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潤水泥:立足香港枝葉茂 背靠祖國樹有根
在香港,現有的水泥企業可謂是屈指可數,而耀邦遠東、嘉華建材、青洲英泥,這些水泥公司在大陸的貿易量一般都很少。因此,在大陸水泥界,除了香港瑞安之外,另一個耳熟能詳的企業應該就只能是華潤集團了。然而,和香港眾多經營水泥的公司如出一轍,華潤也并非一家單一經營水泥業務的公司。
步入大陸水泥界
早期的華潤集團是一家貿易公司。在以貿易為主的時期,華潤曾經嘗試了各種貿易形態,參與了增值鏈上的每一個環節,興建了各種經營設施,開設了眾多的海外貿易機構在中國商務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當時間推移至90年代,由于國家外貿體制的改革,華潤的貿易業務終于走到了盡頭。1997年前后的華潤面臨著轉型的挑戰。
回歸前后的香港,樓、股市炒風炙熱。恒生指數創下17000點的新高,許多企業紛紛大肆擴張。此時華潤卻默默啟動了兩大工程。一是將多年實業化投資形成的優質資產注入上市公司;二是收縮貿易業務,清理投資項目。此后,金融風暴、紅籌股災、科技股泡沫接踵而至但幾次沖擊華潤都沒有受到大的影響,這與華潤管理層的理性思考有著很大的關系。在市場狂熱的時候華潤管理層一直保持著清醒的認識,相信這種狂熱局面不會持久,所以當時除了注資套現之外,沒有做過度的投資和擴張,避過了數次劫難。
1997-1998年,華潤將旗下24家貿易公司重組為5大集團,關閉了所有海外貿易機構和為貿易服務的大部分內地辦事處。此時華潤通過多年的實業投資,其投資收益和營業額已超過貿易。
此外,華潤以華創為上市旗艦,通過資本市場不斷融資,已經有實力應對關閉貿易業務所需的債務重組資金。在當時的環境下做貿易可謂是危機重重,不能再做已在全華潤形成共識。到了這個時候,華潤徹底放棄貿易的時機才算真正成熟。
由于及時調整,在亞洲金融風暴期間華潤沒有出現管理失控、資金鏈斷裂的情況,為企業下一步開展實業化投資,不斷培育、發展壯大,進一步轉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與此同時,企業發展的另一個契機一一中國內地也擺在了華潤面前。此時內地經濟開始復蘇,外資正積極涌入,國企改革留下行業整合的巨大空間。在挑戰和機遇面前華潤開始感到需要盡快明確企.業定位、戰略目標、發展路徑等問題,通過解決這些問題,克服發展的盲目性,凝聚力量,實現新的突破。
為此,在2001年陳新華董事長到華潤之后,華潤的地域戰略開始由“背靠內地”,改為“面向內地”。并且,華潤集團提出了用5年或再長一些的時間,再造一個新華潤的戰略目標,做出了向內地發展的決定。將四個業務板塊進一步細化為三個經營領域,9個主營業務。華潤也在這個時候,開始向大陸水泥界邁出了自己的步伐。
新型國企 布局兩廣
2001前后,伴隨著“再造華潤”戰略的隆隆戰車,華潤開始向內地大舉投資,在電力、啤酒、微電子、水泥等領域展開了一系列并購、重組活動。通過向原有企業注入資金、技術、管理、品牌,引入科學的管理理念和先進的企業文化顯著地提升了老國企的經營管理水平。
近70年來在香港市場的打拼和磨練,不僅使華潤獲得了雄厚的資本,先進的管理模式和文化,更熟練的掌握了一套資本運作的規則。國企的身份,和香港企業所特有的管理效率,天時、地利、人和,使華潤對于收購國企的改革迅速推行。
與傳統的國有企業相比,華潤的“新”主要表現在市場化的發展方式,以顧客為導向的經營理念;明晰的戰略目標和架構;勇于創新的經理人精神;建立了新型的業績文化和學習型團隊。
目前,華潤水泥控股在兩廣地區和香港擁有7家水泥廠,年生產能力達1400萬噸;13家混凝土攪拌站,年生產能力達700萬立方米;1家預制件生產企業,年生產能力達30萬噸。
大陸水泥產業競爭激烈,要想開創出自己的品牌談何容易。然而,華潤卻有著自己獨到的發展思路。首先從市場著手,布局東莞粉磨站,然后,馬不停蹄地將廣西最好的石灰石資源一并收入囊中,先后在貴港和南寧地區大規模建線。從水泥制造與運輸成本考慮。提出在特定環境下“生產基地+散裝水泥”模式,直接將水泥送到客戶手中。
1994年,華潤機械五礦和日本人合資在東莞建立年產120萬噸的水泥生產線由日方股東提供原材料和管理。1998年該生產線正式建成投產,不巧的是正好碰上了亞洲金融危機珠三角地區基建項目受到嚴重影響,同時也影響到了水泥廠的資金流,加上管理不善 , 生產出來的水泥大量積壓,前后兩年總共虧損掉1個億。
在這個時候,華潤集團及時的看到了問題的嚴峻性。1999年集團決定自己來管理華潤(東莞)水泥,并責成華潤機械五礦以處理特殊資產的手法重新調整管理。在香港坐了多年辦公室的周俊卿女士走馬上任,開始在這一片水泥的灰塵中打造華潤水泥的母體。創業是艱辛的,盤活企業更為不易,資金、成本、市場同時制約著這支年輕而又沒有行業經驗的管理團隊,通過一系列的調整改造,周俊卿帶領著她的團隊創造了奇跡,實現每年盈利過千萬元,東莞水泥廠在機器的轟鳴和排隊的運貨車中實現了新生。
