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2002) 之鋼筋的連接和錨固覘
6.5 鋼筋的連接和錨固
6.5.1 受力鋼筋的連接接頭宜設置在構件受力較小部位;抗震設計時,宜避開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區范圍。鋼筋連接可采用機械連接、綁扎搭接或焊接。
6.5.2 非抗震設計時,受拉鋼筋的最小錨固長度應取la。受拉鋼筋綁扎搭接的搭接長度,應根據位于同一連接區段內搭接鋼筋截面面積的百分率按下式計算,且不應小于300mm。
6.5.3 抗震設計時,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縱向受力鋼筋的錨固和連接,應符合下列要求:
1、縱向受拉鋼筋的最小錨固長度應按下列各式采用:
2、當采用綁扎搭接接頭時,其搭接長度不應小于下式的計算值:
3、受拉鋼筋直徑大于28mm、受壓鋼筋直徑大于32mm時,不宜采用綁扎搭接接頭;
4、現澆鋼筋混凝土框架梁、柱縱向受力鋼筋的連接方法,應符合下列規定:
1)框架柱:一、二級抗震等級及三級抗震等級的底層,宜采用機械連接接頭,也可采用綁扎搭接或焊接接頭;三級抗震等級的其他部位和四級抗震等級,可采用綁扎搭接或焊接接頭;
2)框支梁、框支柱:宜采用機械連接接頭;
3)框架梁:一級宜采用機械連接接頭,二、三、四級可采用綁扎搭接或焊接接頭。
5、位于同一連接區段內的受拉鋼筋接頭面積百分率不宜超過50%;
6、當接頭位置無法避開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區時,宜采用機械連接接頭,且鋼筋接頭面積百分率不應超過50%;
7、鋼筋的機械連接、綁扎搭接及焊接,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
6.5.4 非抗震設計時,框架梁、柱的縱向鋼筋在框架節點區的錨固和搭接,應符合下列要求(圖6.5.4):
1、頂層中節點柱縱向鋼筋和邊節點柱內側縱向鋼筋應伸至柱頂;當從梁底邊計算的直線錨固長度不小于la時,可不必水平彎折,否則應向柱內或梁、板內水平彎折,當充分利用柱縱向鋼筋的抗拉強度時,其錨固段彎折前的豎直投影長度不應小于0.5la,彎折后的水平投影長度不宜小于12倍的柱縱向鋼筋直徑;
2、頂層端節點處,在梁寬范圍以內的柱外側縱向鋼筋可與梁上部縱向鋼筋搭接,搭接長度不應小于1.5la;在梁寬范圍以外的柱外側縱向鋼筋可伸入現澆板內,其伸入長度與伸入梁內的相同。當柱外側縱向鋼筋的配筋率大于1.2%時,伸入梁內的柱縱向鋼筋宜分兩批截斷,其截斷點之間的距離不宜小于20倍的柱縱向鋼筋直徑;
3、梁上部縱向鋼筋伸入端節點的錨固長度,直線錨固時不應小于la,且伸過柱中心線的長度不宜小于5倍的梁縱向鋼筋直徑;當柱截面尺寸不足時,梁上部縱向鋼筋應伸至節點對邊并向下彎折,錨固段彎折前的水平投影長度不應小于0.4la,彎折后的豎直投影長度應取15倍的梁縱向鋼筋直徑;
4、當計算中不利用梁下部縱向鋼筋的強度時,其伸入節點內的錨固長度應取不小于12倍的梁縱向鋼筋直徑。當計算中充分利用梁下部鋼筋的抗拉強度時,梁下部縱向鋼筋可采用直線方式或向上90°彎折方式錨固于節點內,直線錨固時的錨固長度不應小于la;彎折錨固時,錨固段的水平投影長度不應小于0.4la,豎直投影長度應取15倍的梁縱向鋼筋直徑。
6.5.5 抗震設計時,框架梁、柱的縱向鋼筋在框架節點區的錨固和搭接,應符合下列要求(圖6.5.5):
1、頂層中節點柱縱向鋼筋和邊節點柱內側縱向鋼筋應伸至柱頂;當從梁底邊計算的直線錨固長度不小于laE時,可不必水平彎折,否則應向柱內或梁內、板內水平彎折,錨固段彎折前的豎直投影長度不應小于0.5laE,彎折后的水平投影長度不宜小于12倍的柱縱向鋼筋直徑;
2、頂層端節點處,柱外側縱向鋼筋可與梁上部縱向鋼筋搭接,搭接長度不應小于1.5laE,且伸入梁內的柱外側縱向鋼筋截面面積不宜小于柱外側全部縱向鋼筋截面面積的65%;在梁寬范圍以外的柱外側縱向鋼筋可伸入現澆板內,其伸入長度與伸入梁內的相同。當柱外側縱向鋼筋的配筋率大于1.2%時,伸入梁內的柱縱向鋼筋宜分兩批截斷,其截斷點之間的距離不宜小于20倍的柱縱向鋼筋直徑;
3、梁上部縱向鋼筋伸入端節點的錨固長度,直線錨固時不應小于laE,且伸過柱中心線的長度不應小于5倍的梁縱向鋼筋直徑;當柱截面尺寸不足時,梁上部縱向鋼筋應伸至節點對邊并向下彎折,錨固段彎折前的水平投影長度不應小于0.4laE,彎折后的豎直投影長度應取15倍的梁縱向鋼筋直徑;
4、梁下部縱向鋼筋的錨固與梁上部縱向鋼筋相同,但采用90°彎折方式錨固時,豎直段應向上彎入節點內。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