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爾肯·肉孜把一切獻給路橋事業
每個人,都面對一幅人生的畫卷,新疆廣袤土地上的沙漠和高山是他人生畫卷的底色。他,就是全國勞動模范、“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十七大代表、新疆路橋總公司第一工程處副處長艾爾肯·肉孜。
選擇了路橋,就選擇了奉獻!”
1985年8月,20歲的艾爾肯·肉孜從新疆交通學校畢業分配到新疆路橋總公司喀什第一工程處二工區,二工區是環境最艱苦的施工點。
每年3月份,艾爾肯·肉孜就打上背包外出施工,一直到12月底才能回來。他上帕米爾,攀昆侖山,進沙漠施工,作業環境異常惡劣,有的地方海拔4000-5000米,俗稱“生命禁區”,高寒缺氧、呼吸困難;有的地方氣溫高達40多度,人稱“火焰山”,酷暑難當、體力難支,艾爾肯·肉孜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干就是二十年。
“我們的工作很特殊,也很辛苦,干我們這一行的,就要有奉獻精神,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高質量地完成施工任務。”艾爾肯·肉孜滿懷豪情地說。
1998年,二工區施工點連降暴雨,肆虐的山洪洶涌著向駐地襲來……這天中午3點多鐘,剛從施工現場返回駐地的艾爾肯·肉孜一進房門就接到一位朋友的告急電話:“山洪下來了!趕緊走,離開那里!”艾爾肯·肉孜沒有走,而是堅決地留了下來。他立即組織工友搶救生產設備和原材料,把洪災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點。洪水退后,看到安然無恙的工友和泥漿里的原材料,艾爾肯·肉孜笑了。然而就在此時,艾爾肯·肉孜年邁的母親因白內障需住院手術,母親喚兒的聲音使長年在外的他內疚滿懷,但他還是決定留在駐地先恢復生產。時隔不久,他又接到妻子住院分娩的電話,母親生病住院,他又身在野外,家里無人照顧妻子,無聲的淚水緩緩落下,那一夜,他徹夜未眠,最終他還是留下來恢復生產。此事成為艾爾肯·肉孜心中永遠的痛。
“我很理解愛人的工作,他長年在外施工作業,顧不上家,家里的里里外外都靠我一人。我知道,他選擇了路橋,就是選擇了奉獻……”艾爾肯·肉孜的妻子買麗艷木說。
“質量是關鍵,我們決不能丟了它!”
1996年,艾爾肯·肉孜被任命為二工區主任。面對二工區虧損30萬元的窘況,他仔細查找虧損的癥結,完善各項規章制度,調整充實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實行分工負責、分片包干、分項承包,打破大鍋飯,從根本上激發了職工的生產積極性。
1996年初,二工區承擔了民豐縣境內國道315線的部分施工任務。這里從3月到8月都是風沙天氣,而且經常有沙塵暴,沙塵暴來臨時遮天蔽日,最熱時氣溫可達42度,許多職工來到施工現場后都倒吸了口冷氣。當打第一道涵洞的地基時,由于邊線跑模,造成質量問題。當監理組的同志把艾爾肯·肉孜叫到現場查看時,艾爾肯·肉孜氣憤了,當即掄起榔頭砸碎了不符合標準的涵洞,他鄭重地說:“無論環境多么艱苦,我們都必須保證工程質量!”隨后對相關人員分別給予500元—1000元的罰款。
1999年,二工區轉戰到了條件異常艱苦的斯姆哈納施工,一條羊腸小道是進出工地的唯一通道,生活用品只能靠驢馬運進工地,機械設備無法運到施工現場,勞動強度很大,許多職工情緒不穩定。在這種情況下,質量就很難保證了,艾爾肯·肉孜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與大家同吃、同住、同勞動,做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強調工程質量是關鍵、命根子。艾爾肯·肉孜的行動感動了廣大職工,后勤、炊事班、勤雜人員齊上陣,工程不僅保質保量地完成了,還提前了兩個月。
在他的影響下,二工區在以后的施工過程中從未出現任何質量問題,他所帶領的二工區成了工程一處的“放心施工單位”,找二工區施工的客戶絡繹不絕。
在艾爾肯·肉孜“質量求生存”的理念下,二工區當年完成產值360萬元,盈利30萬元,從此,二工區走上年年盈利的道路,職工工資從1995年的300多元提高到現在的1600多元。
這些成績凝聚著艾爾肯·肉孜的心血,職工們每每說起艾爾肯·肉孜時都贊不絕口:“我們的艾爾肯是好樣的,跟著他干活我們愿意。”
“你們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
長年在荒山野外工作的艾爾肯·肉孜把工友當作親人,他時時處處關心職工的疾苦,因為他知道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
1996年春,伽師縣發生地震,家在伽師縣的卡迪江·吐遜和阿不都熱西提兩家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這使身在工地的兩人一籌莫展。艾爾肯·肉孜二話沒說,第二天就帶上帳篷、面粉、清油趕赴兩人家中。當風塵仆仆的艾爾肯·肉孜出現在兩人的親人面前時,他們感動得熱淚盈眶。回到工地,他又設法把房屋倒塌的卡迪江·吐遜一家6口安置到飛機場家屬區,并瞞著卡迪江·吐遜自己花錢購買了煤、柴火等取暖物品。
近年來,進入市場的路橋公司面臨著市場競爭,要前行就要改革,其中一項就是精簡人員。已于2004年任工程一處副處長的艾爾肯·肉孜知道,一個工友就是全家的生活來源啊!那一段時間,怎樣解決下崗人員的生活問題成了他考慮最多的事。經過全面思考,他決定成立一個報廢資產小型混凝土租賃站,吸納長期待崗人員和已下崗職工,這樣,既提高了對報廢資產的利用,又給待崗人員和下崗職工謀了一條出路。當年,這個小租賃站就發揮了作用,不僅養活了待崗的、下崗的人員,還給工程處上繳了20萬元的盈利。
2006年,艾斯卡的兒子考上大學,這對下崗在家并有一個上大學的女兒的他來說是既喜又愁,正當他一籌莫展時,艾爾肯·肉孜出現了,他將5000元現金交給艾斯卡,圓了他兒子的大學夢。隨后艾斯卡被安排去看管庫房,增加他家的生活收入,滿臉淚花的艾斯卡握著艾爾肯·肉孜的手不知說什么好。艾爾肯·肉孜說:“我就是你們的大哥,你們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