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目標已經明確
4月13日國家發改委等八部委聯合下達《印發加快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的若干意見的通知》。文件明確了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的目標是:
——2010年水泥預期產量12.5億噸,其中新型干法水泥比重提高到70%,水泥散裝率達到60%;累計淘汰落后生產能力2.5億噸。
——企業平均規模由2005年的20萬噸提高到40萬噸左右,企業戶數減少到3500家左右。
——水泥產量前10位的生產規模達到3000萬噸以上,生產集中度提高到30%;前50位企業生產集中度提高到50%以上。
——新型干法水泥噸熟料熱耗由130下降到110標準煤,采用余熱發電生產線達40%,水泥單位產品綜合能耗下降25%。
——粉塵排放量大幅度減少,工業廢渣(含粉煤灰、高爐礦渣等)年利用量2.5億噸以上。
——石灰石資源利用率由60%提高到80%。
未來五年,將是中國水泥工業發展的關鍵時期,機遇與挑戰并存。文件所提出的意見是水泥工業“十一五”期間發展的依據。
從調整目標看,任務并不輕松。新型干法比重要從2005年的40%提高到2010年的70%,就要求平均每年新增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產能6900萬噸。這意味著,每年需新投產日產5000噸熟料生產線45條。而在“十五”期間,平均每年新增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產能7300萬噸,也就是這一新增速度要達到“十五”的95%,發展速度相當。與此同時,平均每年還要淘汰落后生產能力5000萬噸。
從集中度看,2005年前10家企業中,僅海螺水泥及熟料銷量達到6200萬噸,其余在1000~2000萬噸間有6家。離3000萬噸還有不小的差距。“十五”期間,集中度提高了近11%,而“十一五”期間要求提高近15%。同時,將有1/3的水泥企業要被兼并、或退出、或轉產。
從工藝水平上,新型干法水泥噸熟料熱耗由130kg下降到110kg標準煤,采用余熱發電生產線達40%,水泥單位產品綜合能耗下降25%。相當于每噸熟料下降140千卡,平均噸熟料熱耗在770千卡以下。余熱發電生產線達到40%,而目前,已實施余熱發電的也只有屈指可數的幾條生產線。截止到2005年我國已有日產2000噸熟料及以上生產線331條,要達到這一目標,每年得有25條以上生產線實施余熱發電改造,這還不包括一部分正在建的生產線也需要升級。
擺在水泥工業面前的任務不輕,需要水泥業作出艱苦努力,更需要方方面面配合與支持。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的前景美好,需要全社會去努力爭取實現。
編輯:guest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