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为什么叫中东,扒开腿挺进嫩苞处破苞疼,十九岁国语版免费观看完整高清,最好看的2018免费观看在线

陜西省“十一五”交通運輸發展專項規劃

  一、交通運輸發展現狀和形勢
  (一)“十五”發展回顧

  1、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十五”期間,是我省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發展的時期,五年累計完成投資865億元,是“九五”期間的2倍多。公路建設完成投資665億元,是“九五”的3倍,相繼建成榆林—靖邊、靖邊—王圈梁、榆林—陜蒙界(一期)、銅川—黃陵、西安—戶縣、閆良—禹門口、勉縣—寧強和戶縣—洋縣—勉縣洋縣至勉縣段等一批高速公路項目;農村公路先后完成了1400公里的貧困縣公路、1960公里的通縣油路、3500公里的縣際公路建設,使農村落后的交通狀況得到明顯改善。鐵路建設完成投資183億元,建成了延安北至神木北鐵路、西安至合肥鐵路和西安至安康鐵路,五年新增鐵路營業里程850公里。民航建設完成投資17億元,是“九五”的4倍多,完成了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航站區擴建工程,建成了海航長安航空基地,對延安機場進行了改造。

  2、綜合運輸能力和運輸設施水平明顯增強。“十五”期間,我省交通運輸的業務量全面增長,整體服務功能進一步提升,運輸網絡進一步完善。五年新增公路里程9000公里,通車里程到2005年底達到5.3萬公里,主要通道基本實現了客貨運快捷、通暢;全省鐵路建成干支線18條,營業里程達到3696公里,鐵路“瓶頸”制約有所緩解;國內航空與15家航空公司建立了業務往來,開辟了通往52個城市的100條航線,國際航空已開通連接11個國家和地區19個城市20條航線,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已經成為全省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交通運輸設施水平不斷提高,到2005年底鐵路機車、客車分別達到783臺、1635臺,5年新增200臺、63臺;公路民用汽車、客車分別達到54萬輛、35萬輛,5年新增17.5萬輛、15.5萬輛,全省客貨運量分別達到3.7億人次和4.4億噸,年均增長為3.7%、8%,客貨周轉量分別達到555億人公里和1155億噸公里,年均增長為5.17%、12%。

  3、交通運輸管理體制改革穩步推進。以實施行政許可法為契機,改革、規范交通行政審批制度。運輸管理費收支體制改革穩步推進,運管費以市為單位實現統收統支。改革交通投融資體制,引入競爭機制,投資主體多元化逐步形成。鐵路方面主要圍繞推進主輔業分離、打破行業壟斷和以減少管理層次為目標的鐵路分局調整來展開,2005年3月正式成立了西安鐵路局。鐵道第一勘察設計院經過重組,設計總部從蘭州遷至西安,形成了資源配置的新格局。民航方面,按照國家民航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完成了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及漢中、安康、榆林、延安等航站移交我省的工作,并組建了陜西省機場管理集團公司。

  4、建設資金籌集日趨多樣化。初步形成了以政府投資為主導、銀行貸款為支撐和社會資金為輔助的多方式、多渠道、多元化資金籌措方式。五年共爭取國家交通建設投資155億元。與國際國內金融機構合作,利用銀行貸款,五年共爭取到信貸資金436.9億元;加大公路養路費和公路通行費征收力度,五年累計征收160億元。吸收民營資本參與公路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嘗試公路收費經營權轉讓等融資方式。

  “十五”交通運輸的快速發展,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五年間,我省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約占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14%,對拉動全省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米”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建成1300公里,實現了西安通往關中各省轄市高速公路聯接,為關中地區的率先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全省鐵路基本形成了“兩縱三橫三個樞紐”鐵路骨架網布局,延安北至神木北鐵路的建成使我省南北跨度1100多公里實現了鐵路大貫通,三大區域的經濟聯系更加密切;西安至合肥鐵路的開通,使我省有了與華東地區新的更加快捷的通道,縮短了與東部地區的時空距離。隨著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一期工程的完成,其樞紐地位進一步增強。

  雖然我省交通運輸“十五”有了較快的發展,但仍然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瓶頸”制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主要表現在:第一,總量不足,公路密度低,三大區域公路發展不平衡,我省公路網密度約24.3公里/百平方公里,比我國東部地區約低20公里/百平方公里,也明顯落后于西部的云南、重慶、貴州、廣西等省市。陜北和陜南山區的高等級公路里程明顯偏少。第二,鐵路運輸總體偏緊,除電煤和重要物資運輸基本有保障外,其它貨運請車率不到50%,致使部分企業產品大量積壓,銷售訂單難以兌現。第三,綜合運輸信息化程度偏低,不同運輸方式信息溝通缺乏有效手段。第四,運輸市場建設滯后,市場機制仍需健全,交通發展總體上仍然以各種運輸方式自成體系為特征,行業分割沒有打破,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綜合交通管理體制尚未建立。這些都需要在“十一五”期間充分重視并下大力氣解決。

