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靠新出強戰略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建材工業
徐永模
2007年6月30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經濟增長過度依賴能源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嚴重,經濟結構不合理、自主創新能力弱,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等問題使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依靠自主創新和科技進步。2005年國務院頒發《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2006年年初,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明確提出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中國建材工業協會圍繞著落實科學發展觀,貫徹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精神,結合行業發展的實際和協會工作的特點,將自主創新與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行業緊密結合,堅持“由大變強,靠新出強”的跨世紀發展戰略,在科技進步的基礎上推進結構調整和轉變增長方式,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在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和創新型國家的進程中,建材工業正在從傳統的高資源能源消耗、高排放的材料產業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材料產業發展,逐漸成為構建生態和諧社會、服務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的重要支撐產業。下面我分三個方面報告行業自主創新和科技進步的發展。
一、自主創新:大勢與大任
進入21世紀,我們面臨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和發展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經濟全球化進程日益廣泛和深入,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的制約對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形成了現實的和長遠的挑戰。我們必須清楚地把握形勢的發展、環境的變化,深刻理解依靠自主創新的重大戰略意義,把握戰略目標,抓住機遇、開拓創新、不斷開創新局面,取得新發展。
1.自主創新:別無選擇的選擇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主要是建立在勞動密集型、高能耗、高物耗、高環境污染、低效益的基礎上。這反映了我國制造技術總體落后,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勞動力素質低的現狀。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總體上與發達國家在先進制造技術方面存在相當大的差距,絕大多數企業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因此,我們在產業價值鏈中長期處于低端,國人的辛勤勞動換來所得無幾,一些出口企業甚至只能靠國家出口退稅才能維持生存。更令人痛心的是,這種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發展模式是一種不可持續的自殺式行為,已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造成極大損害。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直在努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裝備,希望能縮小差距,改變在國際產業分工中和市場競爭中的不利地位。28年過去,盡管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這種局面并沒有根本改變。發達國家在高新技術、關鍵技術、核心技術領域對我們實行封鎖,以保持其領先他人的壟斷地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到主要依靠創新推動的新階段。沒有基于自主創新的關鍵技術和知識產權,我國的產業發展難以突破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的高端技術壟斷,難以獲得有利的國際貿易地位,難以打破不斷增加和強化的貿易技術壁壘,更不能指望靠別人解決我們發展中所面臨的諸多重大問題。
當前,市場競爭全球化,國內市場國際化,技術進步日新月異,尤其是在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等領域的發展,正在快速改變著各個國家產業發展態勢和競爭力的消長。同時,科技發展的不確定性也日益增加,技術預見難度加大,如何抓住未來科技發展帶來的新機遇,是一種挑戰。可以說,樹立科學發展觀,通過自主創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健康發展,是必由之路,別無選擇!我國衛生陶瓷行業著名企業惠達集團在國際市場上拼搏發展多年,對自主創新的認識已上升到“創新則生,守舊則亡”的緊迫程度。
2. 人口-資源-環境:只有自主創新才能破解的難題
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受人口、資源、環境制約的嚴重程度是世界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我國人均能源、水資源等重要資源占有量嚴重不足、生態環境脆弱,最近不斷發生的湖水藍藻污染和其他環境污染造成的生態災害在向我們一次次敲響警鐘。
研究資料顯示,按目前的經濟發展模式和消耗速度,我國45種主要礦產可供利用儲量對需求的保證程度是,2010年只有21種礦物資源可保證需求,到2020年,只有9種礦物資源可保證需求。實際上,對于處在礦業和窯業領域中的建材制造業(如水泥、玻璃、陶瓷、磚瓦),國內企業之間對原料資源的爭奪戰已經打響。資源與能源的保障程度已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特別是能源保障,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軟肋。從節約能源法的制修訂到目前政府對節能減排工作的強力推進與行政管理,都充分說明了能源問題的嚴重性。毫不夸張地說,節能是我國原材料特別是高溫窯爐材料產業發展的永恒主題。國家經濟主管部門正在制訂各項工業產品的能耗限額標準。
建材工業是高耗能產業之一。目前,建材工業能源綜合消耗比國外先進水平高20%~50%。2005年建材工業的總能耗為2.03億噸標煤,約占全國總能耗的9.17%(其中規模以上建材工業企業的能耗為1.55億噸標煤, 約占全國總能耗的7%),位居我國各工業部門的第三位。在建材工業的各主要產業中,水泥工業是第一能耗大戶,其能源消耗占建材耗能總量的`57.26%;墻體材料工業為第二耗能大戶,其能源消耗占建材耗能總量的23.05%,兩者之和占建材耗能總量的80%。節能降耗減排是建材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自主創新的重要內容。
工業化帶動城鎮化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中國的城鎮化與美國的高科技曾被認為是影響21世紀人類發展進程的兩大關鍵因素。我國當前已進入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時期。規劃研究表明,按年均增長1百分點計,2020年的城鎮化水平將達到57%左右,城鎮總人口將達到8.28億左右。每年增加城鎮人口約1800萬人左右,這對城鎮建設用地和建設用材提出了巨大的要求,按現行規劃標準估算,每年需要建設用地270萬畝。我國水泥產銷量從2001年的6.61億噸已增長到2006年的12.3億噸,而且需求量還在增長。城鎮化水平提高意味著資源能源需求的提高和環境負荷的增大。
人口、資源與環境問題已成為嚴重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能否得到解決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發展模式轉換的問題,首先是我們有沒有科技支撐的問題,而科技支撐的建立只能依靠自主創新,這是繞不過去的坎!
