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站設計規范(GBT-50265-97)之進、出水建筑物設計(三)
7.3 進、出水流道
7.3.1 泵站進、出水流道型式應根據泵型、泵房布置、泵站揚程、出水池水位變化幅度和斷流方式等因素,經技術經濟比較確定。重要的大型泵站應進行裝置模型試驗驗證。
7.3.2 泵站進水流道布置應滿足下列要求:
7.3.2.1 流道型線平順,各斷面面積沿程變化應均勻合理。
7.3.2.2 出口斷面處的流速和壓力分布應比較均勻。
7.3.2.3 進口斷面處流速宜取0.8~1.0m/s。
7.3.2.4 在各種工況下,流道內不應產生渦帶。
7.3.2.5 進口宜設置檢修門槽。
7.3.2.6 應方便施工。
7.3.3 葉輪直徑較大的立式機組的進水流道宜采用肘型。當受地基條件限制不宜深挖方時,可采用鐘型進水流道。葉輪直徑較小的立式機組和臥式機組可采用帶有進水喇叭口的進水管道。
7.3.4 肘型和鐘型進水流道的進口段底面宜做成平底,或向進口方向上翹,上翹角不宜大于12°;進口段頂板仰角不宜大于30°,進口上緣應淹沒在進水池最低運行水位以下至少0.5m。當進口段寬度較大時,可在該段設置隔水墩。
肘型和鐘型流道的主要尺寸應根據水泵的結構和外形尺寸結合泵房布置確定。
7.3.5 泵站出水流道布置應滿足下列要求:
7.3.5.1 與水泵導葉出口相連的出水室型式應根據水泵的結構和泵站的要求確定。
7.3.5.2 流道型線變化應比較均勻,當量擴散角宜取8°~12°。
7.3.5.3 出口流速不宜大于1.5m/s(出口裝有拍門時,不宜大于2.0m/s)。
7.3.5.4 應有合適的斷流方式。
7.3.5.5 平直管出口宜設置檢修門槽。
7.3.5.6 應方便施工。
7.3.6 泵站的斷流方式應根據出水池水位變化幅度、泵站揚程、機組特性等因素,并結合出水流道型式選擇,經技術經濟比較確定。斷流方式應符合下列要求:
7.3.6.1 運行可靠。
7.3.6.2 設備簡單,操作靈活。
7.3.6.3 維護方便。
7.3.6.4 對機組效率影響較小。
7.3.7 對于出水池最低運行水位較高的泵站,可采用直管式出水管道,在出口設置拍門或快速閘門,并應在門后設置通氣孔。
直管式出水流道的底面可做成平底,頂板宜向出口方向上翹。
7.3.8 對于立式或斜式軸流泵站,當出水池水位變化幅度不大時,宜采用虹吸式出水流道,配以真空破壞閥斷流方式。駝峰底部高程應略高于出水池最高水位,駝峰頂部的真空度不應超過7.5m水柱高。駝峰處斷面宜設計成扁平狀。虹吸管管身接縫處應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
7.3.9 對于低揚程臥式軸流泵站,可采用貓背式出水流道。若水泵葉輪中心線高于貓背式出水流道水位時,應采取抽真空充水起動的方式。
7.3.10 出水流道的出口上緣應淹沒在出水池最低運行水位以下0.3~0.5m。當流道寬度較大時,宜設置隔水墩,其起點與機組中心線間的距離不應小于水泵出口直徑的2倍。
7.3.11 進、出水流道均應設置檢查孔,其孔徑不宜小于0.7m。
7.3.12 灌排結合泵站的進水流道內宜設置導流錐、隔板等,必要時應進行裝置模型試驗。
(一)(二)(四)(五)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