  (二)“十一五”發展面臨的環境與形勢

  “十一五”是我省抓住機遇、實現又快又好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交通運輸進一步加快發展的重要時期。

  1、國家政策取向有利于我省交通運輸加快發展。國家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將進一步促使東中西三大區域間生產要素的加速流動,我省處于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戰略位置,這對加快交通運輸的發展要求更高。我省的交通運輸,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加快結構調整,改變自成體系的交通運輸方式,促進形成各種運輸方式的有效銜接和協調發展的交通運輸格局。

  2、全省經濟快速增長勢頭有利于交通運輸加快發展。近年來,我省經濟發展進入了快車道,能源化工、裝備制造、高新技術、果業、旅游等特色產業增勢強勁,“十一五”期間生產總值將年均增長11%左右,陜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崛起尤其需要加快鐵路建設進程,打造現代物流這一亮點更需要完善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支撐。因此,我省交通運輸必須保持一定的建設規模和較快的發展速度,才能不斷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交通運輸的需要。

  3、推進改革有利于加快交通運輸市場化進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將推動交通運輸市場化進程,運輸市場的供需關系將進一步通過市場解決,各種運輸方式的市場化程度進一步加大。推進改革,使我省交通運輸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壓力加大,但同時,運輸市場競爭機制的形成將使運輸服務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運輸能力、運輸質量都將隨著市場競爭機制的引入有明顯的增強。

  4、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有利于促進轉變增長方式。交通運輸的建設與發展會對資源和自然環境產生較大影響,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資源;運輸裝備的生產和使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產生大量的交通噪音和空氣污染。交通運輸業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加快轉變傳統增長方式,正確處理好規模與結構、速度與效益的關系,在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資源和能源消耗,加強環境保護,以滿足占用土地和能源資源少、噪聲低、污染小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
 

  二、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

  (一)指導思想

  按照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的總體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鐵路、公路建設為重點,以擴大路網規模、完善路網結構、提高運輸能力和服務水平為中心,以擴大開放、拓寬融資渠道為突破口,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努力提高交通運輸的技術裝備和信息化水平,促進全省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促進三大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四大基地建設,促進全面對外開放,力爭形成公路、鐵路、民航、水運和管道多種運輸方式協調發展、銜接順暢、布局合理、高效快捷安全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全省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

  (二)發展目標

  鐵路。到2010年,全省鐵路營業里程達到4300公里,其中:電氣化里程3720公里,復線里程2240公里。全省鐵路運輸旅客發送量達到4500萬人,旅客周轉量390億人公里,貨物發送量達到16億噸,貨物周轉量1320億噸公里。

  公路。全省公路總里程達到6萬公里(不含村公路6.9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100公里,一級公路600公里,二級公路6500公里。二級以上公路比重達到17%,路網密度達到29.2公里/百平方公里。全省道路運輸客運量達到4.56億人,客運周轉量281億人公里,貨運量達到4.8億噸,貨物周轉量310億噸公里。

  民航。全省民航各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1400多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6萬噸,飛機起降16.5萬架次,國內通航城市達到80個左右,國際通航達到17個國家和地區28個城市28條航線,航線里程約45萬公里。

  水運。全省內河通航里程達到1100公里,內河客運量達到370萬人次、旅客周轉量達到6290萬人公里,擁有港口(碼頭)56個、泊位170個,貨運量達到370萬噸、貨物周轉量達到11130萬噸公里。

  管道運輸。天然氣管網干線里程達到2000公里以上,實現延長油田主要采油區與原油加工企業的管道聯接。

  三、重點任務

  以擴大規模、提升等級、增強運輸能力、提高服務水平為重點,加快公路、鐵路和民航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注重各種運輸方式協調發展、統籌考慮線路、場站、機場及信息傳輸等設施的有效銜接,充分體現客貨流匯集、換乘、換裝和疏散的承載性、順暢性和兼容性,在完善鐵路、公路和管道運輸網的基礎上形成以鐵路、公路和管道為主的南北能源運輸通道;以鐵路、公路為主的快速陸橋運輸通道;以鐵路、公路和管道為主的陜北能源化工產品東出運輸通道;以鐵路、公路和水運為主的陜南沿漢江運輸通道;以鐵路、公路為主的東出華東運輸通道。通過實施西安鐵路樞紐擴能改造、西安咸陽機場擴建、新建西安地鐵二號線、機場高速等項目,使西安初步成為配置合理、銜接順暢、運行高效的全國性交通樞紐。在榆林、延安、銅川、渭南、咸陽、寶雞、安康、漢中、商洛市以及神木、綏德、黃陵、韓城、彬縣等建設客貨運輸集散中心,形成十四個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