3. 靠新出強:自主創新是核心
“由大變強,靠新出強”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提出的建材行業跨世紀發展戰略,在這一正確的戰略思想指導下,建材行業在新世紀取得了重大發展,在水泥、玻璃、復合材料,建筑衛生陶瓷、玻璃纖維、新型墻體材料等領域、產業結構得到優化,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引領行業發展的大集團快速成長,產業技術明顯升級,先進生產力得到大發展,一大批落后生產力被淘汰。“靠新出強”已深深根植于建材行業和企業發展的戰略指導思想。
但是,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今天,我們對 “由大變強、靠新出強”發展戰略的理解也應與時俱進。在發展中,建材行業不僅規模越做越大,而且大型企業集團也越來越多,大大提高了自主創新的能力。 過去,“靠新”更多的是依靠從國外引進新技術、新裝備、新產品,實現新發展。但是,對引進技術的依賴,使企業淡化了自主創新意識,放棄了自主創新的努力。時至今日,我們已看到,許多企業陷入“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怪圈,許多“新型建材企業”已從市場上消失,許多當年的新產品已經落后。浙江巨石集團張毓強總經理從企業自身發展的實踐深刻體會到,即使“可以從市場上買到最好的技術、最好的裝備,但創新能力是永遠也無法買到的”。因此,靠引進技術即使一時形成競爭優勢,也是不可持續的。
“靠新出強”的核心是自主創新,而新和強在時空上都是相對的,變化的。自主創新是做強的必由之路。只有依靠自主創新,不斷取得技術進步,才能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從數量來看,我國已是世界最大的生產國和消費國,從1991年到2007年,我國生產水泥總量將達110多億噸,按1噸水泥配制3立方混凝土計,折合混凝土330億立方。按每立方混凝土2.1噸粗略計算(不包括水),僅礦產資源消耗(不包括能耗)已達693億噸,平均每年近41億噸。 這樣龐大的工程建設規模和混凝土材料消耗量是世界僅見的,更不用說與工程和房屋建設配套的建筑玻璃、建筑衛生陶瓷、墻體材料、裝飾裝修材料等大宗建筑材料產品的消耗。以如此之宏大的建設規模,如果我們還不能成為建筑材料制造強國,那將是我們建材人的恥辱。上海建材集團總公司徐堯湘總經理在分析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問題時指出,關鍵還是對自主創新的認識不到位,主體意識不強。如果說“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那么企業領導班子則是關鍵,其認識水平、重視程度直接關系到自主創新的成敗”。
我們看到了這種差距和挑戰,責任和使命。國家有關“十一五”規劃綱要和中國建材工業協會提出的建材工業發展規劃綱要,對建材主要產業的結構優化調整和技術進步設立了發展目標:要求在“十一五”期間,我國的新型干法水泥技術裝備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新型干法水泥比例達到70%;浮法玻璃技術裝備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無堿池窯拉絲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新型墻體材料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等等。同時,對于發展綠色環保建材制品,支撐建筑業節能省地型建筑的發展也提出了具體要求。
從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產業、促進和諧社會發展的角度,我們必須依靠科技創新,不僅要解決從原料到產品全過程的清潔生產,實現更高的節約能源、節約資源、無污染排放要求,還要從材料生態設計的源頭開始,實現材料產品的高性能、長壽命和廢棄后的資源化回收問題,實現建材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放眼將來,建材行業肩負的不僅僅是為經濟社會的建設提供所需的各種材料,也不僅僅是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節約型行業和環境友好型的材料行業,建材工業應在生態社會、和諧社會的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這些重要使命只能而且必將隨著自主創新的發展而得以實現。
[Page]
二、自主創新:成就與經驗
認真總結我們在自主創新中所走過的路程,所取得的成就和經驗,能提高自信,豐富知識、積累經驗,少走彎路,加快發展。
(一)自主創新的成就
我國建材工業科技進步可以劃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即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和被封閉的環境中,主要依靠自力更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建材工業科技研發體系,形成了建筑材料與制品、無機非金屬新材料與制品、非金屬礦及制品三大產業,奠定了我國建材工業基礎。
第二階段,即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到本世紀初,處于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逐步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的新時期。總體上看,技術進步以大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并在吸收消化基礎上進行復制開發為主。例如:新型干法生產線,紙面石膏板生產線、巖棉生產線、玻纖池窯拉絲生產線,玻璃鋼化加工技術與裝備,石材加工技術與設備,大噸位全自動陶瓷壓磚機,建筑陶瓷生產線,利用煤矸石、頁巖生產空心磚生產線等等。對這些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全面提升了我國建材產業技術水平。與此同時,自主創新在第一階段積累的基礎上,收獲了中國洛陽浮法技術,中國硫鋁酸鹽系列水泥,抗堿玻纖,玻璃纖維增強水泥等一系列對行業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成果。
第三階段,黨的十六大以來至今。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在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吸收消化再創新,各個產業都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2001至2006年建筑材料行業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1項,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3項。我國建材工業進入自主創新發展的新時期。
1. 新型干法水泥技術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水泥工業的科技發展以新型干法生產技術為主導。在吸收消化的基礎上,自主開發技術與裝備開始取得重大發展。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自主創新在預分解窯節能煅燒、大型原料均化、節能粉磨、自動控制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從工藝設計到裝備制造取得一系列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成果。這些成果包括:
