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分析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發展現狀
今年,我國工程機械全行業累計銷售額預計突破2000億元人民幣,創匯額度將近或超過80億美元,但目前絕大部分產品在國際主流市場上仍處于二、三流產品的地位,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明顯。行業如何騰飛?專家細說--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將于本月底在山東省濟寧市召開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三屆三次理事會暨第六屆中國工程機械發展高層論壇,論壇的中心議題是"走國際化道路,構建持續穩定發展的工程機械行業"。就此話題,記者近日采訪了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秘書長俞琚。
現狀:有喜有憂
據俞琚介紹,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目前已經初具規模。各種各樣的設備生產及零部件加工已滿足國內外一般市場需求,有8種型號品牌的裝載機、2種型號品牌的推土機、2種型號品牌的混凝土泵和 2種手動搬運車獲得了"中國名牌"稱號。在2006年1600多億元銷售額的基礎上,今年全行業累計銷售額預計突破2000億元人民幣,各種類型的產品出口到世界197個國家和地區,創匯額度預計超過80億美元,比 2006年50億美元的創匯數量增長了70%,產品出口量約占全行業銷售總量的25%,而這種勢頭仍在繼續上漲。明年,極有可能突破100億美元。
盡管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俞琚坦言:"由于我國眾多的生產廠家至今沒有掌握當今世界工程機械制造領域里最先進的核心技術,如挖掘機等設備里必不可少的大流量泵、閥、缸、變速箱、過橋等產品的精密制造技術和熱處理技術,使絕大部分甚至全部產品在國際主流市場上處于二、三流產品的地位,價格僅為世界一流產品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同時,國際大牌公司出于各種利益考慮,很少在我國開展OEM加工業務,使我國企業沒有機會接觸國際名牌產品零部件的生產過程。另外,我國廠商的營銷水平較低,缺乏既會制定營銷策略又懂國際市場規則的人才,自然無法與國際名牌企業已經編織好的全球化營銷網絡和服務體系相抗衡。盡管我們的產品出口到了197個國家和地區,創匯額度將近或超過80億美元,但產品的銷售地基本都是拉美、東南亞、非洲等地的國家,與日本企業生產的各類工程機械每年出口量為全國總產量的60%,韓國為70%,美國和德國差不多為50%相比,我們的差距顯而易見。"
對策:取長補短
如何才能縮短甚至消除與發達國家工程機械行業之間的差距?俞琚認為,只有繼續開放,大膽地參與國際競爭,同時認真學習,取長補短,才能解決上述問題。據悉,由于我國的工程機械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質量可靠,還是受到了許多代理商的青睞。同時,中國許多企業家也深知出口業務不易發生拖欠資金現象,并且回款周期短,產品售價比國內 還略高一些,外加產品大部分出口到第三世界國家,沒有遇到反傾銷或非關稅壁壘以外的障礙,也非常愿意做出口生意。
在這種情況下,俞琚希望,有理想、有抱負、有實力的企業,在進一步擴大已經形成的市場份額,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過程中,向世界知名企業學習,從產品研發到外觀設計及企業管理都要學。等發展到了一定程度時,還可以靠市場買技術、買人才。一旦某個企業年銷售收入達到300億元人民幣,只要留出5%,也就是15億元的資金搞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開發,就一定會有起色。另外,要逐步提高知識產權保護、節能減排環保、國際體系認證等方面的意識,只有彌補了這些不足,中國的產品才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國際市場上。為此,在本月底舉行的中國工程機械發展高層論壇上,該協會提出"走國際化道路,構建持續穩定發展的工程機械行業"的口號。這樣做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號召業內骨干企業,努力實現市場國際化、制造國際化,品牌國際化,通過這 "三化",逐步進入乃至占領國際主流市場。同時,利用一切資源優勢,加緊解決核心技術問題,力爭利用5年-10年時間,解決國產泵、閥、缸、熱處理等工藝的落后問題。一旦這些技術有所突破,再有10年-20年的時間,中國將有可能出現世界一流的品牌企業和一流的工程機械產品。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