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水泥進入華南市場的背后
就在這種大環境下,我國臺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臺泥)挺進大陸華南地區,發布了在大陸的戰略目標:2006年形成1000萬噸水泥生產能力,2008年達到2000萬噸,2008年~2012年成為中國(包括臺灣島)水泥生產前三強之一。臺泥的華南市場戰略與目標,已經引起業界的極大關注,也使本已紛爭復雜的水泥市場格局增添了變數。受臺泥的邀請,本報與《中國建設報》、《中國建材》、《數字水泥網》、《中國水泥網》、《南方都市報》、《廣東建設報》等行業主流媒體,于2月27曰至3月4日赴臺參觀臺泥和平廠、臺泥研究室,并在臺泥總部進行了采訪。
臺泥公司的現狀
臺泥成立于1946年5月,1954年民營化,成為臺灣地區最大的一家民營企業。目前,臺泥在臺灣地區擁有3座熟料生產廠,其中和平廠560萬噸、蘇澳廠340萬噸、花蓮廠160萬噸,成為臺灣地區最大的水泥生產企業。2005年,臺泥在臺灣地區市場占有率達到53%。
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位于花蓮縣的和平廠。這家工廠首開廠、電、港三合一方式先河,充分體現了資源整合、廢物利用的特色。按現有設施,和平水泥廠擁有兩條日產8600噸熟料生產線。和平專用港擁有兩個水深13米的水泥專用碼頭、兩個水深9~13米的多功能碼頭、一個水深16米的煤炭碼頭,還配備一個港勤碼頭。和平火力發電廠擁有兩組裝機容量為66萬千瓦發電機組,除生產用電外,絕大部分電能并入電網。
除此之外,和平水泥廠生產所需的石灰石礦山就在生產線旁。礦山開采也很有特色,采用“山頂平臺式階段開采豎井運輸法”開采,不但對景觀與環境的破壞降至最低,而且提高了安全性能,降低了運輸成本。該礦目前共有3套豎井開采系統,年產達1500萬噸,除供應和平廠外,還供應臺泥的其他兩個廠生產用料。
廠電港三合一的直接作用是利用不同企業的生產工藝與特性,將資源優化整合,合理配置,形成循環經濟模式。和平廠建成之后,臺泥公司的市場競爭能力大幅提升,也為它挺進大陸奠定了基礎。
臺泥的大陸市場戰略
繼在安徽朱家橋、江蘇徐州布點后,臺泥近期又在廣東英德,廣西貴港、柳州,福建福州先后建廠。至此,臺泥挺進大陸華南市場的格局已初見端倪。而目前中國大陸的態勢是國內外水泥大集團紛紛出手,進行區域整合,特別是沿海、沿江地帶,更是水泥大鱷的必爭之地,為什么臺泥在此時頂風進入呢?對此,臺泥董事長辜成允先生自有一番想法。大陸水泥產量雖高,但人均占有量與臺灣相比還很低,同時,大陸水泥行業結構調整還將繼續,水泥行業特別是新型干法水泥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之所以臺泥選擇華南地區作為登陸點,那是因為華南地區受珠三角的拉動,水泥需求只增不減。而在這一區域內,大型水泥集團不如華東密集,落后的工藝水平還占有相當比例,結構調整任務尤顯迫切,臺泥適時進入正好填充空白。同時,相近的地理位置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他說,臺泥在大陸的發展戰略是基于我們對大陸市場長達10年的調研而制定的。因此,我們作了充分的準備,特別是資金儲備。據他介紹,臺泥計劃在2008年前投入7億美元,完成在大陸年產,2000萬噸水泥的目標。
另據記者了解,按照臺泥的大陸市場戰略,臺泥在華南地區的業務將不僅僅局限于水泥熟料生產上,還將根據市場成熟度,適時進行混凝土攪拌站布局,實現水泥生產上下游產品的鏈接。
臺泥倚重的優勢
臺泥憑什么能立足華南市場呢?對這個問題,辜成允講了許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4點:低成本建設、經驗移植、ERP控制、服務理念。按他的想法,在大陸建廠,采用大陸的設計和施工單位,除篦冷機、計量秤、立磨等選用引進設備外,其余全部采用大陸國產設備,盡可能降低投資成本。在生產運營上,將能耗和電耗方面積累的成功經驗移植到大陸工廠,例如采用無煙煤煅燒熟料,盡可能降低生產成本。在管理上,將采用近期上線的ERP系統,有效控制大陸工廠運營管理成本。在服務上,突出高品質服務,不僅體現在產品質量上,還能向客戶提供超值服務,這樣不僅能維持原有客戶,還能吸引新客戶。
其實,辜成允的4點優勢,本質上就兩條:低成本運營和高質量服務。且不論服務理念,如何作到低成本運營呢?辜成允沒有細說,但記者在臺泥研究室看到一組數字很有說服力。2005年,臺泥公司資源再利用數量中替代性固體原料為204萬噸、替代性燃料2萬余噸、礦化劑1萬余噸,原料取代率超過13.7%。廢棄物的資源化與再利用,必定有效降低生產成本,這可能就是臺泥公司挺進華南市場的“秘密武器”吧!
在臺灣的幾天中,記者聽到最多的話是:同是中國人,愿為兩岸水泥事業共同努力。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