n
天津水泥設計研究院“新型干法水泥生產關鍵技術與裝備開發及工程化應用”(200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n 武漢理工大學“水泥回轉窯動態檢測和調整技術”(2003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n 中材國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水泥窯預熱預分解系統集成優化和工程應用”(200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n 中材國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新型干法窯預分解系統集成優化與工程應用”(2004年度建材行業科技進步一等獎);
n 天津水泥設計研究院“10000t/d水泥熟料生產線破碎裝備的研制與應用”(2005年度建材行業科技進步一等獎);
n
合肥水泥研究設計院“N——TGD大高度鋼絲膠帶高效提升機開發與應用”(2005年度建材行業科技進步一等獎);
n 合肥水泥研究設計院“KXT科氏力秤煤粉計量與控制系統研制及應用”(2006年度建材行業科技進步一等獎);
n 天津水泥設計研究院“TC型液壓大型充氣梁篦式冷卻機”, “TRP140/1400大型輥壓機”,“工業廠房微機輔助結構設計集成系統在水泥工業上的應用”(2004年度建材行業科技進步二等獎);
n 合肥水泥研究設計院“輥壓機節能粉磨技術”(2004年度建材行業科技進步二等獎);
n 天津水泥設計研究院“水泥窯尾新型行噴脈沖袋收塵器的開發與應用”(2005年度建材行業科技進步二等獎);
n 重慶齒輪箱有限責任公司“JS160中心傳動磨機減速機”(2005年度建材行業科技進步二等獎);
n 天津水泥設計研究院“TRM3131S型礦渣輥磨的研制”(2006年度建材行業科技進步二等獎);
這些自主創新成果代表了我國新型干法水泥技術的先進水平和核心競爭力。天津水泥設計研究院、南京水泥設計研究院、合肥水泥研究設計院和海螺集團等單位為我國水泥工業的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做出了重大貢獻。中國新型干法水泥技術與裝備的發展使單位生產能力的投資額大幅降低,在國內促進了新型干法水泥的大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我國新型干法生產線從2000年的109條發展到2006年底的近700條。其中,代表世界上最先進、最大規模的10000t/d生產線4條。4000~6000t/d規模生產線的裝備國產化程度高達90%。
基于這些自主創新的成果,中國水泥技術、裝備和工程總承包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開始大規模進入國際市場。從2003年中材國際在歐洲奪取工程總承包項目,到2005年中國建材裝備有限公司總承包阿聯酋日產10000t/d水泥熟料生產線,再到2007年5月中材國際中標美國SCC4000t/d生產線總承包項目,中國新型干法水泥技術與裝備名揚海外,工程總承包在歐洲、美洲、中東、獨聯體國家、東南亞等地區全面開花。
2. 中國洛陽浮法玻璃技術
上世紀80年代自主開發成功的“中國洛陽浮法技術”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積淀,終于在近年取得重大突破。中國洛陽浮法玻璃集團率先攻克19~25mm超厚優質浮法玻璃生產技術,填補國內空白。再接再厲,洛玻集團歷經數年,攻克了大幅度調整拉引量、穩定液流、逐級等i值均勻拉薄、三相臨界線控制、準光學玻璃質量熔化等關鍵技術,開發出浮法技術生產電子工業用0.55mm、0.70mm超薄浮法玻璃產品,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產工藝與技術,產品質量達到國外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成本低于進口產品,為提高我國電子信息材料產業的競爭力作出了重要貢獻。該成果獲得 2004年度建材行業科技進步一等獎,200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與此同時, 在浮法玻璃生產大型化方面,秦皇島玻璃工業研究設計院和中國建材國際工程公司都取得重大進展,秦皇島玻璃工業研究設計院“熱端大型化和控制系統技術開發在900t/d浮法玻璃生產線工程的應用” 獲2006年度建材行業科技進步一等獎。
超厚、超薄浮法玻璃和大型浮法玻璃生產技術,大大提高了世界三大浮法技術之一的“中國洛陽浮法”在國際上的地位和競爭力。秦皇島玻璃工業研究設計院2005年出口350t/d浮法玻璃生產線到烏克蘭,標志著中國洛陽浮法技術成功打入歐洲市場。中國建材國際工程公司向印尼、沙特、伊朗等國分別出口500t/d~900t/d浮法生產線,中國洛陽浮法玻璃集團出口阿爾及利亞600t/d浮法生產線等,都充分反映了自主創新的中國洛陽浮法技術與裝備在國際市場上已占據重要地位。
3. 玻璃深加工技術
玻璃表面改性是玻璃深加工技術的發展前沿。中國耀華玻璃集團在國內率先開發浮法生產在線低輻射玻璃鍍膜技術,通過集成創新,在浮法玻璃質量控制、膜層組分、結構和性能的設計、在線鍍膜和產品質量的監控與測評等關鍵軟硬件技術上取得突破,低輻射玻璃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本顯著降低,為我國建筑節能的推進提供了支撐。該成果獲2004年度建材行業科技進步一等獎及200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此基礎上,中國耀華玻璃集采用化學氣相沉積方法開發在線鍍膜生產自潔凈玻璃技術并獲得成功。與此同時,國內浙江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高校、一些院所和企業,相繼開發在線和離線鍍膜技術并獲得成功,為我國建筑節能玻璃門窗和幕墻的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武漢理工大學和三峽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的“高活性TiO2薄膜光催化自潔凈玻璃”,獲2004年度建材行業技術發明二等獎。中國科學院中科納米技術工程中心有限公司等單位自主開發生產的自清潔玻璃,已用于國家大劇院的屋面工程。
4. 建筑與衛生陶瓷生產技術
