格,停止賒銷。蘭州、白銀等甘肅中部市場水泥價格因此每噸上漲10元到30元不等。
甘肅水泥行業歷史上這次最強勁的價格聯合行動,不僅引發了下游產業的連鎖反應,同時也再次向社會暴露了甘肅水泥市場由來已久的矛盾和問題。
低價困擾甘肅水泥業
去歲以來,甘肅水泥業和全國水泥市場形成了冰火兩重天的不同景象。全國水泥產量高速增長,產品銷售收入、利潤等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再創新高,但甘肅去年水泥各項指標在全國排名靠后,利潤下降幅度超過50%,而同期全國水泥利潤則增長104%以上。今年頭3個月,甘肅水泥業更是虧損1000多萬元,能夠正常生產的企業由原來的123家減少到67家。尤其是水泥企業最集中的蘭州、白銀兩市,40多家水泥企業大多經濟運行質量低下,效益很差,生產經營舉步維艱,如果不是國家資源綜合利用返還增值稅的優惠政策保底,好多企業可能年年虧損。
是什么原因造成甘肅尤其是甘肅中部水泥企業這種低迷不振的困境呢?
首先是水泥價格太低。蘭州、白銀等地區水泥價格長期處于全國最低位,從1999年至今的近10年中,每噸水泥價格一路下滑了100元左右,到去年年底,個別廠家32.5級普通硅酸鹽水泥的出廠價每噸甚至跌破160元。去年蘭州市區的水泥價格平均每噸只有250元左右,排名已跌至全國省會城市的最后一名,比新疆、四川等省區平均每噸低100元左右,比陜西、寧夏等地也要低60元至70元。今年年初,甘肅中部地區,32.5級普通硅酸鹽水泥出廠價基本在每噸200元左右,42.5級普通硅酸鹽水泥每噸在230元左右徘徊。
與低價形成對比的是,去年至今,影響水泥生產的煤、電、油、運及原材料等要素價格持續上漲,攤到每噸水泥中,成本大約增加13.8元左右。
為了化解成本上升和資金短缺的壓力,更為了爭奪市場份額,不少企業不僅競相壓價,而且競相賒銷掛賬。
賒銷,這一附著在混亂的建筑市場“溫床”上的“毒瘤”,已經害死了一部分建材企業,而且仍在嚴重危害著甘肅水泥行業的健康運行。據業內人士透露,現在的建筑開發商大多自有資金不足,采取的幾乎都是大包干的形式,把工程承包給可以“墊資”的施工企業。在甘肅能夠墊起上千萬元資金的建筑企業寥寥無幾,于是,這些企業在攬到工程后,又把大量“墊資”任務轉嫁給建材企業。開發商前期靠工程隊和建材企業“墊資”,中間靠銀行貸款,后期靠個人按揭貸款和拖欠農民工工資,就完成了幾千萬元甚至上億元的項目。這些項目在建時,一分錢也要不來,即使項目完工了,三四年要不來錢也是常事。甘肅白銀一家水泥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給蘭州市某開發企業墊資蓋起了兩棟樓,如今業主入住都3年了,可回款率還不到50%。有關統計資料顯示,截至今年年初,甘肅全省水泥應收賬款已達8億多元,僅蘭州、白銀兩地,這一數字就達到4.5億元左右。
結構失衡是主要原因
近年來,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成為國家宏觀調控的主要著眼點,去年3月《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的通知》頒布,對鋼鐵、水泥等10個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有了明確的政策導向。但是,甘肅省水泥行業是否產能過剩?隨著以低價和賒銷為表現形式的無序競爭的加劇,這一問題再次引起業內人士的爭議。
記者以為,甘肅水泥目前尚談不上產能過剩,導致目前混亂狀況的主要原因是結構問題。
首先,水泥行業經濟運行與固定資產投資密切相關。據專家們估算,每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約帶動1.8萬噸水泥的消費。
甘肅這幾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一直穩定在15%左右。2005年,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72億元,增長15.3%;2006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1000億元,達到1020元,增長16.5%。理論上講,僅去年甘肅消費水泥應在1800萬噸以上。但截至去年年底,甘肅水泥理論產能也就1900萬噸,實際產量僅1400萬噸左右。其次,近幾年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甘肅水泥需求量也一直在增長。甘肅東南部和西部地區,由于重點工程較多,在建筑市場的高峰期,甚至會出現水泥供不應求的局面,價格也自然水漲船高。即使在產量最大、競爭最激烈的中部地區,每年水泥生產企業也少有存貨,只不過由于無序競爭有市無價罷了。
