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國產工程機械產品質量急待提高
這是一個很誘人的數字,到2010年全球工程機械市場總規模將達到1450億美元(年增長3%),而中國制造(包括國際品牌在中國制造)的產品,產銷將占全球工程機械市場的26%~30%,為380億~400億美元左右。“蛋糕”雖大要吃卻難,我國工程機械企業還需打下扎實基礎,強化質量、技術和標準的軟肋,才能在日后與國際品牌坐在同一張桌子上分食。
2006年我國工程機械進出口繼續快速增長,其中出口50.16億美元,增長70.2%;進口39.27億美元,增長27.9%。全年進出口在該行業第一次出現順差。“出口形勢很喜人,但貿易摩擦很惱人。”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江琳指出,發達國家利用技術優勢,以維護國家或地區整體安全、保障人類或動植物安全和保護環境等理由,不斷采取技術法規、標準、認證、專利等手段,提高市場技術門檻,對中國大批出口產品構筑貿易壁壘。
專家指出,“十五”期間,雖然國內企業新產品開發和老產品更新速度加快了,但是借鑒國際先進產品進行技術移植或重新“克隆”的較多。雖然改變了機型,但其中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自主開發的少。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技術開發力量薄弱,投入的開發資金有限。目前只有少數幾個企業集團技術開發水平達到或接近發達國家水平,但產品總體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尤其是大型施工成套設備國產化率很低,如大型土石方施工機械,鐵路、公路、南水北調引水工程等用的大型架橋機、大型箱型混凝土梁轉運機、盾構機與“TBM”全斷面掘進機成套設備,高等級公路大型瀝青混凝土再生成套設備等領域,主要依靠國外直接進口或利用國外先進技術合作生產。另外,國外先進企業以電子、信息技術為先導,在計算機故障診斷與監控、精確定位與作業、發動機燃料控制和人機工程學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與開發,提高了產品的科技含量,而國內只有極少數產品達到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據專家介紹,根據1000小時可靠性試驗和三包期內的統計資料表明,目前我國工程機械產品平均無故障間隔時間為200~300小時不等,而國際先進水平達到500~800小時;不采用進口發動機的大修期壽命只有4000~5000小時,國際水平達到8000~1萬小時,功率超過200kW大型產品達到近2萬小時。可見產品可靠性和大修期壽命是我國工程機械缺乏國際競爭力的主要問題。工程機械整機可靠性和使用壽命低,60%~70%故障來自于零部件及發動機,首先是柴油發動機,它是衡量整機水平的主要指標之一;其次是液壓元件和傳動變速箱等部件,是否漏油和工作可靠,是影響整機水平的關鍵因素。因此,要提高產品質量,就要從基礎零部件做起,才能提升整機產品技術水平。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農機分會秘書長張小寧指出,中國是工程機械制造大國,已形成了產品、制造、人力資源和國內銷售服務網絡等產業資源優勢,中國工程機械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但與國際品牌企業相比,中國工程機械產業資源仍有軟肋:首先是體制和機制相對落后,整合資源的能力較差;其次是缺乏高端產品、研發、技術、標準、資金、管理和國際銷售網絡等核心資源;另外經營理念也有待與國際接軌,包括產品創新、產品可靠性、國際銷售網絡和售后服務、知識產權、認證、融資和管理等。
因此,政府部門、行業組織和企業應從以下方面進一步拓展工作:加快對產品法規和標準體系的建設,加強產品進入“主流市場”的認證,包括進入歐盟的“CE”和美國安全標準認證;建立行業自律協調機制,規范市場競爭秩序,制止低價惡性競爭;加強國際商協會間的交流與合作;組織工程機械國際大展創建交流平臺;保護知識產權,積極應對貿易摩擦;支持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和“走出去”,積極發展代理商并建立起銷售服務體系等。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