我國建筑與衛生陶瓷工業的發展令世界矚目。在數百條生產線的引進和消化吸收基礎上,我國建筑與衛生陶瓷生產技術已開始進入自主開發階段,在生產線的機械化、自動化、大型化等方面開始走在世界前列。例如25t ~ 100t間歇式球磨機系列,內寬2.6m,長336m的輥道窯,世界最大規模的日產5000m2的拋光生產線,二次布料機以及“魔術師布料系統”,干法磨邊機和新型節能刮平粗拋機等自主創新成果。特別是廣東科達機電股份有限公司和佛陶集團力泰機械有限公司開發的大噸位液壓全自動陶瓷壓磚機系列,最高噸位達7800t,已達到或超過日本、德國、意大利公司的水平,打破了國外在大噸位陶瓷壓磚機領域的壟斷局面,不僅在國內全面取代進口產品,而且已大量出口國外。該成果獲2004年度建材行業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新型墻地磚產品開發方面,中國的拋光技術獨樹一幟,形成中國特色技術,包括超大規格的瓷質拋光磚,拋光磚納米防污材料與技術,以及采用微晶玻璃技術、甜釉技術、自然紋理布料技術等開發的原創技術和高檔裝飾產品。杭州諾貝爾集團有限公司在國內率先從事無鋯鎂質高白瓷質磚塊的研發,成功解決了普通超白瓷質磚(含鋯配方)放射性污染問題,該成果獲2006年度建材行業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衛生潔具領域,唐山惠達集團從手工操作到立澆線生產,從倒焰窯到燃煤燃油隔焰窯再到燃氣隧道窯,從鍋爐暖氣供熱到推廣熱風爐技術,從模仿國外先進技術到創新,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的寬廣大道。惠達自主研發出內徑50mm(國際標準12 mm)的大水道、全掛釉座便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納米自潔釉衛生潔具等產品,享譽國際名牌林立的國內外市場。惠達集團成為全國建筑衛生陶瓷行業首家集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國家免檢產品稱號于一身的企業。“惠達”已成為國家商務部“重點培育和發展的中國出口名牌”。
5. 玻璃纖維池窯拉絲技術
1990年我國引進先進池窯拉絲技術,并在此基礎上開展了消化吸收工作。在南京玻璃纖維研究院、山東泰山玻纖、浙江巨石集團等單位的努力下,我國池窯拉絲生產線規模從5000t/年逐步發展到當前世界最大規模的120000t/年。這種發展不是簡單的翻版或幾何放大,而是在消化吸收基礎上的再創新。在無堿池窯設計、4000孔大漏板制造、廢氣余熱利用、廢絲回收利用和產品質量控制技術等許多方面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系列專有技術,裝備國產化率達到90%以上。繼南京玻璃纖維設計研究院“玻璃纖維池窯拉絲技術與裝備開發”項目獲200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之后,山東泰山玻纖“高TEX數無堿無捻玻璃纖維直接紗的開發應用”項目獲2002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巨石集團和泰山玻纖先后瞄準國際前沿技術,開發池窯純氧燃燒技術,與空氣助燃相比,純氧燃燒不僅節約30%以上燃油,提高產品質量,還減少80%窯爐尾氣排放,降低粉塵排放,實現氮氧化物零排放。除了采用先進的純氧燃燒技術已外,我國節能環保型池窯拉絲技術發展正在開拓新路,中材科技和江蘇九鼎集團共同開發的世界第一座萬噸電熔池窯拉絲項目正在試運行。自主創新,使我國池窯拉絲技術的開發走在世界前列。
6. 玻璃鋼新材料技術
玻璃纖維增強塑料(俗稱玻璃鋼)是軍民兩用的先進材料,該行業技術創新一直保持著強勁的勢頭。通過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我國纖維纏繞夾砂玻璃鋼管道生產技術與裝備已達到目前國外同類技術裝備水平,生產線建設成本大大低于引進線成本,技術與裝備不僅向發展中國家出口,而且向包括日本在內的發達國家出口。自主開發的玻璃鋼纏繞技術從機械化到自動控制到多軸纏繞,解決了高技術產品制造的高難要求。近幾年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例如,
n 北京玻璃鋼設計研究院“聚合物基復合材料液體成型技術及其應用研究”(2002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n 哈爾濱玻璃鋼研究設計院、大連理工大學、哈爾濱大學“高性能環氧樹脂基體的研制及其在先進復合材料制備中的開發應用”(2004年度建材行業科技進步二等獎);
n 北京汽車玻璃鋼有限公司“中溫固化SMC及大型A級表面SMC部件規模化生產技術”、“快速固化SMC技術體系戌研發與應用”(2005年度建材行業科技進步二等獎);
n 武漢理工大學、新疆永昌“玻璃纖維增強定長纏繞夾砂頂管關鍵技術及應用”(2005年度建材行業科技進步二等獎);
n 中材科技“大型防腐平臺的研制”(2005年度建材行業科技進步二等獎);
n 中材科技“高絕緣SMC技術及應用”(2006年度建材行業科技進步二等獎);
n 深圳市華達玻璃鋼“SMC衛星天線反射面技術及應用” (2006年度建材行業科技進步二等獎)。
除了在民用領域取得豐碩成果以外,在國防領域,玻璃鋼新材料的研發打破外國對我國的封鎖,自主研發,取得了一大批包括為我國神州5號、6號飛船為代表的航空航天工程配套的重大成果,為我國科學技術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7. 水泥基材料技術
雖然以硅酸鹽水泥、鋁酸鹽水泥、硫鋁酸鹽水泥為主體的水泥基材料品種和性能在國內外都已標準化,以大幅度提高水泥性能為導向的深入研究在我國仍然熱度不減。 武漢理工大學、湖北大學“高性能水泥基復合材料的研究及其工程應用開發”成果200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高性能低熱硅酸鹽水泥(高貝利特水泥)”獲2005年度建材行業技術發明二等獎和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濟南大學“含鋇硫鋁酸鹽水泥相組成及水化研究”獲 2006年度建材行業科技進步二等獎。北京通達耐火技術公司“ G-17K水泥窯窯口用抗剝落澆注料”獲得2005年度建材行業科技進步二等獎。 這些成果取得促進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8. 混凝土與水泥制品技術
面向工程建設發展的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的技術創新非常活躍。高效減水劑的發展和應用成為預拌混凝土技術發展的主線。礦渣、粉煤灰、火山灰質材料的超細化成就了高性能混凝土的發展。依托重大工程產生了一批先進成果。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院等七單位共同承擔的科技部攻關項目“混凝土耐久性關鍵技術研究及工程應用”獲200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江蘇建筑科學研究院“環保、節能型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劑的研究與應用”獲200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武漢理工大學“大跨度拱橋結構鋼管高強膨脹混凝土制備技術及應用”獲 2006年度建材行業技術發明一等獎;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磨細鋼渣粉作混凝土活性摻合料的應用研究”獲 2006年度建材行業科技進步二等獎。除此以外,還有很多混凝土應用技術成果獲得其他行業和省市的科學技術獎。例如東南大學等單位完成的“高性能水泥基建筑材料的性能及失效機理研究”獲2006年度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我國水泥制品行業自主創新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江蘇愛富希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建筑內外墻用高致密硅鈣板”成果獲得2006年度建材行業科技進步二等獎;建材機械制造企業研究開發的混凝土砌塊成型機,加氣混凝土切割機,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芯模振動制管技術與裝備,預應力高強混凝土管樁技術與裝備,大規格纖維水泥板壓機等技術裝備,或經濟適用,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產品和裝備大量出口國外。在綜合開發利用礦渣、粉煤灰等各種工業廢渣和其他礦物材料,制備綠色環保和高性能混凝土等技術方面,我國水泥混凝土及其制品行業已走在國際同行前列,為我國節能、利廢和環保做出了重要貢獻。
