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市公司看建筑業生存狀況
建筑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一大支柱產業,這幾年面臨的實際情況究竟如何?經營信息近期披露了建筑類上市公司的一些基本情況,反映了建筑行業目前的狀況及一些深層次的問題。
令人擔憂的業績狀況
不久前,有關專業機構根據2002年年報對主營建筑工程的上市公司經營狀況進行了統計,20家建筑類上市公司的加權平均每股收益為0. 119元;凈資產收益率為3.885%。這兩個數字分別比上年度提高了16 .46 %和18.10%。
表面上看,這些數據都不算糟糕。但該統計在進一步分析時又發現,如果剔除在報表年度上市的三家新公司,從更能客觀反映建筑板塊實際的其余17家公司情況來看,這個行業的經營狀況就顯得非常令人擔憂了。
在這17家上市公司中,業績同比略有增長的僅4家,基本持平的3家,而下降的則達到了10家。其中虧損公司有3家,這個比例高于全部上市公司中的虧損比例。
而進一步從同期滬深兩地全部上市公司2002年度平均每股收益為0 .143元,平均凈資產收益率5.7 17%的整體情況來看,建筑板塊的經營業績與其他行業相比,就更為遜色了。據專家計算,我國大多數上市公司所屬的行業毛利率一般在18%以上,凈利率一般在9%以上,但是建筑板塊的毛利率從2000年到2002年一直在11%左右徘徊;凈利率更是低得驚人,并且一直呈快速下降趨勢
,同期各年份凈利率依次為2.68 %、1.39%、1.67 %,2002年的凈利率比2000年下降近30%,還不到社會平均水平的二成。
為何持續頹勢
據一些上市公司年報分析專家介紹,建筑板塊陷于業績整體下滑態勢已經不是首個年份。為什么在我國投資拉動呈強勁態勢,各類重大工程紛紛上馬的背景下,直接受益理應最多的建筑業上市公司反而出現持續頹勢?
首先,從年報和市場實際反映出的情況看,建筑市場競爭的業態畸形且長期得不到真正有效改觀,一直是整個建筑板塊業績持續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我國去年基本建設投資的總額約3萬億元,折算建筑業產值約1萬8 千億元,但把這個數字分攤到65600 余家各等級資質的建筑企業,平均每家的建筑業產值也只有2000余萬元。這意味著目前絕大多數企業都面臨因生產任務不足被迫放空施工能力的狀況。而由此引發連貫的、嚴重的市場問題是:不顧一切的低價競標;盲目而不計后果的墊資承包等等。建筑業企業“中標難、賺錢更難
”,成了常識。
另一方面,市場總量與施工能力的嚴重失衡,還導致了建設單位,特別是某些房地產開發商的“肆意妄為”。拖欠工程款就是其中最惡劣的一“為”,這也是工程建筑類上市公司業績下滑的重要原因。初略統計,17家建筑類上市公司2002年平均應收款項余額從上年的3.73億元上升到了4.029億元,上升了15%,占主營收入的比重達到了17%。巨額應收賬款造成企業現金流量緊張,大多數企業的正常經營只能依賴銀行借貸。這直接導致企業資產負債率居高不下,給企業帶來巨大的財務成本。而財務成本的增加進一步導致現金匱乏,如此陷入惡性循環。值得一提的是,由此還衍生了另一個重要問題:建筑類上市公司涉訟欠款糾紛案件增多,2002年度內,單個企業涉訟最多達14項,少的也有2、 3項。而沒有涉訟事項的企業簡直是鳳毛麟角。
當然,導致利潤率與經營業績持續下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建筑業自身。作為一個勞動密集型的特殊行業,由于歷史包裹重,或者改革步伐不快等多種原因,企業員工人數一般都比較多,加上承接項目分散,因此管理費用一般也比較高。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整個建筑行業中,人員數千人以上的企業不在少數,龐大的管理費用開支往往壓得企業喘不過氣來。對17家建筑類上市公司的統計也顯,從2000年到2002年,他們的平均管理費用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依次為4.14%、6.47%、8 .42%,呈逐年增長態勢。
無奈的多元經營
因為行業生存環境的惡化促成了建筑類上市公司生存狀態的另一個特點:向多元化經營轉軌。
從2002年度的報表看,專營建筑施工的企業已經從上市公司行列消失了,各企業中,建筑施工以外的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有的甚至高到90%。從轉營的方向看主要有三個領域,一是與建筑業相關的房地產業和建材業。較早進入的如北京城建、浙江廣廈、中國武夷等。二是新興產業。如中遼國際接受泰港實業的四川一路樂旅游電子商務有限責任公司85%的股權,從而進軍旅游業;中鐵二局將募集資金變更投向國內首次引入外商直接投資的鐵路建設項目煙大鐵路輪渡;中國武夷投資 11290.5萬元人民幣受讓福建天力投資有限公司持有惠泉啤酒2895萬股法人股。三是其他領域,包括證券業、信息業、生物制藥業等等。
建筑類上市公司實施多元化的戰略由來已久,但讓人們感到隱憂的是:這畢竟是一種受到市場擠壓后實施的、多少帶有一點無奈色彩的資本遷徙運動。客觀地就建筑業發展而言,戰略上的是非現在還難以定論。而另一方面,大規模實施多元經營,成敗的關鍵是能否盡早建立其核心競爭力。但實踐表明,這種能力又不是都能夠在短期內形成的。而且從 目前的情況來看,雖然有些轉營企業已經獲得了初步的成功,但依靠整體轉型從根本上提高上市公司業績的建筑類上市公司幾乎未見。
從上述分析不難看出,雖然已經在嘗試各種努力,但建筑類上市公司目前的生存狀態總體上是令人擔憂的。而更讓人不安的是,他們所面臨窘況的只是整個建筑業生存狀況的一個縮影,絕大多數非上市建筑施工企業的生存狀況,遠比他們嚴峻得多。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