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建機院:研發為本 自主出新
4月底,法國INTERMAT展會上,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的自行研制、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工程機械備受青睞。此前不久,79臺塔式起重機從長沙運抵上海,發往非洲安哥拉,創下我國塔機單項產品出口之最…… 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通過創辦產業實體,充分發揮科研院所引領作用,使我國建筑工程機械實現由依賴進口到自主研發的轉變,成為行業“領頭羊”。
仿制的路子走不通
上世紀90年代初,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同很多科研院所一樣面臨國家“斷奶”,每年500萬元的收入要養活500多人,日子窘迫。
1992年,在時任副院長的詹純新帶領下,7名職工靠50萬元借款,創立了院辦企業中聯重科,選擇混凝土輸送泵作為主導產品,開始科技產業化的嘗試。
早期產品為仿造歐洲同類設備型,在施工中問題不斷,技術人員經常像救火一樣,奔波于各個工地。董事長詹純新果敢決斷:“不再仿制了!靜下心來自主開發適應中國國情的新產品。”
1994年7月,他們自行研制的混凝土輸送泵終于下線。針對中國低緯度地區作業溫度高的現狀,研發人員有針對性地不斷改進。中聯輸送泵迅速打開市場,逐步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混凝土泵柔性生產線。
詹純新介紹,13年來,建機院先后完成重大科研和新產品課題645項,獲授國家專利143項,完成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課題25項、專題55項,其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專利技術16項,在全國建設機械行業覆蓋率超過75%。
建機院的總資產也從改革初期的2000多萬元,增長到現在的46.4億元,增長了232倍。利潤則由當初虧損21萬元,發展到2005年的盈利5.1億元。目前,公司的主導產品涵蓋十大系列、100多個品種,成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骨干企業。
新機制激發創新活力
為解決重大科研項目經費來源問題,建機院通過引進多元投資主體,全面完成了對中聯重科的股份制改造,建立了富于激勵與約束的產權體系。公司總經理殷正富認為,投資主體的多元化,一方面為企業治理結構的完善和公司內部科學管理鋪平了道路另一方面將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緊密地維系起來。
建機院每年按中聯重科的銷售收入提取5%以上的科研經費,列入年度預算。同時,建立了課題公開招標、績效與市場對接的技術創新評價機制,使每一個課題組都成為新技術的孵化器;建立了“評聘分開,競爭上崗,末位淘汰”的用人機制,“薪隨崗走,定崗定薪”的分配機制。
新機制激發了科研人員參與成果轉化的原動力。短平快項目減少了,前瞻性、高難度的研發課題增多了。目前,建機院的專業技術人員占全體員工40%以上。
從兼并湖南機床廠、重組并購浦沅集團,到成功收購國際知名企業英國保路捷公司。從組建混凝土泵送機械、汽車起重機械、建筑起重機械、路面機械等7個專業性公司,到構筑四大工業園區、七大生產基地的產業布局;從到發達國家建立科研開發中心和科技信息網絡,到通過大力拓展國際市場、主動參與國內市場的國際化運作,中聯重科迅速做大做強。儲備了一批關鍵性、前瞻性技術。
2005年5月,中聯重科自主研發生產的16個新產品通過國家級鑒定,其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我國首臺國產路面加熱機尤其受到專家關注。
2004年7月,在河北廊坊高速公路維護施工現場,首臺國產路面加熱機——中聯LR4400型加熱機和國外知名品牌機進行比對性工況測試。瀝青路面就地再生設備即使在發達國家也是新興研發領域,測試結果顯示:中聯LR4400型加熱機在加熱方式、加熱能力比率、整機噪聲和煙霧排放等方面,明顯優于國外知名品牌。
中聯重科花大力氣進行液壓、傳動、耐磨、控制等基礎學科共性技術應用研究,儲備了一批關鍵性、前瞻性技術。
混凝土輸送泵曾被外國企業一統天下,中聯重科通過兩年刻苦攻關,一些單項技術達到了國外先進水平。如今國產混凝土泵送機械獲得95%以上的國內市場,并且占世界市場總份額的50%以上。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