9. 新型墻體材料技術
墻體材料革新隨著國家墻改政策的落實,特別是首批全國170多個大中型城市的限時“禁實”和要求2010年所有城市全面“禁實”之后,發生了積極的變化。磚瓦行業大量利用頁巖、煤矸石、粉煤灰等生產各種空心和實心燒結磚或非燒結磚,向綠色環保產業方向發展。在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自行開發出有中國特色的硬塑和半硬塑擠出機,制磚的原料陳化、攪拌、擠出、切割、碼坯和燒結技術及裝備已實現大型化、自動化和成套化。雙鴨山東方墻體工業有限責任公司開發的大斷面現代化隧道窯,全內燃、超熱值焙燒控制技術,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綜合利用煤矸石生產新型墻體材料的發展。西安墻體材料研究設計院的“節能型磚瓦隧道窯的研究和應用”成果獲得2004年度建材行業科技進步二等獎;常州鍋爐有限公司“蒸壓加氣混凝土切割機組的研制與開發”、福建海源自動化(建材)機械設備有限公司“HF1100型蒸壓粉煤灰磚自動液壓壓磚機機組”等成果獲得2005年度建材行業科技進步二等獎。這些先進技術與裝備的發展支撐著我國墻體材料革新和建筑節能的發展。
從上世紀80年代初北京新型建筑材料總廠引進德國紙面石膏板生產技術開始,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石膏板生產技術終于獲得重大的自主創新成果。山東泰和東新股份有限公司投資新建的江陰年產3000萬平方米紙面石膏板生產線,是國內第一條全部采用電廠煙氣脫硫石膏為原料的大型紙面石膏板生產線,制粉和石膏板干燥均采用燃煤一次換熱直接烘干工藝,能耗低、熱效高,屬國際首創,每年可消化脫硫石膏30萬噸。該成果不僅適合我國國情,而且是對電力行業減排和建材行業發展循環經濟的貢獻,對于提高石膏板產業節能環保水平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推動作用。
[Page]
10. 非金屬礦深加工技術
非金屬礦材料加工和應用技術特別是粉體技術近年來發展很快,礦物材料精細化加工高附加值利用技術不斷取得新發展。對粉磨設備的提升改造,使得雷蒙磨等普通設備能用來加工微細礦物粉體,大大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礦物粉體表面改性的技術成果實現了大規模集成電路基板填料的國產化,并展示了廣泛的應用前景。清華大學等單位的“工業礦物填料精細加工設備及工藝優化”獲得2004年度建材行業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礦業大學、江陰市啟泰非金屬工程有限公司完成的“非金屬礦物粉體干法連續表面改性技術”研究項目針對不同無機粉體和不同用途要求,開發出成套工業化生產技術方案和配套的設備,實現了礦物表面改性的連續生產。由中材科技開發的煤系高嶺土深加工規模化生產工藝技術和專用設備,將與煤伴生的高嶺土進行深度開發,生產高附加值產品,促進了煤系高嶺土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的發展。該成果獲得2004年度建材行業科技進步二等獎。
非金屬礦物,特別是一些戰略礦物材料的發展前景隨著深度開發技術進步受到高度重視。清華大學、包頭市晶元石墨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完成的“天然鱗片石墨改性新技術研究及應用”項目獲得2006年度建材行業技術發明一等獎,該項目研究成果廣泛應用于能源、環保、國防等領域,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1. 先進材料技術
代表建材行業高新技術材料產業的無機非金屬新材料的發展一直是行業自主創新的亮點。近年來所取得的成果在國防、石化、交通、能源、電子、建筑、農業和醫學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取得顯著社會經濟效益。其中包括:南京玻璃纖維設計研究院“系列光導纖維傳像束及工業內窺鏡規模化生產技術研究”(200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武漢理工大學“五類光纖傳感敏感材料制備與加工規模化生產技術及共應用”(2002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超二代微光像增強器用高性能輸入窗”( 2004年度建材行業科技進步一等獎),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五十六孔雙坩堝拉制光學纖維技術及應用” (2005年度建材行業科技進步類一等獎)。中材科技在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成果的基礎上,開發高性能復合材料用立體織物及編制技術又取得新成果,開發出三維多向編織物凈尺寸仿形減紗編織技術,織物綜合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該成果獲2005年度國防科學技術二等獎。
除獲獎的科技創新成果以外,還有大量創新成果由于種種原因未申報科技獎,但是這些成果對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例如,中材科技研發成功的高強玻璃纖維,使我國成為能生產這種高性能材料的少數國家之一,為打破國外壟斷,發展高技術產品提供了支撐。中材科技自主研發,最近成功投產的CNG高壓氣瓶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能生產這種高技術高性能產品的國家,產品一上市就供不應求,為清潔能源的發展和應用,保護環境做出了重要貢獻。
建材行業是我國少數在國際上享有“中國創造”信譽的產業。由于自主創新,我們不僅出口各種材料產品,我們還向世界各地區出口先進適用的建材制造技術與裝備,如大型水泥成套裝備和大型浮法玻璃成套裝備,在國家推進和平、合作、共同發展的外交戰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 自主創新的經驗
改革開放以來,許多企業通過自主創新做大做強,積累了一些成功的和失敗的寶貴經驗,值得總結和分享。
1. 自主創新, 領導者的事業
社會上很多人,也包括許多企業領導者認為自主創新是科技人員的天職,是壓在科技人員身上的重任,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自己定位于旁觀者、支持者,而不是參與者、領導者。不是把自主創新當做發展核心競爭力,而是當作錦上添花,甚至做秀的東西。這種認識上的不同清楚地反映在企業做大做強的發展軌跡和發展成果上。一些企業家認為“條條大路通羅馬”,不管有沒有自主創新,只要企業實現了發展,就是正確的成功的。但是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不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同,發展的可持續性也大不相同,這種區別一時可能看不清楚,但是一段時間之后就非常明顯。
