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十八局一年捧回33項質量大獎
由于安全生產、工程質量取得全面創優的突出業績,中鐵十八局集團近日首次被評為2005年度“全國質量安全先進單位”。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該集團將被評為魯班獎的雁門關隧道在內的33項重量級科技、管理、優質工程大獎搬回家,其中包括國家級優質工程6項,國家級科學技術、管理創新成果二等獎各1項,總公司優質工程獎7項,省市金杯、結構杯及示范工程獎5項,省部市級獎12項。其獲獎的數量之多、級別之高史無前例,開創了該集團公司大獎“扎堆”捧回家的歷史先河。
本著“大工程創國優,小工程出精品”的工程創優指導思想,十八局集團公司對合同額首次突破180億元、遍布全國各地的463個工程項目全面實施品牌戰略,狠抓人、機、料、法、環等各環節因素的控制通過“比誠信履約、比質量創優、比安全生產、比工期進度、比文明施工”的五比勞動競賽,實施嚴密有效的安全質量標準化預防預控,使一大批國家級、省部市級優質工程脫穎而出。
有“九塞尊崇第一關”之稱的雁門關隧道16條斷層相互交錯、各類軟弱圍巖占整個隧道的99%。該集團采取“長隧短打、增設斜井”的方法,采用世界上最先進的徠卡全占儀進行超前地質預報監測,讓“試驗大王”廖金福培訓隧道大模板襯砌工藝,“混凝土專家”譚志悅對隧道襯砌技術專業攻關;實行“三檢”制對隱蔽工程的襯砌厚度、錨桿拔力、防水板安裝實施全程監控;將食用色拉油轉移戰場改涂上模板,使襯砌錚明瓦亮,光潔度無限拔高;以“短進尺、弱爆破、強支護、緊襯砌”的原則“石變我變”防御隧道坍塌頑疾,先后攻克了TSP探測、超前地質預報、弱巖快速施工、圍巖量測等4項科研難關,最終使雁門關隧道問鼎2005年中國建筑工程行業的最高獎項——魯班獎。
科技創新打造金牌工程。十八局集團把科技攻關和科技創新作為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積極采用“四新”技術開展QC攻關,將“干工程、創效益、樹形象、造品牌、拓市場”作為一個有機循環體,精耕細作打造“十八局品牌”。該集團每年投入科研經費1000萬元以上,僅在2005年全國質量月活動期間,就舉辦各類質量專題會議400多次,200多安質干部直接深入一線進行宣傳教育,3000余人參加了各工種的質量知識考試,1000多人參加了鐵路客運專線施工規范培訓班,員工受教育人數達7000余人,為“質量建企、科技興企”方針的順利實施釋放出一切創新的能量。該集團的拱肋預制及吊裝QC小組被評為國家級工程建設優秀QC小組,“長大隧道全斷面巖石掘進機掘進技術研究與應用”技術榮獲200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二等獎,以津濱輕軌工程代建制管理為原型主創的《基礎設施工程建設的代建制管理》創新成果,被評為全國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二等獎,集團公司也被評為“全國優秀施工企業”。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