  (一)鐵路建設

  按照擴大路網規模、提高干線運能、強化樞紐功能、提高運輸效能的要求,加快建設“十大”鐵路工程。全省鐵路建設里程2460公里,其中新建鐵路約1000公里,增建第二線鐵路1460公里,到2010年全省鐵路營運里程達到4300公里,形成 “兩縱五橫四個樞紐”鐵路網骨架。

  十大鐵路工程:

  西延鐵路擴能改造工程。線路全長331.5公里,增建二線50公里,總投資11.7億元,貨運能力提高到2600萬噸以上,2006年建成。

  鄭西客運專線。東起鄭州樞紐,接入西安樞紐北客站并引入西安站,延伸至咸陽西站。正線全長約456.6公里,其中陜西境內165.8公里,投資170.26億元,年單向輸送旅客8000萬人次,2008年底建成后與隴海線實現客貨分流。

  包西鐵路。正線全長838公里,包頭至紅柳林新建雙線,紅柳林至延安北增建第二線,延安北到張橋新建雙線,總投資約209億元。其中陜西境內全長661公里,投資160億元,遠景年貨運能力1.2億噸,日通過客車30對,2009年建成。同時,開工建設侯西鐵路擴能工程,對全線進行電氣化改造,總投資27.6億元,遠景年貨運能力3740噸,日通過客車5—6對,2009年建成。

  西安至重慶鐵路復線。新建二線全長742.3公里,其中陜西境內366公里,投資133億元,年貨運能力達到5000萬噸,日通過客車50對。2008年底建成。

  安康至武漢鐵路復線。正線全長673公里,其中陜西境內130公里,投資33.3億元。年貨運能力達到5300萬噸,日通過客車40對。2008年底建成。

  西安至平涼鐵路。路線起于西安樞紐茂陵站,止于平涼站,與寶中線相接,全長275.5公里,總投資54億元,其中陜西境內172公里,投資約40億元。年貨運能力2800萬噸,日通過客車3對。2009年建成。

  太中銀鐵路。太中線東起太原樞紐,經綏德等五縣止于寧夏中衛站與包蘭線相接,正線全長747公里,其中陜西境內正線325公里;定邊以東為新建雙線鐵路,定邊以西為單線鐵路。銀川聯絡線起于定邊縣,向北經鹽池、靈武,止于銀川站,聯絡線為單線鐵路全長191.7公里,陜西境內23公里,工程投資120億元。遠景年貨運能力6000萬噸,日開行客車40對。2009年建成。與此同時,建設綏德樞紐,將太中銀鐵路和包西鐵路引入綏德車站,建設基本站臺、太中銀線到發場、包西線上下行場。

  西安鐵路樞紐擴能工程。總投資38億元,新建樞紐貨運北環線(全長81.4公里)、新建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改擴建新豐鎮編組站,遠期樞紐總運量3.31億噸,日均辦理車數3.94萬輛。項目建成后,西安樞紐將成為全國六大鐵路樞紐之一,全國18個集裝箱中心站之一。

  西安至合肥鐵路復線。全長955公里,其中陜西境內255公里,投資約64億元。年貨運能力5000萬噸,日通過客車40對。2010年前開工建設。

  地方鐵路支線。主要建設陜北、渭北4條運煤鐵路專線,全長約140公里,總投資約30億元,2010年前后相繼建成。

  (二)公路建設

  全面建成由國道主干線和西部大通道組成的“米”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著力改善“一縱三橫兩環”次骨架及重要國省干線公路通行條件,積極實施農村“通暢”、“通達”工程,基本實現通縣公路二級化、通鄉公路油路化、通村公路晴雨暢通化。