幾年前國內一些經濟學者總結我國改革開放發展的經驗,認為科技自主創新的貢獻很小,主要是依靠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實現的發展。但事實告訴我們,核心技術買不來,更不用說創新能力,無論從現實還是長遠看,只有依靠自主創新才能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自主創新是領導者的事業。上海建材集團在總結自主創新的五大不足時,將領導者缺乏主體意識和競爭意識放在第一位。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科技人才是企業實施技術創新的關鍵資源。如果沒有領導者的膽識和魄力、沒有足夠的風險投入和資源配置,科技人員的自主創新只能停滯在紙上,或夭折于腹中。而且即使科技人員取得了科研成果,如果沒有領導者的重視,創新成果的社會經濟效益也將大打折扣。許多事例表明,企業領導掛帥是重大創新工程項目成功的最重要保證。
2. 建設全員創新的企業文化
自主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專指科技人員的研發活動。企業沒有創新文化氛圍,很難想象會有創新成果產生。從企業理念到發展戰略,從管理體制到激勵機制,從管理者到科技人員到普通員工,方方面面,上上下下都應以創新為榮,這樣才能形成自主創新的內生動力,才能不斷成長出自主創新的成果,而這些成果,不論大到技術改造工程,或新技術、新產品開發,小到工法器具革新和合理化建議都會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中國建材工業協會和全國總工會共同發起的“建材行業技術革新獎”就是面向企業創新文化建設的一項基礎工作。
3. 產學研結合,關鍵是體制
2006年月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關鍵是強化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對于以市場為導向的自主創新,產學研任何一方的資源都是有限的。產學研資源怎樣優化配置,結合后是否能有效發揮作用,這是需要在實踐中回答的問題。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有許多產學研結合最終流于形式,企業投入沒有獲得預期的產出,難以為繼。但是對那些產學研結合成功的案例分析表明,產學研結合的體制是關鍵。那些以共同發展,長期合作為目的產學研合作,以資產為紐帶、采用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選題面向企業發展和市場重大需求的研究開發,往往獲得成功。
自主創新沒有平坦大路可走,我們面臨許多嚴峻的挑戰。宏觀來看,我國整體技術水平相對落后是不爭的事實,經濟實力不強,能用于自主創新的資源有限,促進企業創新的政策不夠完善和有力;微觀來看,由于體制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一些企業領導對自主創新的認識難以到位,企業技術創新缺乏積累、缺乏領軍科技人才等核心要素。在一些大集團中,技術創新與主業發展“魂不附體”或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國內外市場上,不管我們愿不愿意,我們都在“與狼共舞”,優勝劣汰是鐵律。
既然別無選擇,我們只有堅定信心,勇敢地智慧地迎接挑戰!
[Page]
三、自主創新:戰略與重點
(一) 行業自主創新的戰略與重點
根據國家和行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的有關要求,建材工業發展的戰略目標是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結構調整為主線(包括技術結構、產品結構和組織結構),發展循環經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滿足建筑、水電、交通、信息、國防等產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相應地,我國建材工業科技發展必須全面提高行業科技創新能力,實現從跟蹤模仿向自主創新的轉變、從注重單項技術研究開發向集成創新轉變,從依賴技術引進向消化吸收再創新轉變,全面提升技術、產品、裝備水平和核心競爭力。在自主創新中我們必須攀登以下戰略制高點:
1. 綠色制造
對于資源與能源密集型和高排放的原材料產業,必須發展綠色制造、清潔生產技術,才能破解制約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能源與環保瓶頸,向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轉變。對于建材工業來說,生產節能減排的技術與裝備發展和綠色生態材料將引領發展。例如水泥產業的綠色制造必須實現四個轉變:
從資源消耗型——通過各種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降低天然資源消耗——向資源節約型轉變;
從能源消耗型——通過余熱發電和可燃廢棄物替代降低煤耗電耗——向能源節約型轉變;
從污染排放型——通過原燃料的替代、混合材的摻用、高效收塵減少溫室和其他有害氣體以及粉塵的排放——向環境友好型轉變;
從落后技術產業——通過先進的新型干法工藝與裝備改造——向先進制造業轉變。
2. 重大關鍵設備制造
裝備技術是制造業的共性和關鍵性技術,直接影響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各種新技術新材料創新成果的產業化依賴于相關設備的研究開發。我國建材裝備制造水平總體上落后于發達國家,特別是關鍵設備仍然依賴進口。大型設備和關鍵設備的自主設計和制造是提高建材行業節能、降耗水平和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的關鍵。
3. 高技術與高性能產品
節約型社會和可持續發展要求將不斷提高對建材產品的耐久性要求。經久耐用就是最大的節約。采用先進制造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將大大提升制造技術水平;產品的高性能化以及材料性能與功能的高耐久性,將最大限度地降低廢棄物的產生。
4. 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正在廣泛用于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基于網絡信息技術的柔性制造和經營管理將成為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和效率的競爭利器。
5. 生態環保型產業
清潔生產促進建材制造業從環境不友好型向環境友好型發展,循環經濟的發展將進一步把建材產業發展成生態環保型產業。例如:水泥產業可發揮高溫窯爐和水泥膠凝材料的獨特優勢,成為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置城市生活垃圾和工業垃圾的關鍵產業;磚瓦產業可充分利用各種尾礦、粉煤灰等工業廢物;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可大量摻用工業和建筑固體廢棄物,等等。一些建材產業已經或將成為許多工業產業發展循環經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不可或缺的最后環節。
6. 住宅產業化部品制造技術
住宅產業化是建筑業的發展方向,要求材料部品化,生產工廠化、設計標準化,施工裝配化,使建筑工程基于科學的設計、精細的制造和文明的施工。盡管當前建筑施工技術被預拌混凝土與現場澆筑主導,但隨著對城市建設環保要求和工程質量要求的提高,包括預制鋼結構構件、預制混凝土結構構件、輕質保溫墻體、整體衛生間、整體廚房、甚至整體房屋的生產和相應的配套部品體系會得到很快發展。對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也將要求發展工廠化生產的高質量、多功能和裝配式材料部品,例如節能門窗、輕質外墻保溫自裝飾掛板等。據了解,目前一些大型房地產商如萬科集團正在積極進行相關產業發展的策劃。
