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材企業如何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
近日,商務部、海關總署聯合公布新一批加工貿易限制類目錄,其中包括建材、 家具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共計1853個10位商品稅號的產品被列為加工貿易限制 類產品。商務部副部長魏建國表示,此次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政策調整,主要是為優 化我國出口商品結構,抵制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產品出口,有利于促進貿易平衡,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這標志著中國家居、建材企業加快了“中國制造”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步伐。
“中國制造”之路還能走多遠?
“中國制造”是最響亮的品牌,諸多的中國家居、建材企業正是通過低成本、低 價格的中國制造的方式走向世界的,也因此為中國贏得世界建材大國的稱號。然而, 中國是建材大國,卻并非建材強國。從全球建材市場占有率來看,最大贏家的背后卻 是另一種景象:“中國制造業只能拿到10%的利潤,90%的利潤都給了品牌所有者。”商務部部長薄熙來回應美國對華貿易設限時表示。
在過去10年中,建材、家居市場最大的贏家不是中國建材企業,而是外資企業。據統計,外資在華企業出口額占中國商品出口總額的近60%。國外消費者更是從廉價的中國出口商品中直接獲利。可以說“中國價格補貼了全球”——有調查顯示,1998年至2003年,僅“中國制造”的建材產品就為美國消費者省下了10億多美元。不僅如此,美國大型跨國公司和其他外國企業,包括建材零售商是生產廉價產品的中國加工廠背后看不見的手,這些公司將中國生產的廉價商品銷往海外,獲取了巨大的利潤。許多標有“中國制造”的家居建材產品,其主要生產環節并不是在中國完成,而是在日本、韓國或美國的跨國公司中完成,中國只是其龐大的全球生產體系的最后組裝地。比如,在美國售價100美元的中國制造家具,中國企業只能得到1美元的加工費。
家居、建材中國制造的道路在艱難前進。“中國家居、建材質量檔次低、產品科技含量不高,達不到現在歐盟和美國市場要求的水平;產品設計陳舊、沒有創新,即使模仿歐洲的款式也很容易過時,很快被淘汰而沒有市場……”西班牙CEP公司總裁Ana Herrera說。
“中國創造”路在何方?
發展中國家單純依靠技術模仿和技術引進并不能實現經濟趕超,真正起作用的關鍵因素是技術吸收能力和研發能力。突破技術瓶頸,走“中國創造”之路是制造業面臨的挑戰之一。
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院的科研人員說,十一五期間,國家加大了對新型產品的科技研發投資力度,對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產品進行控制,節能減排邁出了步伐。為提高產品的質量,國家修改了一些產品的質量標準。目前,建材領域技術開發已突破一些難關,比如我國已出口全套的水泥生產線設備,新型干法水泥生產技術等已達到很高水平;國家重點基礎研究項目“高性能水泥制備和應用的基礎研究(973項目)”已在應用之中;多功能防水材料、復合防水涂料、玻璃纖維增強水泥復合材料及制品、輕質高強多功能墻體材料與屋面材料等混凝土與新型建筑材料已研制成功。總之,通過新產品研發,我們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正在逐步改變主要依靠價格優勢占據市場份額的局面。
走品牌戰略是中國制造業的另一途徑。從代為加工到自有品牌,是擺在中國企業面前的一道難題。北京領匯國際展覽公司經理蔣先生說,企業在走向國際市場時,打造企業形象,建立品牌,進行廣告宣傳,對積累企業的“第一桶金”很有必要。中房北美集團在產品走出去的同時,引領企業走出去,鼓勵企業積極申報產品專利和商標,改變被貼牌的局面。“把工廠建在國外,打出自己的品牌,是中國家居建材企業走出去的趨勢。我們了解美國房屋建造的標準,要求企業按照這個標準生產,達到對方要求的質量水平,就不會被阻擋在門檻之外。擁有自己的品牌,就能改變中間商賺取大頭的局面。”
商務部負責人解釋,按照國家宏觀調控、產業發展、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要求,政策上將著力吸引跨國公司將更高技術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環節和研發機構轉移到我國,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完善加工貿易商品分類管理辦法,建立產業和產品準入目錄的動態調整制度;禁止和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產品及加工水平低的產品加工貿易;完善準入管理,推進加工貿易梯度轉移,實現我國外貿進出口平衡發展。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