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深水港工程建領軍人物談“洋山之寶”
嘉賓:
上海市深水港工程建設指揮部港口分指揮部指揮 歸墨
上海市深水港工程建設指揮部大橋分指揮部指揮 黃融
洋山深水港工程,短短三年半內,在海上建成了一個占地約 1.5平方公里的現代化碼頭,一座長達 32.5公里的跨海大橋。這在很多業內專家看來,都是一個奇跡。洋山會客廳為此請來了洋山港區、東海大橋建設的“領軍人物”———歸墨和黃融,請他們談談什么是洋山建設中最寶貴的資源。
來自各地的建設者是最寶貴財富
記者:洋山深水港明天就將正式開港,實現“港開橋通”。在過去三年多里,兩位指揮了千軍萬馬。你們覺得在工程指揮中,最不可缺的是什么?
歸墨:要建造一個工程,不可缺少的東西太多了,科學的技術、無私的精神……哪一個不重要?洋山深水港工程建設伊始,“世紀精品”的建設要求就已經明確,如果不是來自全國各地的精英眾志成城,齊心協力,日夜奮戰,工程進展就不會那么順利。從這個意義上說,來自各地的人才,是洋山港建設過程中最寶貴的財富。
黃融:洋山深水港建設不僅在技術上面臨著諸多世界級難題,施工條件也是前所未有的惡劣。東海大橋全線 32.5公里施工,全部在毫無遮攔的海面上展開,無風也是三尺浪。但令我們感動的是,無數建設者滿腔熱情而來。東海大橋指揮部,吸引了來自各個建設領域的一流人才,他們中很多都放棄了原來的領導崗位,甘愿做指揮部普通一員。中鐵大橋局、中港集團、中國路橋、葛洲壩集團以及上海建工、上海城建等國內一流施工企業,都派出一流人才奔赴東海大橋,組成了一支支“國家隊”。這種集聚,成為我們戰勝困難的法寶。
必須匯聚全國一流智慧
記者:這些人才具體發揮了哪些作用?
黃融:精英匯聚,提升了東海大橋的科技含量。東海大橋是我國首座外海跨海大橋,參加建設的設計施工人員一方面主動學習國際先進經驗,另一方面積極探索新技術,并將各種專業技術在東海大橋進行“大集成”。各類大專院校,研究機構先后在水動力、樁基、船幢、抗風、結構受力等方面進行了不下 30次試驗,施工企業各自發揮所長,實現了大海中打樁、大型預制件運送、混凝土防腐等十項創新。
歸墨:洋山港一期工程吹填沙高達 2500萬立方米,其碼頭集裝箱堆場原來是水深 20多米的海中汊道。從過去的負 20多米,到建成后的正 7米,我們等于在海中筑起了一道約 30米的“高墻”。如何保證這堵“海中高墻”穩固?怎樣防止軟土地基不均勻沉降?諸如此類,都是新問題。所以,建設洋山港,決不是哪一家設計院、哪一位專家可以單獨承擔的,必須匯聚全國第一流專家和建設者的智慧,還要借鑒國外專家的“外腦”。
“領軍人才”很是“吃香”
記者: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建設已經結束,建設者們現在忙些什么呢?
歸墨:一期工程只是整個洋山深水港區建設的一個序曲。現在,參與一期工程建設的不少精英們,繼續在二期工程中挑重擔。而且,洋山深水港帶來的后發效應巨大,參與工程建設的設計施工企業,在此后的港口項目招投標中屢戰屢勝,不少參與工程的建設者,已經奔赴全國各地,在新的項目中擔綱重任。
黃融:按照市領導提出的東海大橋要“出工程、出人才、出成果”的要求,大橋分指揮部在東海大橋建設中,專門制定了青年后備干部培養辦法,有目的、有計劃地將青年后備干部放到條件艱苦的工程建設第一線擔任項目經理。如今,一批年輕人已經成長為能獨當一面的項目經理。建設完東海大橋后,東海大橋指揮部的原班人馬將赴上海長江隧橋工程,繼續發揮作用。
東海大橋的建設是我國橋梁建設史一座里程碑,掀開了我國跨海大橋建設的新紀元。杭州灣大橋、青島黃島大橋、珠港澳大橋等,有的已經開建,有的正在規劃建設,參與東海大橋建設的施工人員,現在很是吃香呢。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