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外資并購的威脅與共贏
近日,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2006年重點課題———《外資并購與產業安全研究》已經完成。“總體上看,我國目前的產業安全并未出現嚴重問題,但是產業安全存在的隱患不容忽視。”該課題組負責人羅松山告訴記者,國家應該盡快使得各個有關部門聯合起來,盡快出臺預防措施,確保關鍵產業不受控制。
就在記者拿到這份報告的當天,3月2日,杭州娃哈哈集團董事長、人大代表宗慶后的《關于立法限制外資通過并購壟斷我國各個行業維護經濟安全的提案》也對外界公開。
外資深入制造業
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在近日發布的《外資并購與產業安全研究》報告中認為,外資并購給我國產業安全帶來一定的隱患,尤其是制造業。統計數據顯示,外資進入我國制造業程度較深,2005年,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中,外資企業的資產總額占據整個行業的71.9%.
據了解,我國制造業中機械工業在利用外資和對外貿易方面已居全國領先地位。目前,世界上最大的10家工程機械公司,已有9家全面進入中國。外資進入中國機械制造業的力度、深度、廣度和所追求的目標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我國工程機械中許多產品都面臨產能過剩和盈利能力低下,在產值高速增長時期,行業內的競爭導致利潤增長小于收入增長,而一旦下游需求增長放慢,行業內多數企業都會陷入被動局面,不得不依靠價格競爭維持企業的生存,但是卻沒有足夠的資金及精力顧及企業的長遠發展。
2005年雖然我國工程機械市場總額小幅增長,但是凈利潤下降卻超過20%,許多產品如裝載機等只有少數廠商能夠保持較好的盈利水平,多數廠商只有微利或者虧損。這種局面為許多外資廠商提供了低成本擴張的機會,由于盈利能力不佳,資產出售價格通常較低,使外資廠商能夠以較少的成本獲得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
宏觀經濟研究院報告認為,從已經發生的并購案中可以發現,外資并購打壓國內企業,擠占民族企業發展空間。沃爾瑪在我國的所到之處,幾乎全部競爭對手的生存空間幾乎被擠壓殆盡。外資控制知名品牌,以達到消滅國內競爭對手的目的;控制關鍵技術,占據產業發展制高點,外資通過并購獲得并購企業的關鍵技術,同時限制被并購企業的技術研發活動。
事實上,去年一年,有關外資并購是否威脅產業安全的爭論就一直沒有停息過,其所波及的范圍更是廣泛。而引發去年爭論的爆發點是“徐工并購事件”。
2006年,三一重工的執行總裁向文波以其博客為傳播途徑,公開質疑徐工集團并購存在一系列問題。隨即引發了管理部門及社會公眾對“美國凱雷投資集團并購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是否威脅國內產業安全問題的關注。國內的產業界、理論界、政府部門和社會公眾開始討論如何去面對來勢洶涌的外資并購。
外資并購改變行業格局
商務部研究院跨國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樂則對“外資并購威脅中國產業安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當前的跨國公司發展已經是一種網絡化管理,一家在中國的跨國公司可以把管理總部、營銷總部、加工廠和研發中心全部設到中國來,外資企業也是中國企業群體中的一分子。
他認為,從多年的實際經驗來看,由于跨國公司的利益在中國,所以在發生一些國與國的爭端之時,跨國公司可能會從長遠利益的角度考慮來維護中國的利益,一定程度上,經濟利益和母國之間的政治利益發生短暫的分離。王志樂表示,只有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這三類企業在同一市場上充分競爭,行業才能充分發展,而且中國企業必須學會利用全球資源,與跨國公司共同發展。
王志樂認為,外商的投資方式也進入了并購階段。“外商投資企業除了已經融入到中國經濟整體中以外,還對各個行業經濟發展起到了帶動作用,而一些物流、包裝、家電行業,沒有外商的進入,就沒有這些新興產業的發展。”