在談到自己的這段傳奇般的經歷時,周董還是歷歷在目,“1999年,我被集團從香港派到東莞來接于這家企業,當時覺得真是很艱難,但我篤信一點:事是人干出來的。到東莞后,我的最大任務是扭虧為盈,管理不善是有多方面原因的,由于水泥是種產品,所以能不能快速的賣出去成為檢驗工作的關鍵。我們從企業管理最基礎的細節開始做,一點一滴,一個環節套一個環節的去解決問題。重新調整了管理層,重新去開拓市場和建立客戶網絡。終于在華潤接手的第一年就減虧2000多萬,第二年就盈利1600多萬。”
回想起這段過程,周董說:“我覺得有三點給我啟示很大:第一,集團的大力支持,也就是陳董所說的‘給機會’是我們能干事干好事的保障;第二,人還得有點精神,我們都不懂水泥,可我們相信自己經過努力和學習一定能干好這攤事,雖然水泥的生活、工作環境是辛苦一點,但這種信念不能丟;第三,一個專業化的團隊,這是基本。”
東莞水泥廠的扭虧為盈使華潤集團看到了做大水泥行業的可能。水泥要形成規模才會有利潤空間,才會有穩定的利潤區。況且當時東莞水泥廠的熟料還完全依靠日本進口勢必增加水泥成本,為了降低成本,擴大規模,華潤水泥必須選擇一家能擁有熟料生產線并有相當規模的水泥生產廠。
廣西,一直以來都有著優質的石灰石礦資源和低廉的電力資源,并且,與華潤水泥的主要客戶區廣東又有著天然的西江水道連接,無論是從低成本擴張上,還是從水泥行業的發展上,在廣西尋找資源當屬最佳策略。2001年底華潤機械五礦收購了當時廣西第二大水泥廠——紅水河水泥廠,并在當年就實現了盈利。
在完成收購以后東莞水泥廠以生產高標號的水泥為主,紅水河水泥生產普通標號的水泥,同時紅水河生產熟料并供給依賴進口熟料的東莞水泥廠,形成優勢互補,成功在兩廣市場上取得相當的市場份額。這時的華潤水泥,已經開始在兩廣初現端倪。
2004年元月,華潤水泥(貴港)有限公司成立,廠區位于廣西貴港市罩塘區石卡鎮鳳思村大嶺頭下,東鄰西江支流一郁江;南接南梧高速一級聯線;北到貴港一級環城公路距貴港城區約17km;廠內建有年吞吐量400萬噸的專用碼頭,水陸交通方便快捷。并且公司擁有兩條日產熟料5000噸水泥干法生產線,年產水泥約400萬噸。
緊接著,2004年11月,華潤水泥(南寧)有限公司在廣西南寧成立,公司規劃建設2條工藝先進的日產5000噸水泥熟料新型干法生產線,工程總投資約12億元人民幣,項目分兩期完成。兩條生產線全部建成投產后,公司年生產水泥能力達到400萬噸,預計年銷售收入超過8億元并將成為南寧市最大的水泥生產企業及現代化環保型的花園式工廠。
不難看出,華潤在廣西的發展是集中布點,將市場定位于廣西首府南寧,并且通過貴港的西江通往廣東珠三角地區。這也就是華潤集團在兩廣地區的“兩點一線”戰略。
感悟華潤 戰略與團隊
在成功登上大陸市場之后,華潤水泥提出了“兩點一線”和“一體化發展”的發展戰略。“兩點一線”的第一點為廣西西江流域,華潤水泥規劃利用該地豐富的資源和便利的運輸條件,建設大型現代化水泥生產基地。“兩點一線”的第二點為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該區域為華潤水泥的核心目標市場。而“一線”則是指西江,中國第二大內河航運系統。“一體化發展”戰略描述的是華潤水泥的業務組合包括水泥、混凝土、預制件等上下游關系密切的三大業務板塊。
對華潤在短期內所取得的進展,中國水泥協會雷前治會長曾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華潤的團隊精神非常值得稱道,從總部到企業,員工年輕化,很有朝氣;和地方打交道關系處理的非常融洽,地方政府對華潤的做事風格和效率十分認同。
在香港考察期間對華潤的“兩點一線”戰略有所了解,但對西江的航道吞吐能力仍有擔心,過來看了以后,感到西江在國內運輸能力僅次于長江,為全國第二。這樣運輸成本就會大大降低,可以說華潤在天時、地利、人和上都占有優勢。
幾句簡要的點評,卻道出了華潤的成功之道。
成功的企業離不開優秀的團隊,在華潤優秀的人才比比皆是。
“有時覺得做銷售就像打NBA,這場贏了下場可能就會輸。商場如戰場,每一場比賽都是殘酷無情的,隨時都要集中精力要以積極的心態來面對,不到最后的幾秒不能定輸贏,為此我才體會到持之以恒的道理。”一位華潤水泥負責銷售的員工這樣說。
“我們是平凡的華潤人,從事著平凡的工作,或許我們追求的人生目標各有不同,但是我們都明白只有大家好,小家才會好的道理。在華潤發展歷史的長河中,我們或許只是不起眼的小水珠,可是無數小水珠能量的匯聚,可以成河,可以成江,可以波濤洶涌,可以推動企業的發展。”
正是這樣的持之以恒精神與全面的大局觀,筑就了華潤集團內鐵一般的團隊,也成就了今天的華潤品牌。
“立足香港枝葉茂,背靠祖國樹有根”,這是《華潤之歌》中的兩句歌詞。
在香港根植近七十年。華潤集團在港內擁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其業務也滲透到香港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華潤利用開展多元化業務中形成的網絡及資源上的優勢,配合國家對港政策,在保持香港經濟繁榮,促進香港社會和政治穩定方面起著特殊的作用。幾十年來,華潤同祖國命運相連,也伴隨著香港共同成長。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