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冶建工混凝土公司四個轉變促轉型
混凝土江北站
當企業做到一定規模,甚至躋身當地同行業龍頭的時候,如何實現戰略轉型和又好又快發展?中冶建工有限公司混凝土公司的“四個轉變”的思路或許值得借鑒。
成立于2000年5月,由三家土建公司屬下的混凝土攪拌站整合重組的中冶建工有限公司混凝土公司,經過幾年發展,目前無論從經營規模、裝備技術到管理水平、員工素質,都成為了重慶市同行業的領頭羊,市場覆蓋了當地的重大市政、交通、基礎設施和大型房地產項目。今年1~8月,簽訂合同額3億元,完成產值2億元。該公司經理楊濤充滿信心地說,到年底產值肯定突破3億元,產量將達到120萬立方米。
隨著國家確定的“城鄉統籌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的開啟,隨著重慶市“一圈兩翼”經濟帶的全面實施,國內外大投資商紛紛登陸重慶,投下一個又一個大“蛋糕”,給有品牌、有優勢、有規模的中冶建工混凝土公司提供了空前的發展機遇。但同時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目前在重慶主城區,就有大大小小62家混凝土供應企業。價格戰、品牌戰、技術戰甚至關系戰越演越烈,已經到了白熱化程度。在這樣的形勢下,今年7月,中冶建工領導層在認真分析面臨的機遇、困難和發展態勢后,提出了企業轉型目標,按照中冶建工轉型意圖和目標,中冶建工混凝土公司圍繞做強做大這一轉型核心目標,有針對地開始實施“四個轉變”。
――在經營戰略上由“低”向“高”轉變。“低”,即淡出低端市場;“高”即搶占民用超高層建筑市場。該公司除穩步拓展鞏固當地重大市政、道路、軌道交通、橋梁等基礎設施建設市場外,加大超高層尤其是50層以上高度150米以上建筑市場開拓力度。超高層建筑,混凝土技術含量高、供應量大、泵送施工難度特別是振搗難度非常大,而這正好是中冶建工混凝土公司的優勢。因為他們已經在以前就開發出來利用當地的特細砂資源研制的“特細砂高性能泵送混凝土”這一經鑒定屬于國內首創的技術,去年又針對超高層建筑振搗難題,開發成功“自密實混凝土”,并將這種新型高性能混凝土成功運用于80層、374米高,被譽為西部第一高樓的重慶萬豪國際貿易中心工程,取得了良好效果,其技術于2006年底經過專家鑒定,成為重慶市第一家自密實混凝土性能及應用研究并同時在工程中使用的企業。2007年9月11日下午,記者在中冶建工混凝土公司采訪時,正好遇到重慶賓館改造的保利集團的相關負責人到該公司考察:他們在尋找那幢80層、高約300米的摩天大樓的混凝土供應商。混凝土公司的先進的設備、整潔的場地、濃厚的文化氛圍、良好的業績以及現成的核心技術,給考察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通過反復比較,最終選擇了中冶建工混凝土公司和另一家企業。無獨有偶,前些時候,重慶另一開發商的一幢80層超高層建筑,同樣選擇了中冶建工混凝土公司和這家同行為合作伙伴,先將基礎部分作為實驗場,誰干得好,主體部分的混凝土供應訂單歸誰,結果中冶建工贏了。目前,就有至少4幢超高層建筑正在施工中。
――在合作伙伴選擇上,由施工承包商向投資商轉變,加強與國內外大投資商的合作。今年以來,中冶建工混凝土公司新簽訂的合同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直接與投資商簽訂的。與投資商合作,好處是資金可靠、后續項目多,合作時間長。但對品牌、質量、服務、供應能力等要求較高,這又是中冶建工混凝土公司的優勢。一是經過持續的企業文化建設,“追求事業上的成功和工作中的盡善盡美”的共同價值觀,得到全體員工積極認同;“用戶至上、誠信為本、全員經營、追求第一”的經營理念已經成為企業和員工的基本準則;“以科學管理為基礎,以精細操作為特征,以零缺陷和低成本戰略為目標,主動追求最好的戰略,最佳的方案,最優的配置,最低的成本和最大的價值”的精細管理理念,已經成為廣大員工的共識并積極付諸于日常工作之中。二是積極采取措施,抓好上游的原材料供應,使該公司按照目前產量所需要約45萬噸水泥、150萬噸石子、100萬噸砂子以及添加劑等原材料供應有了保證。三是合理調配運輸車輛,依靠先進的“GPS”衛星定位系統,對道路情況和運輸車輛進行適時監控,確定運輸的最佳路徑和設備的最佳配置。采取了這些措施,加上與投資商的誠信合作,目前,該公司已經與10多家國內外投資商建立了牢固的合作關系,直接從他們那里拿訂單。這些投資商,有的是世界500強企業,有的是代表政府的投資企業,有的是國內排名前十位的房地產企業。
――在技術創新思路上,由單一的破解工程技術難題、提高工效為主的針對性創新,向針對性與戰略儲備性質的預謀性創新相結合的思路轉變。在針對性創新方面,混凝土公司一是圍繞提高資源配制,提高設備效率,提高管理水平,進行針對性技術、管理攻關與創新;二是圍繞市場開拓、解決工程技術難題,進行針對性技術創新,成功開發了“自密實混凝土”等技術;三是圍繞企業低成本戰略,抓好廢物利用,做好循環經濟文章,先后開發了“粉煤會利用技術”、“高爐礦渣粒化粉等量替換水泥技術”等。高爐礦渣粒化粉等量替換水泥技術,是一項高爐礦渣綜合利用、能夠較大幅度降低水泥消耗的技術。該公司將此項技術運用于重慶漁洞長江大橋工程,每立方米混凝土節約水泥80~100公斤,為企業帶來可觀的效益。在預謀性創新方面,該公司緊跟國內外科技發展步伐,落實人員、資金,與重慶大學、重慶建研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開發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核心技術。該公司在研制成功C60、C70混凝土的基礎上,最近又研制成功C80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目前市場上,C60混凝土已經在橋梁、超高層建筑等領域廣泛運用,C70混凝土還只是在很少的關鍵部位使用,C80混凝土國內還沒有開始使用,混凝土公司擁有了這些核心技術,今后的競爭必將步步領先。
――在人才教育培養上,由單一的員工技能培訓,向技能、文化、經營、管理、執行力等復合型人才培養轉變。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人才尤其是高技能、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在該公司已經顯得非常緊缺。為了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混凝土公司堅持“與企業真心相伴,認真負責、管理有效的員工是企業最大的財富”這一中冶建工的人才理念,一是在人才上,加強企業文化教育和先進理念灌輸,使新引進的新員工盡快融入企業;二是貫徹大經營、大循環理念,實現經營、管理大循環,培養懂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三是抓緊生產管理骨干的再教育,促使其盡快更新知識,適應形勢。不過,經理楊濤坦言,人力資源緊張這道難題,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決,還有待于今后進一步破解。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