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聯重科:國營科研院所改革成功典范
國營科研院所改革的路究竟怎么走?這個問題,始終困擾著建設系統所有科研院所的頭頭腦腦們。最近從湖南傳來喜訊: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自從實行企業轉制、成為新型高科技上市公司——長沙中聯重工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來,始終以建筑工程、能源工程、交通工程等為主攻方向,研發制造高新技術裝備。經過15年的努力拼搏,它已由當年400多人編制、總資產僅2000萬元的研究院發展成今天以工程機械為主業、總資產超過50億元、年收入50多億元、員工近9000人的科技型產業集團,并進入中國企業500強、全國高新技術500強、中國機械工業100強之列。中聯重科的發展歷程,正是我國計劃經濟下的傳統科研院所改制、發展的歷史縮影,“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在這里再次得到生動而又真實的驗證。這無疑為建設系統科研院所的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
科研院所改革的成功典范
成立1956年的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隸屬建設部,是全國最大的建設機械綜合型科研機構。在計劃經濟時代,該院一直承擔著我國建設機械產品開發和技術更新,全面趕超西方發達國家的重任。國家建筑與城建機械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建設部商品混凝土機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中國建設機械協會所屬13個專業委員會的秘書處均設于此。其行業技術覆蓋率曾高達75%,每年創造的社會效益超過200億元。
進入上世紀80年代中期,人才濟濟的建機院開始舉步維艱,500多人僅僅靠著事業費撥款維持,陷入了“抱著金飯碗沒飯吃”的困境。到了90年代,國家科技體制改革打破了建機院的平靜。1992年,時任該院科技副院長的詹純新帶領7名員工,依靠50萬元借款,創立了中聯建設機械產業公司,開始了做產業的嘗試。他們憑借這個科研成果轉化平臺,將研究院的科研成果快速地轉化為生產力,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企業在不斷發展壯大中,詹純新敏銳地意識到:將中聯公司轉制為具有現代企業制度的新型科技企業,是時候了。
中聯公司經過兩年的探索,通過引進多元投資主體,在1999年全面完成了產權結構改革。一個全新的長沙中聯重工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于2000年10月在深交所掛牌上市。公司的發展由此進入了跨越式發展階段。從1993年到2004年,中聯公司的銷售收入和利潤年增長均超過60%。
“產業科技化科技產業化”發展之路
“依托國家科研院所發展產業,不僅要在市場經濟中做大、做強,做出效益,更應該肩負起提升民族產業科技整體水平,推動整個行業科技進步的重任!”身為長沙建機院院長、中聯重科董事長的詹純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道。他在1996年為此專門撰文闡述了“科技產業化、產業科技化”的理念:“科技產業化”是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以產生經濟效益;“產業科技化”則是用高新技術提升傳統的工業產業,推進行業技術進步,最終達到全行業的科技化、集約化發展。此后,他屢出重拳:
2001年,中聯重科整體收購了英國保路捷公司。這次收購既為公司搭建了外向型發展的窗口,也將我國在水平非開挖施工領域的技術水平一舉提前了至少20年。
2002年12月,中聯重科以承債方式收購中國機床工具工業老牌國有企業——湖南機床廠。通過改制,湖機員工隊伍在理順勞動關系的基礎上實行了競爭上崗、優化組合,第二年即實現銷售收入、產值同比增長均超過100%,迅速實現扭虧增盈。
2003年8月,中聯重科與浦沅成功重組并購,創造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重組并購的最大手筆。2004年,浦沅分公司實現的利潤,超過了其過去15年的利潤總和。
2003年9月,中聯重科收購中標實業有限公司經營性資產,從而占據了國內城市環衛機械市場的龍頭地位。
……
這些緊扣工程機械主業,涉及不同產品門類、不同產權所有制甚至不同國家的企業的并購,既優化、整合了行業資源,又提升了行業資源利用率和科技水平,在建設系統科研院所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應。
在新產品開發方面,中聯重科始終瞄準國際先進技術,在及時引進、消化中結合國情加以改進,成為自有知識產權,極大地提高了我國工程施工設備的整體工藝水平。
中聯重科“產業科技化、科技產業化”的發展之路,為科技成果的快速高效轉化、為促進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為科研院所科技體制改革和國有企業改革探索出了一條成功的新路子。由此被國家科技部兩任部長朱麗蘭、徐冠華評價為:科研院所改革的成功樣板,國有企業改革的成功典范。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