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富春建業(集團)有限公司創建于1992年,總部位于上海浦東陸家嘴金融商務區,集團旗下有十三家下屬機構,是集科、工、貿于一體,跨區域、跨行業投資經營,具有一定規模的集約化企業實體。
集團以新型工程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的研發、制造、營銷為載體,涉及港口物流、陸路貨運、房地產開發等業務。集團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全面導入CIS企業形象識別系統,進行全面信息化建設實現綜合資源共享,企業已充分具備現代企業管理的優勢和模式。
今年2月,浙江省實施“接軌上海、融入長三角”戰略將迎來周年慶。在這一年中上海富春建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國標躊躇滿志。在短短一年時間里,張國標在立足上海產業區規模布局的基礎上,迅速完成了“‘長三角’布局”:在黃浦江東岸取得了300米岸線的使用權并建有三個5000噸級泊位專用碼頭的基礎上,又在京杭運河余杭段構建港口物流基地,同時參與乍浦港三期建設;在江蘇常州港籌建兩個3000噸碼頭和生產基地。粗粗一算,總投資至少40億元。同時“上海富春”出資71.52%,重組了國有企業杭州加氣混凝土公司。這一次重組不僅是富春集團的一次飛躍,也是開創了滬浙合作的一種新模式。在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的今天,富春集團是如何脫穎而出的呢?張國標先生又是怎樣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呢?帶著一系列問題中國混凝土網訪問了富春集團的董事長張國標先生。
中國混凝土網(下簡稱混凝土網):
張董事長,您好!感謝您能在百忙中接受我的采訪!浙江省實施“接軌上海、融入長三角”戰略快一年了,您是這一戰略的支持者和實踐者,現在回顧這一戰略實施年的變化,您覺得這一戰略對浙江的經濟發展及您的企業發展有哪些幫助?
張國標董事長(下簡稱張董):
謝謝!我想幫助是巨大的,意義也是深遠的。首先江浙滬區域都位于長三角經濟開發區,具有相類似的文化背景和習俗,在地域相近、人緣相親、文化相通、經濟相融等方面具有天然的合作基礎,這都為該區域互動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條件。同時因為長江三角洲在上海的龍頭統領下,是目前我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并已有堅實的經濟基礎,其大中型城市群最密集,市場需求空間大,市場秩序較完善,區域互補及聯動功能最明顯,具有強勁的發展潛力。其次,在資源的有效整合方面,上海獨一無二的開放投資環境培育了建材行業,也培育了我們這個企業。依托大上海這座國際都市信息、科技、人才、金融的匯聚整合,為以上海為核心輻射長三角區域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資源優勢。古人有句話:人不能為時而能以事適時,能以事適時者,其功大也。我們正是遵循古訓,把握機遇,順應時代的潮流,與時俱進。富春也是伴隨著上海的發展而發展,伴隨著長三角經濟的騰飛而興旺。
再次,國家、政府與企業的良性互動可以獲取多贏。黨和國家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化建設為切入點的發展步驟的同時,進一步打破舊有的所有制觀念,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把發展民營經濟定為整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從政策和各項扶持措施上為企業搭建一個優質高效的服務平臺,為企業發展提供了一個規范化、法制化的市場秩序。同樣,在國家宏觀政策指導下,作為地方政府部門,他們的行為更需要企業來監督,希望通過形成政府部門與企業之間一種良性的互動機制,最終實現國家、政府、企業之間的“多贏”。這就給了我們民營創業者施展才華構筑了宏大的舞臺,也給了我們這些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增添了巨大信心。
在此情況下,富春人也真誠地希望用富春人的勤奮和智慧,憑借上海信息、金融、市場、管理、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優勢,進行戰略性擴張。以上海為依托,輻射江浙,為滬江浙的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盡一份綿薄之力。 在與新觀念新理念不斷碰撞調適的過程里,我們的眼光更遠了,我們的目標更大了。我們把富春的根立足在長三角,也渴望從這里走向全國。集團江浙滬幾個大的項目也正是在政策的引導下,順應歷史發展趨勢所做的必然反應。
混凝土網:
2004年12月對杭州加氣也是趨于長三角戰略考慮嗎?是趨于個人情感還是市場的需要呢?
張董:
當我們把自己的立足點放在長三角時,我們調整了集團的戰略,出于集團的發展需要我們必須拓展我們的市場。當然這中間也有著個人感情,首先我是浙江人,對家鄉有著深厚的感情,一直希望有一天能為家鄉做一些事情,同時,我是一個商人,所以市場方面我考慮的更多一些,杭州加氣是國內加氣混凝土行業中大型企業之一,由于體制、機制及市場方面的原因,企業效益下滑。我數次到杭州考察,并與當地國資管理部門形成共識,對杭州加氣進行全面并購整改。這次整改應該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混凝土網:
在混凝土行業競爭是異常的激烈,富春公司是怎樣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呢?您經營的秘訣又是什么呢?
張董:
我認為還是靠富春一向堅持的以質量為生命、以技術為根本的經營理念。在我們創業的每個階段,富春人都能夠以十分虛心好學的態度、不斷創新的精神、靈活多變的求知獲技方式,積極學習和借鑒先進理念和文化。近年來,我們先后與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建筑科學院、蘇州混凝土研究院等諸多院校、科研機構建立了良好的校企、科企合作關系。在導師和專家們的指導下,我們在企業體制、管理制度、生產工藝、運作模式等方面,獲取了很多當今先進的、合理的、利于企業高速發展的理念和模式。同時,我們也主動利用與國外企業合作的機會,引進國際先進經驗和管理模式為我所用。目前,富春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結構科學、控制有效、執行有力、反應迅捷、操作有序的營運體系。所以,我認為在不遠的將來富春實現產品集成化、產業集群化的目標不是夢想。
混凝土網:
集團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都存在著企業文化建設的問題,請問張董是如何看待企業文化的?富春又是怎樣建設自己的企業文化的。
張董:
企業文化主要是創新文化、團隊文化、學習文化、和執行文化。創新是一個企業的靈魂,所以04年初我們與同濟大學合作創建了產學研基地,同時創辦了集團的網站、刊物和報紙,為集團文化建設提供了一個好的平臺,而且在我們企業內部也率先組建了黨工團組織,開展了豐富的員工文化活動,包括我在內的所有中高層干部都進行強制性的學習。效果最顯著的是我們通過社會需要怎樣的企業,市場需要怎樣的產品,企業需要怎樣的領導和員工,我們最終達到什么樣的目的等實實在在的思想教育來提高大家的認識和規范大家的行為。
混凝土網:
在走向國際市場的目標下,您們的下一步目標是什么呢?今年國家對原材料行業的宏觀調控會影響集團目標的實現嗎?
張董:
我們的下一步目標是東北和中部地區,一方面是國家政策調整,這兩個地區是投資的熱點,國家花的基礎是本土化,們希望在東北和中原地區有富春的生產基地和工程項目。國家的宏觀調控對我們的目標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一方面我們有深厚的市場沉淀,另一方面我們有較強的應變能力。
混凝土網:
好的,再次感謝張董今天能夠接受我們的采訪,也祝愿富春集團在國際化的道路越走越遠!
張董:
謝謝!
2005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