(二) 企業自主創新的戰略和重點
由于產業的差異、發展條件和所處環境的不同,企業自主創新應從實際出發研究制定發展戰略和重點。以下幾個方面是企業在制定自主創新的發展戰略時所必須重視的。
1. 企業創新文化建設
構建企業創新文化,使創新文化融入企業的價值觀和經營理念,從而使創新成為全體員工的自覺行動。從觀念創新、管理創新到技術創新,創新活動應在各個工作層面全面開展。例如觀念創新,一些企業在發展循環經濟中提出“創新無限,資源無限”,“資源有限,創新無限”,“只有落后的技術,沒有無用的廢物”。在節能減排中提出“企業不消滅污染,污染就消滅企業”。用新的創新理念引領思想解放,通過員工對創新的追求激發企業內生的活力,克服企業發展所面臨的各種困難。
2. 國家目標導向
企業的發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而市場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國家發展需求的引導。例如生產節能、建筑節能、清潔生產、降耗減排、環境保護等這些關系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已成為政府工作的重要職責。因此,企業的技術創新必須瞄準這些重大需求。在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綱要中涉及許多有關建材科技發展的內容,在節能技術方面:有能源梯級綜合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節能機電產品等;在資源節約方面:有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低品位和伴生資源的高效利用,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等;在綠色制造方面:有高效、節能、環保和可循環的清潔生產工藝、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模式等;在高新材料方面:有高性能復合材料、高性能復合構造材料,無機非金屬結構材料,具有環保和健康功能的材料等;在環保產業方面:有城市與工業垃圾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等;在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方面:有節能建材與綠色建材,多功能一體化的建筑部品精細制造及其施工技術與裝備等。瞄準這些國家重大需求,企業的技術創新才能實現最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3. 體制與機制創新
雖然國家提出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但企業的主體地位不是賜封的,是不是主體關鍵在于企業能在多大程度上主導技術創新,有多大能力開展自主創新,以及自主創新的水平高低。同時,對于不同的企業來說,能不能作為主體也是市場競爭的結果。
擁有足夠創新資源的大型企業,應以自己為主體整合社會創新資源,采取產學研結合的方式和互惠共贏的聯合機制,對影響企業發展的重大科技課題進行聯合攻關。但是,對于影響行業發展的共性、關鍵性和前沿性重大科技課題,無論是創新戰略的把握,還是科技創新資源的投入,一般來說,企業難以勝任主體地位,應該以政府主導,大學院所為主體,聯合有關企業建立產學研聯盟,這不僅是一些發達國家、也是近年來國內一些單位產學研結合成功的經驗。
我國絕大多數建材企業是中小企業,既沒有研發工作的積累,也沒有足夠的創新資源,并不具備主體地位條件。政府主管部門應從實際出發,加快建設面向企業技術創新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和創新資源,支持企業、大學和研究院所,因地制宜,從自己的實際出發,采取不拘一格的聯合方式,自主開展技術創新。
建立能有效整合并優化配置社會資源的產學研結合自主創新體系
本身就是創新。但無論是哪種結合方式,市場機制是合作成功的關鍵。產學研結合沒有統一的僵化的模式,具體的合作機制是創意性的、“個性化”的,這是對創新型領導者的挑戰。
[Page]
(三) 當前行業自主創新的重點領域
根據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和國家“十一五”發展規劃的安排,一些政府支持的科技創新項目正在立項實施。在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當前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指南(2007年度)》中,涉及建材制造業的有三大領域:(1)新型建筑節能材料:包括高性能外墻自保溫墻體材料、功能墻體材料、 熱反射涂料、相變儲能材料、高效外墻和屋面保溫材料、樓地面隔熱保溫材料、高性能節能門窗、低輻射玻璃等;(2)玻璃纖維及其復合材料制品:包括無堿玻璃纖維、低成本、高性能、特種用途的玻璃纖維及制品、綠色玻璃鋼-熱塑性復合材料制品、玻璃鋼管道、汽車覆蓋件、漁船等制品;(3)生產節能和建筑節能技術:包括高效燃燒工業節能窯爐、高溫空氣燃燒技術、純氧或富氧燃燒節能技術、工業余熱回收利用技術、建筑節能新技術等。科技部“十一五”支撐計劃項目中,包括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的預制外墻保溫裝飾一體化構件,村鎮住宅建設用環保經濟型墻體屋面材料,節能住宅自保溫隔熱墻體以及節能圍護結構構造體系等。從發展趨勢來看,一些行業的技術發展目前處于積累時期,而一些行業可能產生突破性的重大技術創新,值得高度關注。
1. 水泥工業
水泥工業在新型干法工藝和主導產品硅酸鹽水泥確定的基礎上,正在以產業組織結構調整為主線,加快提高生產集中度和規模化。與此相適應,大型生產裝備和關鍵設備、新一代高效節能裝備的自主設計制造成為行業技術創新的重點,其中余熱發電技術與設備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進入國際市場,但仍在發展提高之中。與此同時,社會對水泥工業在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中的重要作用的認識將推動水泥產業朝處置工業固體廢棄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環保產業方向發展。第一批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三家水泥企業北水、烏蘭、亞泰入選,其它企業如海螺也正在積極跟進。水泥窯爐很可能與垃圾焚燒爐“聯姻”,共同處理生活垃圾。焚燒爐實現對生活垃圾的減量化,而水泥窯爐則對焚燒爐渣和粉塵再進行無害化處理和自資源化利用。
2. 平板玻璃工業
平板玻璃工業圍繞發展浮法玻璃開展的結構調整已基本完成,目前浮法玻璃比例已達90%。洛陽浮法技術的創新和發展重點主要在900t/d級以上的大型節能窯爐和提高浮法玻璃實物質量水平上。但是,從建筑節能的需求看,在線鍍膜生產Low-E玻璃技術將引領浮法玻璃技術的發展。浮法玻璃企業在提高能效、降低NOx,SO2和粉塵排放等方面開始面臨社會壓力,純氧燃燒技術與裝備的采用開始受到重視,有關研發項目已列入“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
3. 玻璃纖維工業
