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兇猛:斬首收購行業龍頭企業——水泥行業部分
現在正在經歷外資并購浪潮的水泥行業,是否也會成為下一個外資并購的犧牲品?
水泥行業的“區域壟斷”特性使外資趨之若鶩
2005年至2006年,隨著豪西盟控股G華新、海德堡擬收購冀東水泥、拉法基控股四川雙馬(000935),MS(摩根士丹利附屬公司)聯合IFC(國際金融公司)入股G海螺等等,水泥行業外資并購的大幕已然拉開。外資行業巨頭為何如此集中地在國內水泥行業跑馬圈地,我們將從水泥行業的特征入手進行深入分析,尋找答案。
區域壟斷性特征
由于運輸半徑的限制(按水泥行業的通行標準,300公里為有效銷售半徑),水泥市場有較強地域性,容易形成區域性的壟斷優勢企業。
我們的分析顯示,拉法基收購四川雙馬有控制區域市場的戰略考慮。西部水電蘊藏豐富,參與控制西部水泥市場,既可分享水電建設市場,又可享受水電帶來的低成本能源供應。拉法基在收購四川雙馬前,四川省水泥市場基本上是四川金頂(600678)和四川雙馬兩分天下。由于水泥受到運距的限制,因此四川廣元、江油、綿陽、德陽等川北市場被四川雙馬壟斷;川南樂山、雅安、自貢等市場被四川金頂壟斷;成都作為四川最大的水泥消費市場,則是雙馬與金頂平分秋色。
2002年年中,拉法基在都江堰新建的水泥廠投產,從成都中心開花,占領了成都市場的相當份額,但仍難以與四川雙馬、四川金頂抗衡。2005年11月,拉法基通過收購四川雙馬的控股股東—雙馬集團獲得對四川雙馬的控制權。而四川雙馬在宜賓的干法生產線2006年將竣工,如此一來,拉法基2006年在四川就可形成年產650萬噸的生產能力,并有效占領成都、川北及川南市場大部,將四川金頂壓縮到樂山、雅安及成都近郊一線的狹小地帶,并可進一步實現區域市場的壟斷優勢,獨享低能源成本及西部大開發所帶來的市場機遇。
國內前10家企業市場集中度僅為15.78%,外資巨頭乘機收購
水泥行業的下游產業直接通向房產、大型建筑工程等行業,水泥產業十分成熟,行業深加工產品少,難以形成延伸產業鏈,新產品研發和品質提升不是主要方向,而兼并收購、規模擴張成為水泥企業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以G海螺(600585)為例,其實施T型發展戰略,兼并上海市奉賢水泥廠、張家港市水泥廠和南通市水泥廠等,在沿江、沿海、沿鐵路收購、兼并了14個中小型水泥企業,投資改造成粉磨廠。截至2005年,海螺水泥擁有千萬噸級熟料基地1個、600萬噸級熟料基地2個、300萬噸級熟料基地多個,總生產能力將達到年產熟料4000萬噸以上和年產水泥4000萬噸以上,迅速成為國內水泥行業龍頭企業。
但G海螺只是國內水泥企業的個案,國內水泥企業的普遍狀況是生產與市場集中度低。據統計,世界前十大水泥企業控制了世界水泥市場的45%市場份額,水泥行業呈自然性的寡頭壟斷特征,市場集中度和全球化程度不斷提高(表3)。
據中國建材信息總網資料,國內前10家企業的市場集中度為15.78%,前4家企業生產集中度為11.61%,甚至低于美國20世紀80年代的集中度。
高市場集中度不僅能使水泥企業帶來規模生產的效益,更能控制市場價格,維持經營利潤,回避行業周期所帶來的風險。據悉,南美國家的水泥銷售價格遠高于北美市場價格,原因就在于跨國水泥企業寡頭壟斷了南美水泥市場,輕而易舉控制了市場價格。
國內水泥企業的低集中度使國內企業難以做到對市場價格的有效控制。作為能源消耗大戶,煤、電漲價和油、運緊張都會直接傳導到水泥的生產成本上;2005年煤電成本全年高位運行,但漲價的價格傳導機制又很難傳遞到水泥的下游產業,產業鏈上形成煤電企業暴富,房產企業絲毫無損,水泥行業企業卻獨自承受上游產業的成本壓力。
