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汶河化工董事長吳延樂
編者按:汶河化工從一個瀕臨倒閉的鎮辦小廠,發展到如今成為山東地區,乃至于全國范圍內的頗具規模的外加劑生產商,其發展速度是驚人的。作為汶河化工的開國元勛——吳延樂董事長,他的人生經歷也是豐富多彩。此次,恰逢中國混凝土外加劑協會20周年慶典,我們有幸采訪到了吳董事長,希望可以從訪談中,讓我們進一步揭開汶河化工成長的面紗。
(圖為汶河化工董事長吳延樂先生和中國混凝土網CEO王驊先生)
中國混凝土網(以下簡稱砼網):
吳董事長,我們從相關資料了解到,您的人生閱歷相當豐富。在進入汶河化工前,您曾經做過教師,也當過村委書記。那能否談談這些經歷對于您日后經營汶河是有著怎樣的影響和意義?吳延樂董事長(以下簡稱吳董):影響是肯定有的。在當民辦教師和村黨支部書記期間,加深了我對社會的認識、接觸,豐富了我的社會閱歷,總的來說還是一個對社會認識積累的過程。我作為一名老黨員,在那個階段,很少去考慮個人的問題,服從組織和領導的安排,把精力全都投入到了工作中。
砼網:我們知道您當初接手汶河化工時,它還是處于一個比較困難的時期,經營狀況不好,而且還有很多負債。我們想知道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毅然接手汶河化工?此外,但是您的家人和好友對于您的選擇是持一個什么樣的態度?
吳董:汶河化工的前身是一個鎮辦企業,在我接手這個企業前,它已經有2年停止生產工作。當時的廠房一片荒蕪,原先的一些設備也不能使用了。因為它是鎮辦企業,不屬于財政支出,效益要是好,就發工資;要是效益差,那就等于是白干。它就像是一個“包袱”,因此,當時誰也不愿意去,而我周圍的一些朋友也都反對我去。
領導當時會器重我,讓我接手它,看中的不是其他,而是看中我在困難面前從不低頭的信念,因為我相信困難是普遍存在的,然而,我也堅信解決困難的方法也是普遍存在的。我在當村支部書記時,曾辦過萊蕪電廠的灰壩工程。當時這個工程正好是在我們村里,我通過工作協調,承攬了這個工程。后來,因為這個工程完成的十分出色,其質量工程成為了電力部門華東地區的樣板工程。正因為如此,它也成為了領導選擇我來這個廠的一個因素。
砼網:從您前面的介紹中,讓我們知道汶河的前身存在著很多問題。所以,我們很想知道,當時您是如何克服和解決這些困難的?
吳董:原先這個廠是生產硫酸鋁,因為先前的考察失誤、原料不具備條件,在這樣雙向失誤下,注定了它的失敗。該廠先后有三任廠長接手,通常是沒干多久就走了,而企業的負債也越來越多,到我這里是第四任。我上任時,它真的是一窮二白,就幾間舊廠房,并且負債累累。當時,我的想法就是要找項目,立項。然而,當時因為“包袱”太重,要是“背”著它的話,想要補救就更加困難。因此,我和領導商量,通過合法的手續把它先“放”起來,我再成立一個新的公司,然后再慢慢的把它的帳還上,領導也同意了我的做法,后來就注冊了萊蕪市汶河化工廠。
而后,就是尋找考察項目,那時也是一個機遇,適逢一個硫酸化工廠的老技術工退休,他也很謙虛地說,他什么優勢也沒有,有的就是吃苦耐勞、艱苦奮斗、奮力拼搏的精神,然而當時,我們的廠正需要這樣的人才,于是,就高薪聘請了他,他就是高作寶工程師。高工原先在硫酸廠是搞減水劑項目的,在他的建議下,我們廠開始搞減水劑項目。也正因為他的到來,讓我們當時做到了一步到位——引進了人才,同時也引進了項目。
砼網:在汶河化工的發展歷程中,不得不提到清華大學。當初,您在參加全國混凝土外加劑協會第三屆年會時,結識了清華大學的幾位專家,由此也踏上了與清華大學攜手、創立自主品牌的成功之路。這也可以算是汶河化工的一個重大轉折點,能否談談當時您參會時的情況?