導致甘肅水泥低價之亂的根本原因,在于結構問題。雖然近幾年,在以祁連山水泥集團股份公司為主的大企業的強力推動下,甘肅水泥在結構調整、戰略重組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但應該承認,甘肅水泥業總體發展仍顯緩慢,水泥業多年積累的一些深層次矛盾無法得到很好解決。工藝設備落后,技術含量低,能耗偏高,污染嚴重;“小、散、亂”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水泥企業平均規模僅16.6萬噸;省內至今沒有日產4000噸級以上新型干法生產線,目前僅有3條日產2000噸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日產700噸及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的產能僅有770萬噸,占全省水泥總產能的40%左右。
產品和企業結構的不合理,導致水泥市場無序競爭嚴重,水泥企業普遍效益低下。
價格聯動有喜有憂
正因為水泥市場和建筑市場很不規范,所以近幾年甘肅水泥銷售完全喪失尊嚴,處境極為悲哀。正如一位水泥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的那樣:“追討欠款讓人崩潰,開發客戶常常喝醉,點頭哈腰就差下跪,身心交瘁無處流淚……”為了扭轉這種尷尬和被動局面,共同抵制惡意拖欠和競相壓價,從今年3月中旬起,蘭州市場以祁連山水泥集團股份公司為首,白銀市場以壽鹿山水泥公司和王峴水泥廠為首,發起成立了區域市場主要水泥企業聯合銷售協調機構,制訂了自律公約,采取強有力的約束和保證措施,統一銷售,統一價格,停止賒銷,清理舊欠。主要水泥企業價格聯動機制的形成,堪稱甘肅水泥市場觀念的一次革命,是水泥企業由傳統簡單漲跌的銷售模式向現代市場營銷的轉變,是狹隘的敵對式無序競爭向理性的競合關系的轉變。價格聯動機制的形成,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水泥價格實現恢復性增長,一大部分傳統的水泥大用戶一時間出現了水泥供應緊張乃至斷貨的局面。在此形勢下,下游的商品混凝土行業立即作出聯動調整,蘭州市混凝土協會出臺有關文件,加強行業自律,并向所屬企業發布了建筑市場“老賴”的黑名單,要求停止賒銷,加大清欠力度。
然而,價格聯動也引發了一些讓人憂慮的新問題。隨著骨干水泥企業停止賒銷,上調價格,給部分小水泥企業騰出了生存空間,這勢必延緩結構調整的步伐;同時,據反映,個別小水泥乘機以低價賒銷的手段,搶占多年無法進入的商品混凝土市場。以前高層建筑均采用商品混凝土,而商品混凝土一律選用新型干法水泥,現在小水泥進入高層建筑市場,這難免給建筑工程質量帶來隱患。這些問題都要求政府進一步加大市場監管的力度。
發展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甘肅水泥市場之亂由來已久,價格聯動只能暫時緩解這一問題,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要徹底解決問題,還要靠加快發展,進一步調整結構來實現。
甘肅現在新型干法水泥產量尚不到水泥總產量的一半,甘肅建材“十一五”規劃要求,到2010年,新型干法水泥達到55%.然而,到目前為止,省內可以看得見的新型干法水泥項目為數寥寥。由于種種原因,企業組織結構的調整也進展緩慢。尤其重要的是,現有新型干法企業有相當一部分內部管理水平、技術水平處于一個較低的檔次,像設備運轉率、臺時產量,還有煤、電消耗等指標與全國先進水平相比,差得很遠。所有這些,都應當引起政府、行業和相關水泥企業的高度重視。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