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行業:水泥混凝土與建筑業密切相關
建筑材料的生產商是行業的核心,其上游行業是原材料生產和提煉行業;下游行業是分銷和運輸行業。其客戶主要分為大型的建筑公司、市政公司、個人及中小企業等。建筑行業的發展趨勢與建筑材料行業緊密相關。同時原材料市場的本地化策略對于行業內的生產商也是具有戰略性意義的。
預期西歐未來經濟增長放緩,建材行業有下降趨勢;美國市場保持相對穩定;新型國家市場的趨勢良好:東歐市場06年表現非常好,市場由俄羅斯和波蘭推動。非洲雖有很強的需求,但由于政治的不穩定,有所下降;在亞洲太平洋地區,不同國家有不同情況:中國、印度、越南增長強勁,其他緩慢。
建材板塊維持溫和的增長。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水泥增長達到9%,是世界水泥增長的來源。水泥的需求量受到下游行業的影響重大,價格彈性非常有限,銷量對價格不敏感。
全球主要生產商的成長性主要是通過收購別的企業獲得的:全球前五大集團1997年的產能為全球43%,而90年僅為9%。北美是高度集中的市場,集中度為75%,西歐達到65%;中國是世界上整合最少的國家,有5000個水泥生產廠。
2006年全球水泥行業的業績良好,但預計2007年會有下降。價格會持續提高,但幅度小于06年的提高幅度。行業回歸自然增長率(3-5%)和利潤率(5-7%),維持對行業的謹慎評級。
建材行業進入壁壘很高,具有周期性,我們認為屬于防御性的股票。(我們認為其具有的“防御性”是相對于全球性是較而言的,對于一個獨立的國家,如中國就不適宜這個觀點。)建材生產商通過整合,議價能力提高,提高了利潤率。
對于建材的發展約束主要來自環保法規,特別是在歐美國家。公司迫于法律的壓力,需要增加對環境保護的資本投入。如:開采周期結束后需要還原當地生態。二氧化碳減排的控制,對于生產商是一個長期的挑戰。中國從長遠來說也將面臨這個挑戰。
2、能源短缺是建材行業面臨的巨大挑戰
能源的消耗占生產成本的40%,對于生產商也是巨大挑戰。建材生產商一方面可以通過提高產品售價(整合提高議價能力)轉嫁能源價格的提升;另一方面,通過增加替代燃料、增加替代材料的使用(礦渣、煤灰等),降低對傳統能源的依賴。目前,中國煤的消耗占水泥生產中消耗總能源的90%,歐洲天然氣的消耗為水泥生產中總能源的85%??偟内厔菔鞘褂锰娲茉?。
3、市場的成熟程度決定了水泥行業的投資策略
在成熟市場的策略是貫穿上下游行業的垂直整合,這類市場的環保法規更加嚴格。
過渡市場的策略是投資混凝土。新興市場策略是生產水泥。
全球主要水泥廠商已經完成了縱向整合。在中國目前不存在縱向整合,也許不遠的將來會發生。目前僅有海螺水泥排進了世界產量前十名。
目前水泥生產商的策略是擴大產能,產生的現金流再進行投資。預計在亞洲將有更多的并購案發生。中國、印度、越南以及中東地區是主要的產能推動者。中國可能會由于關閉落后工廠而導致產能下降。到2008年進出口的流向也會發生改變:水泥進口國會出現自給自足的趨勢,導致全球水泥生產出現過剩,價格戰或將出現。中國在其中將扮演重要的角色。
水泥行業中,美國是最重要的水泥市場,其進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30%。預計美國2007年水泥需求將下降2-3%,而水泥廠商的提價空間非常小。我們認為,世界水泥行業前景不樂觀,08年有較大風險。我們建議客戶不要投資水泥生產商,可以投資骨料生產市場或有重組項目的公司。
骨料市場特點:地方性的產業,沒有進口風險;進入壁壘正在增加;礦石儲備是關鍵;整合可以提升級別,行業利潤率高(10-20%)。Lafarge公司近期的骨料價格增長超過了20%,就是通過整合生產商,提高了議價能力形成的。所以在股票市場就有由于并購導致股價大幅提升的故事。Cemex的并購案就是一個例子。
混凝土行業特點:混凝土行業進入壁壘低(投資建廠資金相比于建設水泥廠要低得多);由于混凝土的使用保有時間僅有2個小時,被細分為很多不同的市場。混凝土行業的戰略:縱向整合、差異化的市場定位,創新的新產品帶來高的利潤率。
4、中國是最大的水泥市場
2006年13億噸的產量,遠領先于其他國家,占全球產量的46%。中國2010年國內消費量為12.5億噸(政府計劃)或14億噸(中國水泥協會預測)。值得注意的是:中國2005年之后的水泥產量是大于銷量的。
中國的水泥生產工廠眾多,集中度非常低,生產工藝落后,能源利用率低,水泥質量不高,長期維持過量生產。由于以上原因,行業利潤率在05年出現大幅下滑。中國水泥產業需要重組整合。
中國2000年前十位的水泥生產商市場份額由4%提高到2006的14%,顯現出重組整合趨勢。我們預計到2010年,將減少到3500家生產企業。整個整合過程預計需要15年。
國際水泥生產商紛紛進入中國。首選戰略是與中國企業進行合資合作,是地域性的戰略而非全國性的戰略(拉法基瑞安是中國西南最大的水泥企業;Holcim有華新水泥一半股份,在湖北具有重要地位)。合資企業采用先進的技術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并將獲得規模經濟帶來的收益。
國際水泥生產商進入中國可以達到以下目的:1、參與潛在的成長市場;2、降低中國市場對自己的威脅(因為中國出口對于其他國家生產商是一個重大的威脅);3、采用中國技術應用其他新興市場減少資本性支出(中國的水泥技術比歐洲技術便宜30-40%,對資本性支出有正向影響)。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