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聯重科通過自主創新實現飛躍
6月7日,記者一來到中聯重工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立刻被濃郁的創新氣息吸引住了。董事長詹純新告訴記者,“去年中聯重科總收入86.5億元,創利稅12.6億元,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同比增長了50%以上,在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排名第二,全球工程機械行業排名第24;今年一季度凈利潤高達2.1億元,同比增長180%。”據記者了解,從1992年成立至今,中聯重科的銷售收入和利潤均以60%以上的年率遞增,實現了從50萬元貸款起家到擁有86.5億元總資產的巨變。靠的是什么?詹純新回答:是科研支持產業、產業反哺科研的自主創新發展思路。
長沙中聯重科創業之初,就開始走科技產業化道路。公司首先瞄準被國外產品占領了80%市場份額的混凝土機械,決定對科研成果HBT40混凝土輸送泵進行改進開發。1993年7月1日,他們研制成功我國第一代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HBT40型混凝土輸送泵,迅速成為國內惟一全系列混凝土泵制造商。在其引領下,很多企業紛紛進入工程機械尤其是混凝土機械行業,不僅占據了95%以上的國內市場,產品還大批量銷往海外。
中聯重科注重科研與市場緊密結合,把市場需求作為科技產業化的根本方向,推動了產業的迅速發展。他們先后開發了混凝土機械、工程起重機械、路面機械、城市環衛機械等10大系列、100多個品種的機械產品,并在國內市場占有率上擁有3個第一和兩個第二:城市環衛機械第一、塔式起重機第一、鋸床鋸條第一;汽車起重機第二、混凝土機械第二。他們還逐步完成了4個工業園區、7個生產基地的產業布局,成長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骨干企業和湖南省工業化標志性企業。
14年的市場錘煉,帶來了中聯重科的根本性轉變,建立了全新的現代企業制度。他們2002年兼并湖南機床廠,2003年重組并購浦沅集團,使傳統國有大型企業重新煥發生機:湖南機床廠在重組并購后的第一年,各項經濟指標均創歷史新高,利潤是前一年的3倍;浦沅集團被兼并當年實現的利潤就超過重組前15年的利潤總和。
如果說科技產業化為中聯重科的成功奠定了良好基礎,那么產業的科技化則是中聯重科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法寶。
詹純新告訴記者,技術創新促進了產業發展,帶動了企業全方位創新,而這種創新首先體現在觀念創新上。觀念創新推動了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全面互動,為技術創新活動提供了更高層次的平臺。去年公司共完成各級科研項目245項,專利申請的數量大幅增長、質量快速提高,發明專利增長350%。由于直接面向市場選取項目,新產品開發計劃的針對性明顯提高。與此同時,管理流程縮短,敏捷度大為提高,涌現出一大批極具市場競爭力的高水平產品,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去年公司實現的銷售收入和利潤中,新產品的貢獻率超過50%。
產業發展的反哺和保障,使研發的深度增加、速度加快。中聯重科研發經費的投入已占年銷售收入的5%以上,最高時達到7%;近3年科研投入近10億元,去年近3億元。公司充分利用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博士后流動工作站,創造了1329項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并實現產業化。目前,公司已成為中國建設機械標準的生產者,是國家178項建設標準的制定修訂單位。
中聯重科去年以來的研發成果豐碩:世界第一臺采用熱風循環的瀝青路面就地熱再生綜合式復拌機下線;制造出我國最大激振力壓路機YZ27;研制出我國最大噸位QUY600履帶起重機,結束我國大型液壓履帶起重機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我國自主開發研制的第一臺就地熱再生機組之加熱機也在中聯科技園誕生……
始終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中聯重科從“小作坊”到“領頭羊”,促進了觀念創新、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實現了科研支持產業、產業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環。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