他表示,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發展,更新了中國企業的發展觀念,并對整個社會層面的觀念、結構都有積極作用。只有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這三類企業在同一市場上充分競爭,行業才能充分發展,而且中國企業必須學會利用全球資源,與跨國公司共同發展。
以機械工業為例,外資企業已經成為我國機械工業貿易主體。近20年來,機械工業出口和進出口的增長速度,均高于全國出口和進出口總額的增長速度。一些行業的產品如一般機電產品、日用機械等,占有較大的國際市場份額,機械產品已成為我國對外出口的支柱產品。
目前,機械工業面臨的實際關稅水平為10%左右,大大低于全國16.7%的平均關稅稅率;非關稅措施也很少,且基本上采用國際招標。企業已經在比較開放的競爭環境中運行。
三一重工執行總裁向文波曾告訴記者,他不斷呼喊真正的意圖是希望國家能夠針對這些外資并購建立一種審查機制,而在國外早就建立了這樣的一種審查機制。向文波還認為,自己的那些呼吁已經起到效果,已經引起國家相關部門對于外資并購的警覺。
他認為,盡管中國經濟總量已經位居世界第四,但進入世界500強的幾個企業都是國家壟斷型企業。“中國許多產業規模已經是世界第一,但幾乎沒有自己的品牌,中國經濟在某種意義上成為沒有品牌的打工經濟和外資聚集的候鳥經濟。”
羅松山表示,外資并購問題一直都有,“過去的日化、啤酒行業通過并購后,外資在一定程度上對這些行業已經形成了控制局面。”而向文波的博客事件類似于一個節點,由向文波的觀點引發了社會對于外資并購和國家產業安全的重新考慮。
外資并未占據主導地位
不論爭論到最后是什么樣的結果,人們總是希望知道外資并購在中國的進展到底如何。
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外資并購與產業安全研究》報告披露了目前外資并購與產業安全的現狀。2004年,外商固定資產投資占我國固定資產投資比例最高的行業是制造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住宿餐飲業、房地產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批發零售業。
2005年外商的固定資產投資占中國固定資產投資比例最高的前六個行業是制造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住宿餐飲業、房地產業、文化體育娛樂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外商在此期間的文化娛樂業投資有所增加,而批發零售業投資有所減少,但是行業投資排名并沒有變化。報告認為,外資進入影響到我國信息技術產業的健康發展,一些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控制在外資企業手中,給我國的信息安全和經濟安全帶來隱患。
報告還顯示,從行業分布看,外商固定資產投資占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的比例均未超過20%,而在銀行、保險、證券、零售業和電信業等領域,外資基本沒有控制我國這些行業,產業安全也沒有受到實質性影響。報告認為,從生產能力的形成來看,外商投資在所有行業中還沒有占據主導地位,從而也不具備控制我國產業的基礎和條件。
對于外資并購的現狀,王志樂也有一份報告。根據商務部歷年外資統計數據整理,入世以來,國際跨境投資發展逐年大幅度下降,而外商在華投資逆勢上揚,2005年,中國吸收外資總量達到724億美元,最近五年,中國不僅大量吸收了制造業外資,而且吸收了越來越多的金融服務領域的外資,外商還加大了在華研發機構的投資。
羅松山也認為,“對待外資并購的問題,不要把所有外資并購中出現的經濟問題都上升到影響產業安全、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的層面上來,不要把一般的經濟問題泛政治化,也不能對外資并購所帶來的產業安全方面的危害,特別是隱性危害麻木不仁。”他告訴記者,在他們到某地調研時,當地的國資委表示,自己的企業出讓后,中國還有無數個類似的企業。“但是最怕的是每個地方企業都這樣想,國家全局的利益可能要受損了。”羅松山不無憂慮地說。
對于產業并購當中的賤賣論調,羅松山有更深一層的看法,“產業安全問題和經濟利益盈虧應分開,涉及國家產業安全的企業,即使‘貴賣了’也是危險的。”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