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國建筑工程預拌混凝土生產態勢
(編者評述)2004年,隨著國家宏觀調控各項政策的逐步見效,我國基建投資拉動力度有所減緩,建筑工程預拌混凝土年產量的遞增率回落到2001年的水平(遞增率,2001年:36%;2002年:41%;2003年:52%;2004年:36%),但仍保持較強勁的勢頭。
2004年,各省超過1000萬m3商品混凝土的城市已由原來的5座增至6座,分別為上海(4276萬m3/y)、北京(3623萬m3/y)、蘇州(1482萬m3/y)、深圳(1345萬m3/y)、廣州(1337萬m3/y)和杭州(1249萬m3/y)。
按產量排序,前10位的省市為1.上海(4276萬m3/y)、2.江蘇(4074萬m3/y)、3.廣東(4011萬m3/y)、4.北京(3623萬m3/y)、5.浙江(2229萬m3/y)、6.山東(1506萬m3/y)、7.遼寧(1157萬m3/y)、8.天津(1121萬m3/y)、9.重慶(775萬m3/y)、10.安徽(678萬m3/y)。
2004年,我國水泥產量為9.34億噸,年遞增率有所減緩,為8.6%。按產量排序,前5位的省份為山東、浙江、江蘇、河北、廣東。首位山東省的年產量達1.13億噸。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應更加注意商品混凝土的科技進步和不斷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特別注重混凝土外加劑和以磨細礦渣(粉煤灰)為代表的摻合料的實用技術的研制與應用,大力發展綠色高性能(更注重耐久性和工作性能)混凝土。
我國商品混凝土的生產已經受到國際經濟大循環的制約。正在營運的商品混凝土的攪拌運輸車、泵車的底盤,絕大部分都是從國外引進。大型攪拌機也引進了國外的成套技術。就連生產萘系高效減水劑的主要材料工業,國內市場的缺口也要靠從俄羅斯、烏克蘭、丹麥、澳大利亞、日本等16個國家和地區的進口來補充。
實際上,我國商品混凝土的生產已經加入了國際經濟大循環。
我國商品混凝土的發展乃是我國基本建設發展的縮影。發達國家的經驗一再提示我們:當一個國家在完全市場經濟的運行下,重化工業的發展穩定超過輕工業之后,基本建設均有一個17年到20年的高速發展期。從1991年9月起,我國重化工業與輕工業發展的交替狀態一直持續到1998年。1999年以后,我國重化工業的發展才穩定地超過了輕工業,評見圖1。我國近10年商品混凝土年產量增長情況見圖2。
專家預測,商品混凝土的持續發展至少會終結到2015年。
附圖: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