大型池窯拉絲技術和純氧燃燒技術將引領我國無堿玻纖池窯拉絲生產技術的發展,國家已相應提高了池窯規模的行業準入門檻。南京玻纖院與九鼎集團正在開發的新一代萬噸級電熔池窯拉絲技術有望突破池窯技術節能、環保的瓶頸。此外,南京玻纖院超細和高強玻纖技術和產品正在開拓一些高端技術產品市場。
4. 建筑與衛生陶瓷工業
共性技術方面,低品位原料、工業廢渣的綜合利用技術、大尺寸薄板生產技術的發展將緩解資源瓶頸、降低成本;表面功能化改性技術,如納米自潔、抗菌等改善居室健康環境的產品將滿足不斷提高的消費需求;機械化自動化制造技術,如高壓注漿、機械手施釉、機械化裝開窯等技術的發展,將緩解人力資源短缺、人工成本增高的壓力。 在特性技術方面,時尚化藝術裝飾和高質量、高性能新型陶瓷磚和衛生潔具將引領高端個性化消費市場。
5. 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工業。
建筑業特別是重點工程建設對混凝土耐久性的要求將越來越高。預拌商品混凝土技術的發展將體現在高強高性能混凝土的發展,化學外加劑特別是高效減水劑的發展是關鍵。聚羧酸基高效減水劑目前在引領外加劑產業的發展。國內對聚羧酸基減水劑產品的開發仍主要依賴國外的原料,但已對外國產品形成挑戰。
水泥與混凝土制品的發展將迎接建筑部品、隧道盾構管片、高速鐵路客運專線無砟道板等現代產業的興起。高性能PCCP管正在重新奪回失去的輸水管市場。既有建筑的外墻節能改造和建筑外墻的保溫裝飾一體化構件的市場需求,將可能把水泥與混凝土制品產業的發展帶入高附加值、精細設計加工的高端產品制造領域。
6. 非金屬礦及制品工業
非金屬礦材料產業的發展取決于精細加工技術的發展,例如超細粉碎、表面改性、提純、高長徑比超細纖維礦物制備等。對伴生礦物(如煤系高嶺土)的綜合開發利用技術將在國家鼓勵政策的推動下得到快速發展。優勢非金屬礦(硅灰石、高嶺土、云母、石墨)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研究課題已列入“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非金屬礦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研究”重點項目。
7. 玻璃鋼復合材料
被稱作綠色玻璃鋼、能回收重復利用的熱塑性樹脂復合材料制品在溫度適當的環境條件下將逐漸取代熱固性樹脂復合材料。在產品發展方面,除國防工業以外,將受到新興產業的拉動,例如高壓CNG氣瓶、風力發電機葉片、汽車部件、大飛機部件等。
8. 新型墻體材料
我國新型墻體材料經過多年的引進和自主開發,已掌握各種生產技術與設備,產品品種齊全,質量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應用技術標準要求,各種墻體材料的發展取決于相關建筑體系的設計與施工水平。例如最近發展的砌體構造配筋設計解決了多年存在的混凝土砌塊建筑 “裂、滲、漏”問題,將對砌塊建筑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由建設部組織實施的“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建筑節能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課題將研究適用于嚴寒、寒冷地區的新型夾芯保溫墻體構造體系,預制墻體保溫構造體系;
研究適用于夏熱冬冷、夏熱冬暖地區,可同時滿足保溫和隔熱功能要求的復合墻體和屋面構造體系、單一材料墻體體系以及各種墻體內保溫隔熱技術。
[Page]
(四)協會科技工作重點
行業協會應引導企業的自主創新,占領產業發展的科技制高點,建立面向企業自主創新的技術服務體系,促進建材工業向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的建設和發展。 在今后一個時期,協會的科技工作將與政府科技工作銜接,工作重點將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開展行業技術創新平臺建設
目前各級政府正在加大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建立技術中心,增強技術創新能力。由于爭取國家和省市級技術中心名額有限,許多企業希望協會在一些轉制院所和有條件的企業建立面向行業技術進步的技術中心、研發中心以及新技術示范中心等。目前,協會正在開展調研工作,今年將制訂有關管理規定和實施細則,在優勢企業開展建設行業技術中心的試點工作,促進在專業領域的自主創新,為行業技術進步提供服務資源。同時,積極向國家推薦有條件的企業申請國家認可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中心等,加強行業科技創新資源建設。
2. 開展科技進步評價工作
科技進步評價是一項基礎工作。多年來,由于沒有開展行業科技進步評價工作,政府和企業不能全面準確了解行業科技發展水平和市場動態的信息,更重要的是,由于缺乏客觀和準確地評價,可能造成國家和企業資源的巨大浪費。因此,協會今后將分領域開展專題研究,及時評價各個材料產業領域國內外科技進步現狀,分析發展趨勢、提出政策建議,供政府和企業決策參考。
3. 開展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
近幾年來,協會在科技成果鑒定和評議,行業科學技術獎的評獎、國家三大獎項的推薦,以及面向企業技術創新的“技術革新獎”評獎等工作中,收獲了一大批重要科技創新成果。協會將篩選有推廣價值的科技成果,向全行業發布和推介,促進科技成果的擴散以取得更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結束語
行業的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取決于企業的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的使命就是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做大做強,靠新出強”跨世紀戰略,提升行業自主創新能力、發展先進生產力和核心競爭力,努力把建材工業建設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可持續發展。
在“十一五”時期,我們要協助企業爭取國家的科技投入,促進產學研結合,集成行業和社會的研發資源,著力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和服務于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社會化技術服務體系,突破一批制約建材工業發展的資源、能源和環境方面的重大關鍵技術;積極開發滿足綠色節能建筑需要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綠色建材產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立以建材制造業為關鍵環節的資源循環利用技術體系,使建材工業成為我國和諧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中國建材工業要放眼世界,放眼未來,以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支撐“中國設計”和“中國制造”,創世界馳名的中國品牌。中國建材企業要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宏偉建設事業中成長起來,發展壯大,走向世界,讓中國建材技術和產品融入世界人民的生活,為中國的和平崛起貢獻一份力量。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