  全面建成“米”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2007年底前建成戶縣—洋縣—勉縣、吳堡—子洲—王圈梁等高速公路,實現省境內三條國道主干線全部貫通,同時建成西部大通道榆林—陜蒙界(二期)、黃陵—延安、安塞—靖邊、西安—柞水等高速公路項目,全省高速公路里程突破2000公里;2009年底前建成柞水—小河—安康、安康—陜川界、咸陽—永壽—陜甘界、商州—漫川關、藍田—商州、商州—丹鳳—陜豫界、寶雞—牛背和寧強—棋盤關等高速公路項目,實現省境內三條西部大通道全部貫通,全省高速公路里程突破3000公里。到2010年,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800公里,通車里程達到3100公里,實現全省通市公路高速化,形成以西安為中心通達周邊10多個主要城市的“一日交通圈”。加快國家高速公路網青島至蘭州、十堰至天水國家高速公路省境內路段的前期工作,開工建設壺口—富縣—陜甘界、白河—安康—漢中—陜甘界高速公路。對國道主干線、西部大通道部分路段進行擴能改造。

  加快“一縱三橫兩環”次骨架建設和國省干線改造。全面建成關中公路環線。建設榆林—神木、神木—府谷、榆林—綏德、渭南—蒲城、韋莊—羅敷等地方高速公路。加大國省道技術升級和改造力度,實施甘谷驛—延長、云巖—延川、延安—吳起、洛川—黃龍、彬縣—鳳翔、潘家灣—太白、彬縣—旬邑、安康—鎮坪等二級路改造工程。加強省際間出口公路和通往重要工礦地、商品糧集散地等經濟干線建設。

  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按照方便生活、促進生產的要求,以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和商品集散地油路建設為重點,加快通鄉油路、通村公路建設,改建縣鄉油路7500公里,新鋪通鄉油路10000公里,改建、新建村道2.8萬公里,完成450個鄉鎮通油路、5600個行政村通公路,全省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11.5萬公里,從根本上改善農村公路通行狀況。

  (三)機場建設

  按照合理布局、提高客貨吞吐能力的要求,加快機場建設,構建以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為主,榆林、延安、漢中和安康四個機場相輔的“一主四輔”航空運輸格局。

  擴建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為適應航空運輸量快速增長的需要,強化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國際航空港和全國大型樞紐機場地位,對其按遠期滿足年旅客吞吐量2600萬人次、年貨郵吞吐量36萬噸、年起降架次25萬架次,E類飛機A380的起降要求進行擴建,新建第二跑道和第三航站樓,總投資72.9億元。到2010年,機場國內通航城市達到80個左右,國際通航17個國家、地區的28個城市,航線里程達到45萬公里。   

  加快榆林、漢中、延安、安康機場建設。進一步加快建設步伐,積極開辟新航線,到2010年,榆林、漢中、延安、安康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50萬人,航線里程約2萬公里。

  遷建榆林機場。新建一條2800米×45米跑及航站樓、生產、生活輔助用房,2010年旅客吞吐量達到24萬人次,可起降B737和A320系列機型,總投資約4億元。

  建設漢中機場。新建一條2800米×45米跑及航站樓、生產、生活輔助用房,2010年旅客吞吐量達到16萬人次,可起降B737和A320系列機型,總投資約3.71億元。

  遷建延安機場。新建一條2800米×45米跑及航站樓、生產、生活輔助用房,2010年旅客吞吐量達到12.3萬人次,可起降B737和A320系列機型,總投資約10億元。

  改造安康機場。對飛行區跑道進行修補和延長,改造原航站樓,完善通信導航、助航燈光及配套設施,2010年旅客吞吐量達到2.5萬人次,可起降C類機型,總投資3.6億元。

  
在加快上述機場建設的同時,爭取開工建設壺口通用機場,可起降B類機型。

  (四)水運建設

  重點開發漢江水運,建設石泉和喜河庫區航運工程、蜀河航電樞紐、水運安全保障系統。

  (五)管道建設

  建設寶雞—漢中、榆林—神木、關中環線和西安—安康等輸氣管線,形成干線、支線、專線相結合覆蓋全省的天然氣管網輸送系統。建設延長油田主要采油區至延安煉油廠和永坪煉油廠輸油管線。 

  (六)城市交通

  西安市重點發展以軌道交通和道路交通為主體的公共交通系統,建設軌道交通二號線、城市三環路及火車站等一批公交樞紐站。通過公路和鐵路樞紐的新建和改造以及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的二期擴建,提高西安在全國交通運輸網中的樞紐地位。寶雞、咸陽、銅川、渭南、榆林、延安、漢中、安康和商洛基本建成快速公共汽車交通系統。

