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不回城!缺工再升級?農民工可太難了
日前,人社部發布2020年第四季度全國招聘大于求職“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與混凝土密切相關的木工程技術人員、鋼筋工、砌筑工以及裝飾裝修工名列其中。而這些勞動力密集型的工種的主體就是農民工。
據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在2020年的農民工總數為28560萬人,下降了517萬人,同比下滑1.8%,近年來,基建速度加快,用工缺口也相應拉大。
隨著春運的臨近,許多地方也相繼發布一些補貼政策,號召“非必要不返鄉”和“就地過年”。不少原本準備回家過年的外鄉打工人相繼退票,準備相應防疫號召。
但是卻有一部分打工人表示:雖然現在不能回,但是只要回去了,那么就不會再回城。因此有網友調侃,你有“非必要,不返鄉”,咱有“非必要,不回城”。在外務工本來是農民工主要的經濟的來源,但為什么現在說“非必要,不回城”?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小編分析了一下,簡單有這幾點:
第一點原因自然要說到學歷和技術了。
信息時代的到來讓很多工廠開始轉型,由之前的純手工模式生產經營轉變為技術流和新生產線模式,這個時候老一輩的農民工就吃了沒文化的虧,因為很多新設備不僅需要大量的操作記憶,還需要掌握各種說明,這樣的話,年輕一代的農民工還可以接受這些繁瑣的工作流程,但老一輩的農民工就會被卡死在這些流程里。
此外,隨著全民學歷的普遍提高,很多招工企業也開始提高學歷門檻,雖然每一家招工單位的學歷限制條件不一樣,但總的來說,還是有很多農民工被擋到用人單位的大門外邊。
第二點原因是智能化取代勞動力。
就拿家庭使用電器來來說,很多家庭已經有掃地機器人和洗碗機的存在,這些家用電器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節省時間和精力,而且也會解放人們的雙手。
因此,現代科技的普及會讓很多從事家政行業的農民工下崗,尤其在工廠里,當生產線都換成設備智能化時,那么不僅會節約很大一筆勞力費,而且還不會擔心人工糾紛和人員安全隱患,那么,會有更多老板選擇智能化生產模式,而農民工只能被智能化工廠淘汰。
第三點原因是經濟市場競爭壓力變大,企業利潤變小。
改革開放已經如火如荼開展了四十年了,在這四十年里,我們的發展速度非常快,但發展過速也會帶來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一塊經濟蛋糕需要很多企業一起分享,那么到頭來每個人會分到的經濟蛋糕比較小。
而且隨著時間越長,市場也會越來越飽和,在這種情況下,那些中小企業能翻到的蛋糕就越來越少,因此為了節省人力成本,更多的中小企業不敢擴招工人,只能有所保留。那么最后,留給農民工的工作名額就更少了。
第四點原因就是產業結構有所調整。
我們的三大產業中,以工業為代表的第二大產業最為突出,但是由于經濟結構整體面臨轉型,第三產業也在不斷異軍突起。
因此工業、建筑業的發展進度也在不斷變緩,很多城市的施工用地都在面臨停工、停產的狀態,而一旦停工,就會造成工人下崗、機器停止操作的后果,這樣會有一部分工人轉型去第三產業,而另一部分口才和形象不突出,社交能力和其他軟硬件不過關的農民工只能下崗待業。
第五點是社會保障措施的不斷普及,也會讓企業慎重用人。
現在的用人單位不但僅僅是給傭金就可以招工,正規企業都會為員工購買保險,但是購買保險的這一筆錢依舊從企業里出,這就造成了企業用人成本上升。
如果是一個效益一般的中小企業,那么為員工購買保險無疑會增加很多負擔,因此從綜合性考慮,企業也會比以前更加慎重用人。他們往往會優先選擇有經驗、有能力的人來競聘上崗,而不會冒險招聘無經驗的員工來從頭學起,這就是為什么很多農民工甚至是剛出校門的大學生都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了。
第六點是農村發展越來越好,存在更多的工作機會
事實上,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農村如今發展得也是越來越好了,一些工廠和企業也開始落地農村,解決了很多人的就業問題。當許多農民工回到家鄉過年時,他們發現,不少留在農村的鄉親都蓋了新房,甚至還買了車,但自己在外工作了這么多年,卻仍然“一無所有”。還不如回家鄉發展,省下房租,生活成本也比較低,再不濟也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所以“不再返城”其實也是不少農民工朋友們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深思熟慮之后的決定,而對于部分農民工來說,或許這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非必要,不回城”或許是網友的調侃的氣話,但背后的原因令人心酸,如果社會以及企業不能保障農民工相關權益,安撫農民工背井離鄉的苦楚,混凝土行業的用工缺口可能會進一步拉大。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是舉家團圓、闔家歡樂的日子,主張“非必要、不返鄉”是出于疫情的特殊時期,但同時也展現了農民工的不易。對于那些今年返鄉的農民工朋友,小編建議要做好以下三點,第一點是要做好個人防護措施。第二點是注意回家時錯峰返鄉。最后一點是一定要記得準備好7天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畢竟去年的情況我們如今都歷歷在目,因此今年回家一定要謹慎,回家過年最重要的還是保護好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編輯:李佳婷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