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文波:三一“懸”了
日前,商務部等六部委聯合頒布《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其中對外資并購中的反壟斷審查制度作出新的規定。業界人士解讀,在《規定》出臺后,眾說紛紜的徐工收購案將得到一個結論。
三一重工執行總裁向文波在接受《新財經》采訪時認為,《規定》主要是從國家經濟安全的宏觀角度制定的,不是具體的操作程序,談不上是為徐工收購案下定論而作的準備。對于《規定》本身的內容,向文波則再三表示:“約束性條款太少”。
博客輿論力阻收購
今年“兩會”期間,原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指出外資并購已危及國家經濟安全,他呼吁采取行動,限制跨國公司并購本土企業。一石激起千層浪,對外資并購的警惕和抵觸情緒迅速從官方蔓延到民間,且愈演愈烈。在集體憂慮和討伐聲中,凱雷被送上了風口浪尖。
4月中旬,向文波曾對記者表示:“對于外資收購,我們一直都抱著排斥態度。”在談到徐工收購案時,向文波直言不諱:“說老實話,我感覺不是一件好事。不管收購的目的如何,企業控制權都不在自己手中了,終究有失妥當。”“機械裝備業屬于戰略產業,像國家主權一樣,不能被轉讓也不能被分割,我們必須掌控中國機械裝備產業發展的主導權。”
向文波特別強調,控制企業發展的主導權是一項基本原則,但三一并不排除雙贏的戰略合作。此時,向文波及三一重工對徐工收購案還沒有具體行動。
但不到兩個月,6月6日,向文波在其博客上發表第一篇有關徐工收購案的文章:《戰略產業發展的主導權是國家主權》。幾天后,《三億美元,三一能否收購徐工》發表,文章強烈抱怨三一被排斥在競購名單外,并提出:三一愿意全盤接受凱雷方案,并加價30%(也就是26億人民幣)收購徐工。緊接著,《徐工并購:一個美麗的謊言!》、《徐工并購案中的價格欺騙》、《徐工不能被外資收購的四大理由》、《凱雷收購徐工是一樁違法交易》等一系列文章在他的博客中貼出,很快引發一場激烈論戰。
白熱化的爭論牽動了中央高層,在各方壓力下,徐工收購案繼續擱置。
“文件”決定結局
《規定》出臺后,各種有關徐工收購案進展的消息四處流傳,有人認為9月份將有一個最終說法。在采訪中,向文波表示,“據我所知,并沒有太多進展”。
2005年10月25日,凱雷集團與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簽署協議——凱雷出資3.75億美元現金購買徐工集團全資子公司——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85%的股權。這是大型國有企業改制進程中第一個外資控股收購案例,具有標志性意義,并且順利通過了地方政府和發改委的審批。
還來不及慶功,質疑聲隨之而起。“兩會”期間洶涌成一個高潮,在向文波對并購提出批判并進行揭露之后,反對聲再次升級。
7月17日到19日,商務部召集涉及徐工改制的各方舉行了一場討論會(被外界視為徐工凱雷并購案的“聽證會”)。會議中爭論異常激烈,向文波成了一個孤獨的吶喊者,依然高調反對并購。當月27日,商務部再次舉行會談,向文波繼續反對收購。對于這兩次會議,向文波認為只能算是座談會,并非嚴格意義的聽證會。
近來的跡象表明,凱雷收購徐工一案的命運最終決定權將在國務院,結局很可能隨一份文件的出臺而大白于天下。
原國家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陸燕蓀表示,商務部的《規定》是從商務戰略的角度出發,解決不了現在的問題,“解決徐工等問題還是要等待國務院的文件”。