  (七)運輸業

  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提高運輸效率、降低運輸成本,以建立多式聯運體系為目標,重點加強各種運輸方式服務標準的統一和信息一體化,加快交通運輸信息化、智能化建設。積極發展零擔運輸、快遞服務和汽車租賃業務,建立比較完善的貨運代理、客貨營銷等運輸服務中介體系。支持發展現代物流,建設關中新筑物流園區、西安空港物流園區、寶雞陳倉物流園區等三大物流園區和十大物流配送中心,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供應鏈管理技術,促進運輸、存儲、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和配送的一體化動作。完善公路站場體系建設,基本建成西安公路主樞紐,啟動建設省境內寶雞、漢中、榆林等其他國家運輸樞紐,加快縣城二級客運站和農村客運站點建設。實現市市擁有一級客運站,所有縣(市)建成二級客運站,70%的鄉鎮建成等級客運站,60%的行政村建有停靠站。基本建立起以高速公路網為主體,以省內和周邊中心城市為結點的城際快速客貨運輸網絡,實現1000公里以內當日到達, 500公里內一日往返。建成以干線公路為依托,以廣大城鎮為結點的全省客貨運輸網絡,力爭通公路的鄉鎮、行政村通班車率分別達到100%和95%。

  四、主要對策措施

  交通運輸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然是我省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點,應當在政策措施上加大扶持力度,推進交通綜合運輸系統現代化建設,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拓寬資金籌措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

  進一步用足用好國家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積極爭取國家各項資金支持。加強與金融部門的合作,積極爭取銀行貸款資金支持。全方位開放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市場,鼓勵國內外經濟組織參與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社會、民間資金參與開發建設。加大交通基礎設施經營權或收益權轉讓、股改力度,積極推行BOT、TOT融資方式。鼓勵以公路收費權或項目公司股權為質押發放貸款,規范有序地發展收費公路,盤活存量資產。積極利用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國外政府貸款以及國內金融機構貸款建設交通設施,吸引國內外資金參與交通設施的建設和運營。

  (二)強化質量管理,不斷提高建設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各級質量保證體系,提高工程質量。強化質量責任,明確和落實項目法人的質量責任,依法嚴格管理。進一步改進和完善項目建設招投標和工程監理制度。加大前期工作和勘察設計深度,優化和完善工程設計,切實提高設計質量。

  (三)努力營造良好的發展建設環境,促進建設項目順利實施

  加強各級政府及職能部門在項目征地、拆遷、施工階段的協調配合,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及時協調解決交通重大項目建設和經營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制止一切形式的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亂檢查,切實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確保項目建設的順利實施。

  (四)完善重大項目前期工作領導負責制,做好項目前期工作

  繼續堅持前期工作領導責任制,加強重大前期項目省內程序的協調,規范項目前期工作督辦制度,推動項目前期工作順利進展。圍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加大對前期準備工作的投入力度,增加項目儲備,做到重大項目接替有序。積極探索做好項目前期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吸引社會力量參與開展項目前期工作。

  (五)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加快智能交通系統建設

  積極開發和推廣應用涵蓋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運營、組織管理全過程的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智能交通等先進實用技術,推進交通運輸智能化進程,加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現代化建設步伐。

  (六)深化管理體制改革,推進交通運輸市場化進程

  按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深化交通運輸市場體制改革,促進政企分開、事企分離的改革任務取得實質性進展。健全市場運行規則,建立統一的交通運輸市場,促進資源要素合理流動,提高市場規范性和有序性。加快道路養護、運力配置市場化進程,發揮市場在交通設施建設、運輸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提高交通增長質量和效益。有序開放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革除制約交通運輸資源有序流動的各種壁壘,促進統一交通市場的完善和發展,為企業創造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

  (七)重視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加強交通與資源、環境合理利用、協調發展的統籌規劃,處理好交通建設、運營、管理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關系,建設節約型交通運輸業。科學設計項目建設方案,要把環境保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注重生態設計、景觀設計和安全設計。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中,要綜合考慮土地、環境、能源、資金、技術等條件,確定經濟合理的建設規模、技術標準,最大可能地控制土地、能源等資源占用數量,實現交通建設、資源節約、環境改善的和諧發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水泥網立場。聯系電話:0571-85871513,郵箱:news@ccement.com。

最新評論

網友留言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網立場

暫無評論

發表評論

閱讀榜

2025-03-31 00:16:32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米脂县| 乐都县| 南岸区| 缙云县| 盈江县| 平潭县| 梁平县| 盐池县| 金山区| 溧水县| 绥棱县| 铜陵市| 南丰县| 龙南县| 洛宁县| 辉县市| 周宁县| 丽水市| 屯门区| 大荔县| 乐山市| 玉门市| 海宁市| 柳河县| 明光市| 阿城市| 博乐市| 东港市| 报价| 朝阳市| 丘北县| 松潘县| 濉溪县| 新平| 衡阳市| 夏津县| 宝清县| 南陵县| 息烽县| 揭东县| 鄂托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