吳董:在項目初期,我們的情況還是很艱難,我們通常背著自己的產品,到人家單位里,拿著我們的產品給他們做實驗。1993年,我帶著我們廠的第一批產品到北京檢驗。檢驗的結果是,我們廠的產品品質很高,符合國家標準。當時的外加劑協會的熊大玉秘書長向我們提議,去天津的第三屆混凝土外加劑協會年會看看,接觸一下同行,了解市場情況。
然而,當時的汶河化工還不是外加劑協會的會員,在參會、住宿方面都不方便。于是,我就和協會領導商量,在我們還不是會員的情況下,能否以會員的身份來參加這次年會,當然一切費用自理。最終,協會領導被我們的真誠所打動,同意了我的意見。在參會期間,我發現,光是參加會議、聽報告,還是遠遠不夠的。于是,我在休息的時候,拜訪了當時參會做報告的專家教授(熊大玉、吳佩剛、石人俊、馮文林),希望他們能給我們廠提出些指導和建議,在我們誠心誠意的說服下,他們同意出任我們廠的技術顧問,從而加強了我們廠技術力量。
砼網:在一些幫困、助學的公益活動中,時常有您的名字出現,可見您是位非常有愛心的領導,熱心于公益事業。而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您對待汶河員工的態度是平易近人的。員工是企業成功的根本,汶河化工堅持“以人為本”,對人才的任用有什么原則?汶河化工是否也曾遭遇過技術人員流失的問題?如果有,請問您是如何解決的?
吳董:企業的發展需要人才。它的發展不但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同時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公司對高科技人才重薪聘用;對中層管理技術人才高薪引進;對一般技工、操作工自己培養。公司還采取協作的方式,與一些大專院校,特別是清華大學簽訂了長期的技術、人才培養合作協議,確定了人才培養的方向和重點,并優先享用其科研成果。公司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從而也極大地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
對于人才的去留,我們一向都是持開明的原則。以前,在我們廠,我培養過的一個農業大學的畢業生,因為他的工作表現出色,政府部門也希望他加入。當時我們毫不猶豫地就送他去了。因為,無論是企業還是人才,都是需要進步的。因此,只要他們有更好的發展,我們都會支持他們的選擇。
砼網:汶河化工作為萊蕪市最早組建的民營科技企業之一,在企業管理中始終堅持以質量求生存,以技術創新為宗旨,不斷開發新產品,目前已開發國家級新產品4個,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而且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我們想知道,是什么力量讓汶河化工有這份“堅持”,能否談談產品的研發過程?
吳董:當一切條件具備后,我發現,要使企業真正成功,還是要靠科技開發,不能一直跟在別人的后面,要有自己獨特的優勢產品。我們的專家教授也提出了他們的看法,最后,我們順著他們的思路,研發出FDN-A型超高濃高效減水劑。在當時,最好的產品硫酸鈉含量為10%,而FDN-A型超高濃高效減水劑的硫酸鈉含量僅為3.5%,這對當時的外加劑行業是一個不小的震驚。在一次研討會上,一位來自濟南建材學院的高級工程師說:“吳廠長,你們廠這個產品的研發和應用不僅是萊蕪市的光榮、山東省的光榮,而且還是國家的光榮。它的研發和應用為國家的土木工程建設質量向前推進了一把。”也從這時起,汶河化工才真正地向成功的方向邁進。自FDN-A型超高濃高效減水劑問市后,我們廠后來的產品均是在它的基礎上被研發出來的。
砼網:我們知道汶河化工在短短十幾年中, 一路走來,從一個化工小廠發展成現在中國混凝土外加劑行業里的知名企業, 這中間一定有很多的經歷,能否再為我們談談這期間的變化和發展?
吳董:在經歷了1992-1995年,這三年的創業艱難期后,因為FDN-A型超高濃高效減水劑的研發問市,我們迎來了一個飛越期。 到了1995年,扭虧增盈,還贏利70多萬元。1996年,上半年建設,下半年投產,擴建2000噸。1997年,擴建3000噸,產量達到7000噸。1998年,國家出臺政策,限定固定增長投入,產量維持在7000噸。到了1999年,企業改制。當時,萊城區規定了6家單位,分別派6個工作組進駐這些單位,我們就是其中之一,限期一個月內由集體企業改制為民營企業,至此,汶河化工的改制完成。
到了2000年,市場又開放了,我們就加大技術革新。在老廠又建了一條6000噸的生產線。2000-2001年,老廠生產產量達到20000噸。老廠因為條件限制,不能再擴大了,所以我們就上了科技經濟院,總設的目標達到40000噸的減水劑和20000噸的甲醛,共投入6000多萬,分二期工程。第一期,是2002年6月,破土動工;2003年3月,生產線投入生產;2003年6月辦公室投入使用。第二期工程,是2003年6月開始建設,2004年03月投入生產。從而,為實現公司大跨步、跳躍式發展的總體目標打好堅實的基礎。
砼網:“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競爭早已經是市場經濟無法避免的事實,現在除了國內的企業外,國外企業也紛紛進駐中國,那汶河化工是如何應對這些國外軍團的競爭,你們會采取什么樣的戰略措施?
吳董:國外企業進入中國,說明中國的混凝土外加劑行業有發展的潛力,他們的進入應該會更加促進市場的發展。當然,我們也期望與他們合作,這個可以是技術合作、經營合作等等。然而,要如何合作,采取什么樣的合作方式,這將會是我們以后所要考慮的問題。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