這份關鍵文件是指發改委在6月19日“振興裝備制造業工作會議”上提交的《加強裝備制造企業重組并購工作管理戰略辦法》討論稿;8月22日發改委召開閉門會議,文件更名為《關于對中國裝備制造業重點企業重組并購的決定》,修改后呈報國務院批準。
機會還有多大
等待中的人最受煎熬。對徐工收購案審查的停滯讓各方感到揪心和無奈,但是作為反對者,停滯即意味著希望。三一心里有底嗎?記者問當事人向文波,就目前情況看三一還有多大的機會?他坦言:“很難說了。”
向文波說很難判斷機會大小,包含四層意思:第一,國家部委對凱雷收購徐工一案的審查能不能通過很難判斷;第二,該案被否決之后,即使三一出最高價錢,徐工愿不愿“嫁”是一個疑問;第三,三一收購徐工能否得到(股東、國資委等的)批準很難判斷;第四,還要考慮凱雷之外的競購者。
“球”已經踢到國資委。8月4日,徐工集團副總經理王巖松透露,商務部在舉行過“聽證會”之后,決定先聽取國務院國資委的意見,之后再行定奪,國資委將評判股權轉讓是否被賤賣。有分析人士指出,商務部在聽證會后,將此事暫時移交國資委,意味著徐工改制通過審批的可能性在逐步加大。
還有國資委官員說此事該歸江蘇省國資委管,因為徐工不是中央級企業。果真如此,等于宣告了凱雷收購徐工案將很快過關,因為當地政府原本就批準了這樁收購。
除了國家安全外,向文波對徐工收購案的核心觀點有二:徐工不被賤賣和不能被外資控股。但近來有消息稱“實際上商務部等六部門已經同意,只要不是賤賣就可以了”,至于凱雷的專業性和控股與否已經排除審查了。
即使凱雷收購徐工最終被否決,三一未必能成功收購。眼看和凱雷好事將成,半途卻被向文波用博客攪局,徐工特別是其管理層自然咬牙切齒。向文波戲言,博客留言板成了批斗他的大字報墻,還有諸如“三一沒有資格收購”,“三一沒有這么多的錢”等言論。更有徐工人士表示,“即使凱雷收購不過關也堅決不賣給三一”。
徐工不乏追求者,與三一同位于長沙的中聯重科也有意收購徐工。上月初,其董事長詹純新對媒體表示,中聯重科是和徐工科技合作的最佳人選。江海證券研究員韓濱認為,中聯重科收購徐工科技具有先天優勢,國內擁有并購徐工實力和條件的企業非中聯重科莫屬。競爭的端倪已經提前顯露。
折中是三一的最佳選擇
盡管對目前的形勢沒有太大的把握,但向文波重申了三一收購徐工的愿望。他表示,“作為一個民營企業,三一非常希望有機會參與到徐工的改制當中,為民族制造工業的發展盡一份力量。”問題是,如果三一重工一定要參與徐工并購案,那么,有沒有其他的解決方法?
一個可能的結局是折中。向文波曾提出一個方案:三一入主徐工機械,也可以控股。在這個計劃中,三一占51%,凱雷占30%多。向文波認為這是徐工存量資產和三一增量資產的完美結合,加上凱雷的金融資本,將使徐工很好地實現轉制,同時保證了中國對徐工的控制權。
這是一個多方共贏的方案,但是過于理想化。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凱雷作為全球最大的并購基金之一,絕不會輕易就范。
自爭論開始以來,凱雷就選擇了沉默,表現了出奇的冷靜和克制,可能是和它擁有最終協議有關。也就是說,也許到最后凱雷寧愿接受賠償,也不會接受三一的“城下之盟”。
當然,在利益驅動之下,一切皆有可能。如果由三一主導收購徐工,凱雷成為三一的戰略投資者,并且在退出時取得可觀回報,或許又將是另一種情形。
《新財經》問向文波:“凱雷會不會選擇和三一聯手收購徐工,走一條折中的路?”
正在廈門參加“2006中國企業跨國并購高峰會”的向文波選擇了回避。但顯然,三一是在朝這個方向努力。記者試圖打探三一最近的一些動作,向文波則以避免違規披露信息為由拒絕了詢問。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