外資行業巨頭正是看中國水泥市場集中度低的特點,大肆收購龍頭企業,每噸產能是惟一的交易要素,根本不考慮其他任何要素,如企業運營水平等等。目前外資在國內的收購價為噸產能300~400元之間,海螺集團將所持有的G海螺13200萬股和4800萬股國有法人股,分別轉讓給戰略投資者MS和國際金融公司(IFC),轉讓股份分別占G海螺總股本的10.51%和3.82%,作價6.8元/股,兩家外資分別投入約9億元和3.26億元。按照這個價格,如果G海螺的“T型區域”奏效,其現有5000萬噸產能的估值將達200億元,MS按股權比例可分享21億元,相對其投入,資本回報率超過一倍。而G海螺提出2007年要進軍世界第三,產能有望做到1億噸。
而且,按國家發改委“十一五”規劃,水泥行業將“提高產業集中度,水泥企業減少至3500家,企業平均生產規模達40萬噸;前十家企業年水泥生產能力達3500萬噸以上”,可見,外資行業巨頭并購國內水泥龍頭企業,除賺錢效應外,更深層次的考慮是借行業龍頭搶占市場(附文2)。
行業運行低谷使介入成本最小化
近階段外資大舉進入水泥行業,也與該行業明顯的周期性特征密切相關。水泥行業受國家宏觀經濟的影響較大(配文)。
水泥行業有著宏觀向好的大背景,產業又處于調整期,在未來幾年里,在整合重組方面將發生一系列大動作。目前除了拉法基并購瑞安建業和成功受讓四川雙馬股權、摩根和鼎暉入股山水集團、冀東水泥聯姻海德堡、Holcim控股G華新等以外,國內大集團也積極擴充自身實力,大舉對外擴張,包括亞泰集團重組哈爾濱水泥廠、北京金隅將實際控制太行水泥、寧夏賽馬實業收購蘭州大通河水泥等。在水泥行業3到5年的調整期內,國內企業能否依靠自身實力迅速做大做強,或者外資在中國以低成本大舉并購,完成戰略布局,還尚未明朗。目前的格局是外資在部分區域市場已占據優勢,隨著外資對國內龍頭企業的投資力度不斷加強,以及對各區域市場的不斷滲透,外資逐步控制中國水泥市場的可能性正在增大。
我們有理由認為,水泥行業的外資并購具有明顯的行業特征。外資在中國水泥行業的并購,更多的是謀求戰略布局,集中了對成本、資源、規模擴張、市場等的綜合考慮,立足本土消費市場,借助并購快速擴大產能,占據市場,獲取收益。
目前的格局是外資在部分區域市場已占據優勢,尚未達到行業壟斷的地步,對整個行業的影響局限于區域市場。但同時,鑒于南美水泥市場由于外資高度壟斷造成議價能力喪失的教訓,及國內水泥行業目前賣方市場的趨勢,仍需要對外資在水泥行業的并購進行適當的引導,使外資成為行業的良性競爭者,促進本土企業提高自身競爭能力。
但與機械行業不同的是,水泥行業的外資并購,從一開始就受到有關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國家發改委有關領導透露,對于外資巨頭的“大舉入侵”,在水泥行業,原則上中資和外資并購都是政府所支持的。但是當發展到一定程度,外資所占份額過大時,政府也會考慮采取一定限制措施。也或許,只要水泥行業諸侯混戰的局面沒有結束,外資的大舉進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國內企業增加緊迫感,挖掘做大做強的內在動因。顯然,政府部門已經從機械行業被外資并購的失敗中吸取了相當的經驗。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編輯:guest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